秦楚高腔的时代新声 红色热土的民俗风情
——镇巴民歌的音乐文化传承评析

2017-10-14 11:12王安潮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镇巴县陕南号子

文/王安潮

秦楚高腔的时代新声 红色热土的民俗风情
——镇巴民歌的音乐文化传承评析

文/王安潮

在2014年6月,电视剧《十送红军》在央视热播之时,同名歌曲《十送红军》再度引发“源流”的争议,因为在这部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80周年而创作的电视剧中,编创者将此歌定为江西的“身份”。为此,《光明日报》刊发焦健的调查,考证《十送红军》到底是姓“陕”还是姓“赣”?其中的“陕”就是指陕西汉中镇巴县①。其实,早在1958年,向成忠、樊建源就在《民间文学》两度刊发镇巴县的《十送》的歌词,并考证“十送”的地域所属观点(见图1)。“十送”在陕南的传唱一直有之,就在2014年的陕西省首届陕南民歌大赛(汉中赛区)决赛中,就有汉中市镇巴县民间小调曲风的《十送》参赛作品。近年来,镇巴民歌获得了纵深发展,从田间地头到舞台学术,尤其是学术研究的多层次发展,为其赢得了更大范围的关注。如:2015年11月,镇巴民歌传承人田洪涛在西安音乐学院学术厅举办“陕南民歌的魅力与特色”的专题讲座,主讲人与现场民歌手的演唱引起观众关注;2016年9月26日,陕南民歌王刘光朗与镇巴青年民歌手彭光琴到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系做了《源自生活中的镇巴民歌》的专题讲座,再次让原始、质朴的镇巴民歌走进高校的学术视野。

《民间文学》1958年五月号和1958年十一月号

首届陕南民歌节2

近年来,随着镇巴民歌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上的曝光次数越来越多,这一秦巴山地高亢激越的高腔逐渐为人所关注。但人们对镇巴民歌的认识还较为狭窄,传播的区域也不开阔,现代观众的眼光还仅限于“猎奇”的层面,如何更好的传承发展?如何更广泛的为人所知?如何在民族音乐现代化发展中不会失去根本?这是学术探讨新探之处,本文也因此展开。

地域文化的特征,尤其是高山文化,是镇巴民歌有别同类民歌的特色之处。在民歌集成工作中,镇巴民歌的基础工作发展迅速,这为进一步传承发展提供了基础。除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外,1985年印制成册的《镇巴县民间音乐》《镇巴县民间歌谣集成》是两个专题性的单行本。2007年,由镇巴县文化馆编选、贾平凹题写书名的两卷本《镇巴民歌总汇》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发行,从民间收集到各类歌词近两千首,书中还刊印了各种有代表性的曲谱和有关的照片。这部被称为“源于大巴山的原生态民间文化奇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辉煌巨著”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时任中国音协主席的赵季平先生为该书作序——《用音符感染时代,让民歌唱响镇巴》,赵先生认为,镇巴民歌在语言使用上,生动、直率、大胆,很少羞怯的掩饰和无病呻吟,这部书是“民歌之乡、苗民之乡、红军之乡”的镇巴为神州文化奉献的厚礼,且完整地保留了原生态特征的文化版本,是数千年来镇巴人民创作积累的巨大文化财富。2008年6月,陕西省镇巴县申报的“镇巴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②。

据《镇巴民歌总汇》记载,正是由于镇巴民歌产生在巴山腹地,所以,其文化上表现为以山歌为主的特点,“字少声多,高亢舒展,”“山歌子出于巴山人”。民歌表现镇巴山区百姓生活实际,劳动、生活、爱情、琐事等题材非常丰富。据“镇巴民歌传承人”刘光朗介绍,这里的山歌有号子(劳动号子,山歌号子)、山歌调子、通山歌(又称茅山歌、姐儿歌等),此外还有小调、风俗歌曲(嫁歌、孝歌等)、祭事性歌曲等,而将说唱纳入其中而产生的长篇叙事的花鼓,则属于曲艺(渔鼓、花鼓、青水曲子)了。这是从音乐形式上的划分,如果按歌词内容的不同,则可分为“劳动类”、“生活类”、“情爱类”、“民俗类”、“时政类”、“历史传说故事类”和“红色歌谣类”等,尤其是“红色歌谣类”,使镇巴民歌为音乐界所称道。

镇巴民间歌曲与其文化环境、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当地的高山深沟使其劳动充满艰辛,为此他们要缓解压力,调节情绪,自娱自乐,山歌是其重要的形式之选。如《太阳落坡四山黄》就以太阳落山看不见情妹为主题,表现艰苦的劳动之后在深山大沟中的枯燥长夜,旋律由低到高,直抒胸臆,音乐情绪有起有落,但在进入最高音之前,旋法中有回绕,这些手法展现了南方民歌的某些特点,而在节拍上的变化,二四拍、三八拍的交替,展现出山歌调节精神、宣泄情感、娱乐自我中的动态变化(见例1)。这一声山歌一唱,传得悠远。同时,七言加衬词的句式,这一固定词曲组合,也为山区老百姓所世代传承,是他们在山野劳动之余长期形成的结果。

镇巴的山歌有“背二哥”、“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抬石头号子”、“风箱号子”、“放羊歌”、“薅草歌”、“插秧歌”、“抬丧号子”等,这些都是民歌发源地的生活内容,要想发展它们在现代语境下的形态,也应顺应原来的形式,因势利导。如例2 的《太阳落坡四山黄(二)》因表达的内容更为丰富,通过对“犀牛望月”的假借,移情地表现情歌对情妹的思恋,而同头换尾的音乐句式扩展,是其歌词叠用所致。这种因词而扩展旋律的做法,在镇巴民歌比较常见。

例1

镇巴

例2

加用衬词除了增加句幅的效用外,也是生活内容表达的需要。如《插秧歌》中的“咿儿咿儿哟儿哟”就是为了给内容“太阳出来”做呼应,以在一领众合的情趣表达上体现劳动的特点,而“咕噜”的强调式加衬,更是体现了镇巴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山区对外沟通不便,这就使其民俗在自为的环境中形成浓郁的特色。这极富特色的民风民俗类民歌,表现为多种形式,如在婚丧嫁娶表达生活的哭诉,尤其是哭嫁歌是表现民俗的重要视角。女子怀着多种情绪哭诉出嫁时的内容,尤其是歌词内容的“密集”,为其民歌的音调变化奠定了丰富多彩的基调,将人生经常面对的生、老、病、死、苦在此刻予以表达, “红日落西方,养女空指望”,将嫁女时的复杂心情由此表达,为表达哭腔呜咽行腔,加入的衬词,“哎咿咿哟号咿”,在“哭声奴的娘,小女子哭嫁妆”之间,既是其民间曲调的反映,也是民俗画卷的色彩表达(例4)。

例3

例4

镇巴地区的语音受川音的影响较大,其语音近似于川北,这反映在民歌旋律之中的运腔规律也是如此,但其调式结构与川北相去甚远,如徵羽调的游移居多,即在以徵调式为主的情况下,以“羽—徵”交替进行语音的旋律化,如“草帽子儿”是“徵—羽”,“搭灯台”则是“徵—羽”的过渡,有通过“宫调”转换之意,“拜上情歌你莫来”是宫-徵的转折,“独木桥儿你难过”是徵调式的肯定,“铜打铁锁你难开”是“徵-羽”的交替,“奴家人多狗又歪”是对徵调式的肯定(见例5)。这种调式的游移是因语音之故而产生,一方面说明了语音对旋律、调式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说明镇巴民歌的婉转行腔的内在文化机制,是受多种文化的影响所致。

镇巴民歌总汇

例5

由于镇巴处在秦巴文化交融影响之下,它既有秦文化的特点,亦有楚文化的因素,尤其受荆楚文化的浸润最多,表现出巴蜀文化的独特蕴涵,它在旋律形态上表现为兼具多种文化而形成的自为文化形态,因此,其博采众家之长的同时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其南方音调使其“十送”之类的山歌有着南方的民歌的特点。如《望郎调》与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在羽调式旋法上如旋律线条,句末落音,句式特点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现在收录的2000余首镇巴民歌中,反映的内容有爱情、生活、劳动、谐趣、历史传说类,当然也有部分少儿情趣的,这是从不同侧面反映出镇巴地区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而舒展的旋律、自由的节奏则从一方面展现出这块热土上的人们豁达、乐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体裁上看,镇巴民歌的种类齐全,号子中有反映协调劳作的的劳动号子,反映山野劳作的的山歌号子;山歌中有反映乡野生活情趣、自由情感的,此外,表现生活小情小调的城镇的小调,还有某些具有叙事作用的长篇叙事风俗歌曲,还有一些与祭祀礼仪有关的民俗歌曲。从结构上看,镇巴民歌多自由,两句体、三句体、四句体乐段皆有,二句体结构的较少些,复杂多变的多段体式的也不多,此类滚板腔歌曲流传于少数地域,且有一定的功能性。但在现代创编下,产生了一定篇幅长大者,如《猴子盘脚崖上坐》就是一首篇幅长大的“花鼓”式民歌,它以商调领起,主要调式是徵调式,中间经过宫调、羽调式游走,最后落于徵调式。旋律以内容表达而行腔自然流畅,旋律以说唱之故而“一字一音”,风格朴实,优美的城镇小调使其句式规整,延长结构时加入衬词过渡行腔,旋律在优美之中不失刚劲高亢。镇巴县各地均有民歌分布,老百姓积极参与其中,在上个世纪末,城镇的歌手及其比赛经常举行,1995年至2000年所举行民歌大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歌手,而2005年的巴山民歌大赛,参与人数众多,上至80余岁老翁,下至10余岁少年,可见大众对家乡民歌的喜爱至深。

镇巴城色

例7

山野劳动为统一劳动节奏,镇巴地区的劳动号子有“拉石头号子”、“打夯号子”、“抬丧号子”、“船工号子”、“背二哥号子”、“拉风箱号子”。它们常有“一领众合”形式而产生的实词与虚词相结合的形态特征。如《薅草歌》中虚词与实词的配比并不固定,这是劳动的特点所致,也是镇巴民歌的形态特点影响(见例8)。在镇巴民歌的山歌,表现爱情内容者居多,而“七言四句”形式也可见其雅致的情调,其中的“滚板式”使其结构紧凑,素材运用集中,艺术形象鲜明。演唱形式也有独唱、齐唱、对唱等不同形式,尤其是男声的高腔唱法,高亢嘹亮,豪迈洒脱,自由奔放。女声的唱腔则较多平缓些,平腔唱法婉转细腻,常有即兴编词行腔作法。如:《新媳妇》《打仙桃》《绣荷包》《小小脚儿红绣鞋》《太阳落坡四山黄》《郎在对门薅黄秧》《清草起来去放牛》。反映城镇居民生活民歌,其词多以五言四句和七言四句六句为多见,一般为多段歌词反复即兴加花变奏,如《十二孝》《十里亭》《十想》《十劝》等“十”字题材,也有表现生活情趣的,如《望郎调》《撒花调》。表现民风民俗一类的婚嫁歌,多以七言两句结构为多。此外,还有乡野祭祀、礼仪内容的歌。

例8

镇巴民歌的研究除在专业院校的研究中逐渐增多,如南京艺术学院王晓平博士的论文《陕南民间音乐区域文化特质考察》(2010)、周青青的《我国民歌调式分布的统计与阐释》(《音乐研究》2009-03-15)、张洋与王延松等的《清凉幽默的陕南镇巴民歌》(《北方音乐》 2015年第23期)等。而镇巴当地文化工作者胡远清的《山的启示》(《人民音乐》1987年第1期)及《也谈民歌的以字行腔——兼与冯光钰同志商榷》(《音乐探索》1986年第1期),对民歌的本土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之路。

此外,刘光朗、胡远清等利用镇巴的音乐素材创作改编了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在省内外的展演、传播中发挥了民歌的地域文化价值,引起音乐界的关注。利用镇巴耶依素材进行创作的传统自20世纪50年代起即有,如当时中国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及省市的音乐家、作曲家纷纷来镇巴采风,创作了具有镇巴民歌音调或风格的新作。如2010年6月26日第14届中央电视台的青歌大赛合唱类别决赛上,西安音乐学院合唱团演唱了改编的《秦巴板车号子》,这是陕南民歌首次出现在央视青歌大赛的舞台上。歌曲铿锵有力、欢快激昂,镇巴民歌元素运用其间,西安音乐学院合唱团最终以198.04的高分代表陕西省拿下银奖。这种民歌的新发展从革命战争时代即已开始,在新中国更是反映老百姓新的精神风貌的重要形式,如《太阳当顶又当崖》就以原始民歌曲调为基础而融入新的歌词,从而简朴地表现“农业生产起高潮”的时代建设豪情(见例9)。

改革开放后,镇巴县创造了良好的民间音乐环境,哺育优秀的音乐人才,镇巴县的音乐工作者刘光朗、胡远清等创作改编了许多具有浓郁镇巴民歌风味的音乐作品,如《巴山林里背二歌》、《一路号子走汉江》、《巴山顶上修堰塘》、《薅秧歌》,这些作品成为了1978年北京文化部民族民间唱法表演的参赛曲目;在1999年在陕西省庆祝建国五十周年优秀剧目展演中,镇巴民歌素材创作的歌剧《唢呐声声》获优秀作品奖,刘光朗、胡远清还分别于1999年10月和2002年9月在汉中市举行了以镇巴民歌为音乐创作素材的个人作品音乐会。刘光朗改编加工的《薅草歌》经彭光琴等民歌手在电视节目中演唱而为人所知。这首歌在改编中增加了篇幅以及音乐所负载的现代性内容,尤其通过男女声对唱以及领唱与合唱的等多种形式的“对话”(见例10),从而产生艺术形象的深化发展,从而在原有高腔唱法之中,增加了时代的美感,而这恰是田青、王黎光、阎维文等文艺工作者对其赞赏有加的音乐技艺基础。

例9

例10

镇巴民歌曲调丰富多彩,值得再行深入挖掘研究,这是因其中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价值弥足珍贵使然。从技艺传承本身;其演唱也是现代唱法值得研究之处,它的“以字行腔”与“以情行腔”中的辩证关系已在历史中得到辨析,是今天院校民族唱法可资借鉴之处。它的研究不仅表现在音乐领域,以民俗学为视角的研究亦是重要方面,这可从历史关系,南北文化,生产劳动、人类生存状态以及艺术审美等方面展开,从中考察陕西南人群、种族的历史变迁、社会群落的文化发展等,其研究的开拓可从歌词的文学性、通俗性以及歌种本身的艺术性方面加以研究。此外,在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等方面也有研究价值,对认识镇巴的人文历史变迁、时代生活情状、风土人情礼仪、人文道德规范,亦有文化传承价值。镇巴民歌既属于历史的文化遗产,属于红色热土的文化技艺,也属于当下的传统经典文化,发扬既有成就,开拓新的风采,是今天传承这一歌种在“非遗”价值上的内涵所在。

演唱汇报合影

附 录

1、陕南民歌大赛(安康旬阳,2007年)

2007年4月28日至5月1日在安康市旬阳县举行了陕南民歌大赛。这次陕南民歌大赛由陕西省文学艺术届联合会、中共安康市委、市人民政府、陕西省音乐家协会联合主办。参赛曲目包括优秀的陕南传统民歌、根据民歌改编的作品、具有陕南风格的新创作品。体裁上含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社火歌曲、仪式歌、风俗歌曲、新创民歌等。不分男女、不计年龄、不限地域,不分专业、业余,但区分新民歌演唱、民间唱法演唱两个组别,让普通老百姓人人都有参与的可能。演唱形式不限,重唱、独唱、组合均可,伴奏形式不限。来自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的100名歌手一展歌喉,省市县40余位领导及专家、评委应邀参加活动。在参加完陕南民歌大赛后,中国音协副主席、陕西省文联主席赵季平称,陕南民歌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原生态的歌曲,相信很快会在全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陕南民歌。

2、陕西省首批非遗名录

2007年5月11日,按照《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经申报、评审、公示等程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将145个项目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24个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其中,仅民间音乐一项包括:

8 Ⅰ—8 镇巴民歌 汉中市镇巴县

10 Ⅰ—10 旬阳民歌 安康市旬阳县

11 Ⅰ—11 紫阳民歌 安康市紫阳县

12 Ⅰ—12 商洛民歌 商洛市

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镇巴民歌名列其中。序号为585,编号为Ⅱ-86。

陕西省第二批非遗名录

2009年6月11日公布的《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民间音乐”一类就包括:

162 II-13 民歌

汉江号子 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安康花鼓子 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3、陕南民歌保护与发展论坛

2008年11月3日,中国陕南民歌保护与发展论坛于在西安拉开帷幕。此次论坛由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和中共汉中市委、汉中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汉中市群众艺术馆、汉中市音乐家协会承办。论坛邀请了国内知名词曲作家、音乐理论家和陕西音协理事、陕西各市音协负责人及省内外知名音乐家30余人参与论坛。共收集参会论文20余篇,论坛以陕南民歌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为切入点,探讨了陕南民歌当代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陕南文化地域特色对民歌产生的影响以及现代文明和经济开发对民歌所带来的影响,力求为进一步解决好旅游、文化产业化发展与陕南民歌推广的关系。通过陕南、陕北民歌起源及发展异同的比较研究,处理好陕南民歌原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等议题。论坛旨在通过会议研讨、学术交流等方式,为陕南民歌的保护与发展出谋划策。

备注:

① 遗产序号:585 Ⅱ-86。

② 焦健:《〈十送红军〉 “身世”探源:姓“陕”还是姓“赣”?》,《光明日报》2014年9月17日。

猜你喜欢
镇巴县陕南号子
镇巴县动物防疫信息化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我家的“号子”
茶山号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镇巴县陈家滩乡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唱起号子走汉江
党建地图·陕南
镇村机构改革后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陕南民歌生态文化特征与创新研究
镇巴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发展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