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法
摘 要:大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象,值得人们深入探讨、认真研究和深刻反思。文章从多个维度剖析大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就如何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被大学生喜欢的难题提出了对策。大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赢得大学生的认可,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走近大学生,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第二,大力推进教材体系创新;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素质,推进人才体系创新;第四,创新、改革教学方法,推进教学体系改革。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我国,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核心课程与主要渠道,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进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阵地,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合格的接班人和高素质的建设者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总体而言,思政课的教学和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广大思政课教师的辛劳工作有目共睹。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思政课确实在吸引力、认可度、实效性等诸多方面存在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大学生群体不喜欢思政课的现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认真分析和深刻反思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旨在多维度剖析、探寻大学生不喜欢思政课的原因,尝试着为改变这一现状,实现思政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这一目标提出相应对策。
二、大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
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教材、制度等不同维度深入探讨大学生不喜欢思政课的原因,找到影响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可和接受、制约思政课实效性的因素,从而准确认识和把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规律,更好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为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改革、创新和发展,为服务国家、社会和党的工作大局作出更大的贡献。
1.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影响着大学生的理念、价值准则与行为抉择,势必对高校思政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与大学生对待思政课的态度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受西方话语体系的影响。当前全球化浪潮迅猛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战略持续推进,敌对势力不断加强对华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好奇心比较强,乐于接触各种新鲜的事物。大学生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认知感性有余,理性不足,辨识力不强,容易受到西方话语体系和西方社会思潮的侵蚀和影响。有的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妄自菲薄。有的大学生对于当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感到迷茫与困惑,对在校期间所学的思政课产生怀疑,对思政课持逃避、排斥的态度。可以说,西方话语体系、西方文化的传播致使某些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性质、功能进行了错误的定位,把思政课简单地视为一种“洗脑课”,对思政教师工作产生了误解,把思政教师当成了“卫道士”和宣传员。如何构建、传播中国话语体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和思政教师必须解答的一个新课题。
第二,受区域人文环境的影响。大学生虽然身处高校这个“象牙塔”,但也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区域人文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对思政课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群体历来十分关注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发展状况和重大变革,都牵动着大学生敏感的神经,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价值判断、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大学生政治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政治立场是进步的的还是反动的,价值判断是理智的还是盲目的,道德情操是高尚的还是堕落的,理想信念是堅定的还是动摇的,某种意义上都和社会环境的好坏有关联。理论和现实的反差,必然让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与判断上产生困扰,导致大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一直在“唱高调”,造成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厌烦情绪,对思政教师敬而远之。思政课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必然会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和社会现象的冲击。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文环境不同,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大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可以发现,北方高校的大学生思想相对保守一点,对思政课的接受程度较高;南方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更加开放,对思政课怀疑甚至质疑的相对多一些。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喜欢程度受到不同价值取向的影响,其中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增长,一些大学生接触了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差异较大,民族地区一般都具有浓郁的宗教氛围,有的民族全民族信奉某种宗教。生活、学习在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民族意识更强,受民族传统的影响更大、更持久。相应的,民族地区高校的思政课面临的形势也更复杂、更特殊,困难也更多。因此,做好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意义重大。
2.学校因素
高校对思政课态度上重视与否,高校的校风如何,高校的制度和体制是否完善以及落实的好坏等对思政课影响极大,是考查高校思政课水平和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一,思政课课时遭到压缩。长期以来,一些高校对中央的要求置若罔闻,对思政课不够重视,随意压缩和减少思政课的课时。思政课在高校被边缘化,思政课教师不受重视,思政课课时被裁减、被压缩是相当多高校的通病,几乎所有的思政课都曾经或正在遭受课时量被大幅度消减的尴尬,以形势和政策课最为典型,每周一次都得不到保证。思政课教学内容多,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课时作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效果从何谈起,怎么能赢得大学生的青睐呢?
第二,对思政课的考核评估不合理、管理不到位。我国目前对思政课的考核的理念落后,考核的标准不一,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单一,考核的内容不全面、不客观、不公正,流于形式。思政课考核偏重理论的考核,忽视了实践的考核;重视了知识的考核,忽视了素质能力的考核;注重结果的考核,忽视了过程的考核。学生和教师都是被动地被考核,学生对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对评教的结果,都很难心悦诚服。思政课的考核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公信力,难以调动思政课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增强思政课吸引力,不能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endprint
第三,大班授课是思政课授课的主要形式。高校为了增加收入,节省开支,在不断扩招的同时,减少了教师的引进和招聘,造成许多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的比例不合理,达不到要求,大多数高校都采取了大班授课的形式。大班授课增加了教师组织管理课堂的难度,降低了思政课教学的灵活性与针对性,因材施教成为一种奢望,学生个体的需求难以满足,对思政课自然喜欢不起来。
3.教师因素
虽然说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有各种苦衷,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外界对思政教师的批评和指责很多,这些指责有的是不合理的、有失偏颇的。但是也应该看到,大学生不喜欢思政课,有的思政课教师难辞其咎。
第一,我国各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思政教师业务水平有限,教学科研的能力与素质不足,理论功底薄弱,有些基本的问题自己都弄不清楚,模棱两可。有的思政课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有的思政教师普通话水平不达标,口齿不清。据了解,有的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不高,政治立场不坚定,端着思政课的饭碗,却时常攻击党和国家,难以胜任教书育人的职责。有的思政课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不高,行为不端,不够检点,难以为人师表,不能成为大学生的表率和人生导师。
第二,有的思政课教师职业态度不够端正。这样的思政教师把教学当成了副业,要么忙着做项目,要么忙着搞培训、做创收,要么专注炒股,梦想着发财致富。有的教师家庭负担比较重,忙于抚养孩子,照顾老人和病人,被家庭消耗了过多精力。思政课教师的心思和精力没有放在思政课教学方面,心不在焉,很难教好思政课。这样的思政课教师必定无法赢得大学生的喜欢。
第三,有的思政课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落后。很久以来,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一般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思政课成为思政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沦为看客。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能调动大学生参与课题教学的积极性,思政课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第四,有的思政课教师个人魅力不足,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部分思政课教师在个人魅力方面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有的思政课教师不注意个人形象,不修边幅,不讲究个人着装品位,服装搭配让人不敢恭维。有的思政课教师课堂授课表情不生动,甚至面无表情。有的思政教师在讲课时自始至终一个声调,要么恰似连珠炮、狮子吼,要么宛如蚊虫嗡嗡叫,让大学生听起来十分疲劳,饱受折磨。
第五,多数思政课教师“压力山大”。大多数高校给思政课教师戴上了各种“紧箍咒”,思政课教师缺乏自由度,承受着很大的政治压力,诚惶诚恐,生怕说错了话,被人抓住“小辫子”,他们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干脆选择了照本宣科。
4.学生因素
学生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与思政课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的心理、学习的目的与动机、专业等方面都制约着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喜好程度。
第一,大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体系的不同。一般来说,由于理工科的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怎么学政治课,他们对思政课的兴趣比较高,喜欢思政课。从评教结果上看,理工科的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评价反而高一些。文科的大学生在高中时认真学过政治课,对思政课的态度比较冷淡,因此对思政课的评价相对低一些。
第二,大学生学习动机“实用主义”倾向。现在有部分大学生很现实,急功近利。在一些高校中,评奖评优、入党、保研、提干、就业等,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是考试成绩,尤其是专业课考试成绩。部分大学生重视专业课,不重视公共课,学习思政课动力不足。有些大学生学习思政课仅仅是为了拿到学分,考个理想成绩,更有甚者,就是为了不挂科,“60分万岁”,纯粹是在被动地学习思政课。
第三,大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大学生主要属于“95后”,他们个性鲜明、思想开放、坚持自我、叛逆和逆反心理强。大学生不喜欢思政课的原因之一是从众心理在作怪,“读书无用论”在大学生群体中还有一定的市场,对一部分学生还在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网络与自媒体的影响。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化,思政课教师所讲的内容大学生通过网络和新媒体都可以轻易获得,大学生知道的东西甚至有可能比思政教师更多、更全面、更深入。思政教师的讲授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敌不过手机、电脑、网络对大学生的诱惑。很多大学生成为“低头族”“手机控”“电脑控”,思政课课堂出勤率、抬头率低,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络与自媒体的影响。另外,某些“网红”“网络大咖”“大V”与“公知人物”的不当言论让大学生产生困扰,对思政课教学带来极大冲击。
第五,社会活动的干扰。我国高校的社会活动五花八门,大学生要参加名目繁多的社会活动。這些活动有的是各高校组织的,有的是学院开展的,有的是学生社团发起的,有的是公司企业策划的。其中,学校学院的各种会议、庆典纪念活动对思政课的干扰较大,抽学生去当听众,甚至要求思政课停课,这样的现象在一些高校中屡见不鲜。学校学院的活动与思政课的教学产生冲突。大学生需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毋庸置疑,但过多的社会活动不仅让大学生分心、消耗了一定的精力,还在某种层面上让大学生产生了参加社会活动比上思政课更重要的错误认识。
5.教材因素
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高校思政教材编写修订工作力度,高校思政教材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但不可否认,高校思政课教材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可、接受程度,亟待改进。
第一,我国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单调枯燥,看起来好像文件汇编,表达方式呆板,鲜活的实例不足,趣味性、可读性不强。思政教材政治性强于学术性,宣传色彩过于浓厚,理论空洞,现实针对性不够强,有的理论和现实脱节,时代性不够突出。思政教材总体上相对滞后于社会现实,不能及时满足大学生思想、知识与情感的需求。
第二,高校思政教材配套性不足,没有做到教材立体化。一些高校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开支,只有几本思政方面的基本教材,没有购买配套参考书、读物,缺乏电子音像教材、教学软件、挂图教具。有的高校思政课相关的配套教学资源少得可怜,这一问题应该引起重视。endprint
第三,教材内容重复现象突出。不仅高校思政课教材与中学思政课教材的内容有重复现象,而且几门高校思政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之间重复的比例较大,甚至同一门课程内容也有重复的问题。
三、破解高校思政课不被大学生喜欢这一难题与困境的对策
高校思政课要想走出不受大学生喜欢的困境,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改革创新是高校思政课的唯一出路。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走近大学生,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高校思政课要想赢得大学生的喜爱,必须坚持改革创新。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首先要做到理念的创新、思路的创新。高校思政课必须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握大学生心理、思想、个性特点,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所需要的精神、情感、知识、能力的需求,保障大学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权益。
高校思政课应该缩短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走近大学生,贴近大学生生活、思想、学习的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样才能既提高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不放空炮,又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不放大炮,实现春风化雨的目标。
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关爱学生,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保护、发展、引导大学生的个性,解决大学生生活上、学习上、就业上的困难,帮助大学生成长与成才。
2.大力推进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创新,推出更多精品教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必须进一步做好统编教材、教师参考用书、学生辅学读本、教学指导资料和理论普及读物等教学系列用书的规范、编写、修订、完善与使用工作,加强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
统编教材既要面向高校思政课教师,又要面向大学生,满足教师教与大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教材的编写修订工作必须听取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对统编教材的意见与建议,甚至可以适当吸纳第一线的教师与学生参与统编教材的编写、修订工作。统编教材无论教材内容还是表述形式都要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可读性,体现时代性,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反映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统编教材在编写的体例、编写模式上必须不断创新,在编写人员组成上需要不断完善,从而不断提高思政课教材编写、修订的质量和水平,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
3.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政教师素质,推进人才体系创新
精英化、专业化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首要的目标。我国对高校思政教师要求严格,政治上要求信念坚定,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道德上要求师德高尚,真正贯彻马克思主义;知识上要求理论功底扎实,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工作上要求教学认真负责,真正应用马克思主义。
要想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人才体系创新,实现思政教师的专业化和精英化,首先必须加大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培养与培训力度。实行思政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明确标准,做好思政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工作,严格按照师生比例配备思政专职教师,做到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必须符合规模适度、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要求。
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人才体系创新,实现思政教师专业化和精英化,必须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倾斜、扶持力度,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福利待遇,加强对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宣传、表彰与奖励力度,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成就感,让思政课教师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让思政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4.创新、改革教学方法,推进教学体系改革
高校思政课要想改变不受大学生欢迎的状况,必须创新、改革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学的思路、理念、内容与形式、方法与手段都必须进行创新,以增强思政课的活力、吸引力与感染力,提高思政课的时代性、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第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思想的实际、学习的实际与生活的实际,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直面社会重大理论和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回应学生的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第二,要注意运用新媒体的资源与技术,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技术的长处相结合,赋予思政课时代的气息,让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第三,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和导师制度,发挥团队协作优势,进行集思广益,实行资源共享,发挥好优秀教师教学传帮带的作用,提高思政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第四,要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延伸、拓展思政课教育渠道,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第五,实行师生互动式教学,实现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发挥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学相长。
四、结语
本文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教材等不同方向深入了解了大学生不喜欢思政课的根本原因,并从中分析,提出了要樹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需推出更多精品教材满足教师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思政教师素质,实现其专业化和精英化;改革教学方法等对策破解了这一难题。当前高校思政课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越来越多的思政课教师把思政课上得风生水起,思政课呈现出一派新面貌。大学生不喜欢思政课的情形在发生改变,思政课的吸引力、感召力、时代感在不断增强。我们坚信,高校的思政课必然会赢得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认可与喜爱,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2016-12-08.
[2]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2015-07-30.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7-02/27/c1120538762.htm,2017-02-27.
[4]游 洁,余双好.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识与评价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19).
[5]叶华松.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心理辨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