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陶瑾
专题 Focus
那个年代的爱情,一不小心就白了头
记者 陶瑾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几十载风雨相伴,相濡以沫,从前人们的爱情,真挚,单纯而持久,很理想,很感人。
就像我们父母一辈,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形式上的浪漫,好些人没有办过正式的婚礼。对他们而言,爱情就是长久的陪伴、无言的凝望、紧握的双手和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饭。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即将到来,古城区的不少社区在走访慰问、关爱老人的过程中,邀请了辖区里的老夫妻坐下来聊一聊当年难忘的回忆。记者采访了其中三对,他们的故事,有坎坷有泪水。无论是当年的书信、结婚证,还是军装、首饰……这些“压箱底”的老物件,无不见证着几十年的幸福生活,爱与默契。
在沧浪新城四季晶华社区有这样一对夫妻,季法宏和陈为芹夫妇,今年一个68岁一个62岁,他们是一对性格互补的夫妻,陈为芹,个性外向直爽,而当过兵的季法宏则沉稳内敛。说起两人的爱情之路,那真是很有故事,充满了辛酸和甜蜜。
季法宏在部队的日子
一套绿军装见证纯真年代的爱情
1972年,17岁的陈为芹在盐城市亭湖区前进街道工作,陈为芹的姐姐为好友介绍了一个相亲对象,因姐姐临时有事,只好拜托妹妹陪同好友前去相亲,相亲对象便是23岁的季法宏,当时在盐城滨海县当兵。头一回相亲,为了给自己壮胆,季法宏带了连队里15个战友陪同前来。没想到,最后他看上了陈为芹,于是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后来一有机会,他便从滨海县骑车去看望陈为芹,两地距离将近100公里,为了不耽误部队训练,他都在凌晨12点出发,顶着茫茫的黑夜,骑车过去,只为看一眼陈为芹。渐渐地,她被小伙子的真诚与执着所打动,“他是个好人,脾气好,思想好,而且艰苦朴素,勤劳刻苦。这些品质是我十分欣赏的。”然而,陈为芹的父母得知后,坚决不同意,“他们觉得我们俩年龄相差太大了,而且季法宏家里是农村乡下的,家庭条件不好,兄弟姊妹有八个,他排行老大。当时母亲就对我说,你以后哭的日子在后头呢。”陈为芹并没有放弃,一直鼓励季法宏努力工作,干出一番事业可以让她父母刮目相看。季法宏也坚持一有空就来看望陈为芹的父母,帮忙做一些家务活,慢慢用真诚打动了两位长辈,最终同意了他俩恋爱。
后来,季法宏由于部队换防,调去了浙江温州军分区,两人便很少再见面,于是书信成了他们最大的精神寄托。信中季法宏述说部队生活的点点滴滴,表达对陈为芹的思念。陈为芹则在信中鼓励季法宏好好工作,积极上进,她会成为他坚强的后盾。就这样,两人靠着书信来往相爱了好多年。季法宏在部队表现十分优异,获得了多项荣誉和表彰,并一级级往上升。陈为芹的父母最终同意了两人的婚事。
说起当年的定情信物,季法宏说,“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有限,仅有的工资还得寄回家里,所以买不起一份像样的礼物。记得她在信中曾提到喜欢绿军装,于是,我就用自己的军装跟部队里的女兵换了一套军装、军鞋,连同自己新发的贴着红五星的军挎包一起作为结婚的定情信物送给了她。”两人穿上军装,拍了一张合影,至今还保留着这张微微泛黄的照片。这套绿军装也成了陈为芹最为珍贵的礼物。
结婚后,陈为芹一个人带孩子越来越吃力,而此时季法宏的事业正处于上升期,但为了爱人和家庭,他毅然决定转业到地方工作,进入了司法局。回来后,他对妻子百般关心与呵护,把她当成一块宝,宁愿自己苦一点,也要尽全力让妻子享受生活。退休以后,他们跟随儿子来到苏州生活,帮忙照顾两个孙女。陈为芹是社区的楼道长以及健康常笑球队的队长,经常要出去排练活动,于是季法宏自愿承包家务活儿。季法宏说:“我要把年轻时没有为她做的事儿,现在一点点的还回去,给她最好的补偿。”
他们从相识到现在已经走过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两人用真心构筑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军嫂意味着牺牲和付出,但陈为芹说,“直到现在,我都相信这么一句话:自己的幸福要靠自己去争取,做军嫂有点孤单,但也快乐。”
两人同台演出了不少武戏
当年的结婚证,像奖状
“这是我们那个年代的结婚证,是不是有点像奖状?特地去裱好了在家挂着,对我们来讲很珍贵很有纪念价值。今年是我们结婚50周年的纪念日,我们携手相伴一生,从没红过脸。”当被问及爱情保鲜的秘诀是什么?徐素兰说,相互尊重、关爱、宽容、扶持,就是一辈子的爱情。
夫妇俩家住平江街道钮家巷社区,今年都是75岁。出生在梨园世家的他们,唱戏是祖传的技艺。徐素兰8岁练功,10岁登台演出。从小就跟着父亲唱京剧,后来成为苏州市京剧团的一名专职演员,擅演武旦。“我先生是我们剧团的专职编导,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他16岁就写剧本,编、导、演均擅长。我俩在剧团里是师兄妹关系,从小跟着同一个师傅一起练功。可以说是青梅竹马,最后走在一起也是水到渠成。”
“当年她是我的入团介绍人,我默默对她产生了好感,因为团里有规定,从事艺术工作的,不能早婚早育,所以当时我们只能私下里秘密地保持联系。有时还偷偷地出去约会,有一回去到一个地方,当天不演出,于是我们约着来到了铁道边上。为了甩掉那些‘跟踪者’,我们一前一后走了许久才停下来。当天风很大,我就把衣服脱下披在徐素兰身上,她心里温暖极了。”张寅福回忆说。
京剧团经常要分团下乡演出,他们不在一个团,每次分开就要两三个月。于是便以书信来往。在一个个写信、收信的日子里,看到信的那一刻既兴奋又担心,只能偷偷地看,偷偷地写,心扑通扑通直跳。然而那个年代,书信不能保留,若被组织上查到,可是要处分的。所以很可惜信件尚未保留下来。
他俩在一个单位恋爱了六年,直到后来团里改革才公开恋情,争得团里同意于1967年4月4日结婚。夫妇俩一致认为,他们爱情最好的见证,是艺术上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共同进步。他们因艺术结缘走到了一起,张寅福唱武生,徐素兰唱武旦,两人还同台演出了不少武戏,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当年登台演出的老照片。
后来剧团撤销后,张寅福调往苏州市文化局剧目工作室、市群众艺术馆工作,直到退休。如今,他们退而不休,徐素兰在社区开办了一个弘韵京剧沙龙组织,将京剧爱好者聚拢在一起,免费、义务教唱并传承京剧艺术,弘扬国粹。她为社区服务了整整24年,背后离不开先生的默默支持与付出。张寅福经常为社区编一些符合时代主旋律的剧本,由徐素兰来演。两人珠联璧合,配合默契。平日里两人在家还时不时扯开嗓子唱上一段,就连孙女徐丹莲也被感染了,从小看着、听着爷爷奶奶在家唱戏,她也耳濡目染爱上了京剧。
曹素珏90岁生日收到的肖像画
两人的生活看似平淡,却在平淡中见真情
家,是安定和温馨的地方,源于夫妻两个人一生的相濡以沫,相互陪伴。因为把这份温馨演绎到了极致,一对九旬老夫妻登上了社区好家风“英雄榜”。
来到拙政园社区,记者见到了91岁的施文潮老人和他93岁的夫人曹素珏。老夫妻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结婚68年,如今已是四世同堂,两人相敬如宾,恩爱如初,让不少年轻人都佩服这份历久不变的爱情。
事实上,他们这段感情走得非常不容易。施文潮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从小对艺术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水彩画和山水画上颇有建树。
1946年,他在亲戚的婚礼上邂逅了比他大两岁的曹素珏,开始了一段时下流行的“姐弟恋”。至今,施文潮还记得,他们恋爱那会儿,经常约着去公园散步、谈心。从一开始你问一句我答一句地说着话,到后来无话不聊,十分投缘。“那时候我们两家离得远,父亲给我买了一辆很高档的日本牌的自行车,车前面有灯,很有派头,每次我骑车到她家楼下,一按铃,一亮灯,她就知道我来了。”
三年后,两人终于喜结连理。他们去观前街上一家照相馆拍了结婚照,当年施文潮家庭还算富裕,父亲为他办了一场隆重的婚礼,将近六七十桌,场面很大。
然而命运却跟他们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大学毕业时正值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施文潮被分配到了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当大学老师,从此开始了与妻子长达整整38年的分居生活。38年里,两人大部分时间分隔两地,施文潮一年也就回来两三次,相思之情只能寄托于书信。“他是个很重感情的人,每周都会写一封信回来,谈谈自己只身在外的情况,表达对我和孩子的想念。”曹素珏在信里,写了很多鼓励丈夫的话语,希望他专心工作,不用担心家里。现在依稀记得当年信件的部分内容,回想起来,依然刻骨铭心。
可惜,文革年间烧掉了大部分信件。前些日子,他们好不容易找到了两封1980年的信,时而拿出来翻翻,心里仍会感到温暖,视为珍宝。
施文潮在兰州工作了一辈子,几乎把他所有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大西北。2012年,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授予其“终身成就奖”。
结婚38年后,施文潮才回到苏州与家人正式团聚,开始和夫人真正的朝夕相伴,而此时两人已是白发苍苍。他们的两个女儿,从小是曹素珏一手带大,并培养的非常优秀。为此,施文潮心里感到很内疚,亏欠夫人太多太多。为了弥补错失的时光,施文潮带着夫人几乎游遍了祖国的大山名川,一起拍照留念,恨不得一天当成两天过。
施文潮在家里,是位好丈夫,事事让着老伴。如今每天早晨,他买好菜回来,曹素珏就负责烧饭,他帮忙洗碗、料理家务。每逢节假日,他带着老伴出门走走。两人的生活看似平淡,却在平淡中见真情。让曹素珏最难忘最开心的,是在自己90岁生日之际,施文潮为她画了2幅肖像画作为生日礼物,说到这,她的嘴角漾起了微笑,心中流淌的是满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