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
如今整容变得普及,尤其是天性爱美的女性,为了变漂亮,获得美貌这一“竞争资本”,不惜在自己脸上动刀。但要说起来,在历史上最早选择做整容手术的人,其实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正常一些,方便找工作。
空前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意外催生了现代整容手术。战争中无处不在的“绞肉机”“屠宰场”“地狱”,收割了1000多万士兵的生命,也留下了数百万的伤兵,以及大量的“破相”队伍——充斥着近身肉搏的战壕战让士兵的头颈部更容易受伤,新出现的飞机也让飞行员常遭受前所未见的严重面部损伤。这些伤痕往往是触目惊心,却无法用衣服或手套来遮盖。战争结束后,这些老兵就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由于面相过于恐怖,他们根本找不到一份正常的工作,更不容易找到女朋友。整容手术,也就应运而生了。
当时的整容技术非常粗糙,无非就是皮肤移植,其灵感来自古印度。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整容手术,是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医生通过切取患者前额的皮肤,修复甚至重建鼻子。根据梵文典籍记载,古印度人将割鼻子作为惩罚罪犯(如通奸、偷盗)的常用手段。
后来,印度人的整容技术传给了阿拉伯人,再传播到地中海地区,意大利医生加斯帕雷·塔利亚科齐对这一技术进行了改良。印度人的造鼻术虽然补上了鼻子,但额头上留块疤也不好看,所以塔利亚科齐选择从患者手臂上取皮肤。具体操作是,先把患者的手臂固定在患者的头上,再从患者上臂内侧取一块皮肤,并不切断,一端仍连在手臂上,另一端则缝在鼻子上,保持这个姿势数月,待这条组织在鼻子上长牢,再将其与胳膊分离。最后将上臂的伤口缝起来,再把新鼻子修成一定形状。
这个办法现在看来很粗糙,但在当时已是极大的进步了。那时的外科手术,可是没有任何消毒和抗排异手段的。更何况,那时的欧洲,梅毒盛行,人们对整容的需求相当迫切——患上梅毒,除了全身长杨梅疮,还会导致面部变形,最典型的就是马鞍鼻,十分难看,不能见人。
到了一战期间,患者变成了破相的士兵,整容手术还是大致沿用塔利亚科齐的办法。1915年,一名英国医生为一个在日德兰海战中被严重毁容的士兵进行手术,便是从肩膀切下一块皮肤,移植到血肉模糊的脸上。
那时的整容手术,留下疤痕是无法避免的。但对于那些饱受摧殘的老兵而言,也是难得的安慰了。毕竟他们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海明威在他的巴黎回忆录《流动的飨宴》中,就提到了他在丁香园咖啡馆经常碰到的那些带着假眼球,脸部经过了整容的一战老兵。他写道:“他们脸上的皮肤锃亮,就像被压平了的滑雪道。我们对这些老主顾的敬重,胜过对那些大文豪或者教授们的敬重。”
一战之后,整容医生开始把他们在老兵身上练就的整形手艺,运用到那些对自己的外形不太满意的普通民众身上。天性爱美的女性,便加入了做整容手术的行列。中国也不例外,上海滩的美容院,已是相当专业了,美容项目主要有嫩肤、去斑、除皱、点痣、除雀斑、整形等形式。选择整形的,大部分都是去割双眼皮的。
在当时的影视圈明星中,公开承认自己整过容的为数不少。以《十字街头》而闻名的一代影后白杨以及后来嫁给梁实秋的韩菁清,都是割了双眼皮的。还有红遍上海滩的金嗓子周璇,一开始害怕割双眼皮疼,于是让化妆师用火柴棍儿压印后,再用眼线笔画出双眼皮。但这终究不能一劳永逸,便前去日本割双眼皮。
那时的日本,崇洋媚外到极点,疯狂迷恋欧美人的双眼皮。1910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首创整形外科学专业,不久,该所大学的两位教授就发明了双睑术。
日本人割双眼皮的技术可谓独步天下。钱钟书出版的小说《猫》中写道,李太太“一到日本,她进医院去修改眼皮,附带把左颊的酒靥加深”。当时的民国美人们,整个容并不少见。
对于女人而言,这只是时尚。当时美国有杂志宣称,女性进行整容就好像挑选一件适合自己的衣服。为了时尚,她们简直是奋不顾身。以隆胸为例,为了姣好的身材,在将近一个世纪里,女人们先后将石蜡、硅胶、自己身上的脂肪、其他自然或异质物质塞入或注射进胸部。
1890年,一个维也纳医生尝试用石蜡隆胸,结果引起感染、乳房硬结和肿块。在20世纪40年代,医生们又开始用腹部和臀部的脂肪进行自体移植,但脂肪会被吸收,乳房会变得不对称和出现肿块,而这些肿块与癌肿难以鉴别。后来,各种液体物质包括石蜡和凡士林被用来进行注射,还是不够完美。直到后来,一个美国医生在挤血袋的时候发现它和女性乳房手感相似,便想到了硅胶。他在狗身上植入硅胶,第一次实验大获成功。在这之后,才有了世界上首例硅胶假体隆胸手术。
(本文参考资料:周刚《整形外科发展史》,《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1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