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腾跃
——论齐白石的马

2017-10-13 05:30
关键词:齐白石

聂 槃

(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生院,北京100028)

一、齐白石《奔马》分析

齐白石老人一生画过相当多的题材,花鸟、人物、山水都有涉猎,很多前人从未染指的昆虫、植物也都入了画。而中国画中常见的马却在白石老人笔下很少得见。在陈传席2008年编著的《白石留韵:齐白石逝世50年纪念(上下册)》画册中便仅有一幅马图,作品名为《奔马》(或名《一日千里》)(图1),创作年代是1942年左右,款识写着“一日千里 借山老人齐白石作于京华”。画面很简单,只见一匹骏马正在飞奔,它两只前蹄同步朝前迈进,两条后腿微弯,正是准备蓄力蹬地推动身体前进的一瞬,头部和尾部的毛发向后飘逸,向上扬起,幅度之大,力度之大,体现了飞驰感,充满昂扬之意。

总的来说,这是一匹中国画中的非典型马,虽然齐白石所画的马非常少,但却颇有风格,可看作是中国画绘马题材的一种发展和创新,将其同中外历史上较为出名的马作对比,便更能体会出当中的不同和变化。

(一)独特的造型

汉代的著名铜雕《马踏飞燕》,马的造型十分准确,清爽彪悍,饱满而又流畅,为后世马作树立了标杆。这种传承绵延了两千多年,在近代的画马名家徐悲鸿笔下亦能得见,他以周穆王八匹骏马为题的名作《八骏图》中的马奔放豪迈,筋骨强壮,气势磅礴,造型比较精瘦俊美,可谓跟《马踏飞燕》一脉相承,造型准确,线条细腻,充分表现了马的体积感和逸动潇洒神态。与《马踏飞燕》和《八骏图》中的骏马造型相比,《奔马》中的这匹马几乎全用线条来勾勒,比例结构明显不同,体态壮硕很多,画面也换为了有点俯视的角度,形象憨厚可爱,与上两个作品相比风格迥异,即便在历史上也难觅相似的造型,体现了齐老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此时的齐老已经过衰年变法,自成一派,虽仍能看出八大山人对他的影响,用笔简约,言简意赅,十分写意,但又不同于八大山人的冷逸,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了马匹跃跃欲试的神态,可谓简约而不简单。不过齐老这幅画也犯了点小错误,那就是马的四肢动作并不符合现实中马的运动规律。在西方摄影师麦布利基1872年对奔马的连续摄影图片中能看出真实的马在奔跑时是前后两脚错开的,而并非像齐老画中那样双脚同时跃起,所以齐老的这匹马不论是从造型还是从姿态上更多是一种写意而非写实。

图1 齐白石《奔马》

(二)夺人之法的运用

图2 齐白石《放牛图》

第二点就是齐老擅长的“夺人”之法在这幅画中的运用。艺术创作中,最难的就是脱出窠臼这一关。齐老的“夺人”之法便是脱离此道的绝妙创意,出人意料,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齐老此法运用相当纯熟,比如《放牛图》(图2)中空余栓牛凳不见牧童和牛,《拜石图》中石头面前只留乌纱帽不见人,意境悠远,无不让人浮想联翩。而在《奔马》这幅画中“夺人”法就体现在那条随风舞动的缰绳上。要说原因,得回溯历史来看。唐代有尤擅画马的韩干,其代表作《照夜白》中的马匹被缚在柱上,画家通过向后扬起的马首和略微上提的前肢,表现了马的动势。马和柱的一动一静,使画面错落有致。再看元代赵孟頫的名作《饮马图》,绘一马倌正要给马匹喂水,只见柱上系着的马,结实有力,昂首抬腿,想摆脱缰绳的束缚。画面构图简练,勾线圆润简洁,通过绷直的缰绳表现了马匹的迫不及待,也是一动一静的组合。而到了齐老这幅《奔马》中,一动一静的定式被打破了,衬托“动”的参照“静”物被齐老移掉了,徒留一匹脱缰的奔马,此外再无任何背景交待,没想到创造出的意境却异常开阔。最传神的就是系在马头部那根飘动的缰绳,就像是一条释放想象力的引线一般,让人浮想联翩,不禁猜想这匹马是挣脱了什么束缚,也许是绑在栓柱上的不自由,又或是脱离了人为的驾驭,任凭观众联想。

(三)“超凡”之可爱

这幅画最独特之处就在于马的亲切感,齐老用他简洁的线条和布局努力在让这匹马透露出一股可爱劲。只见它体型壮硕,甚至是有些“微胖”,而头部和身体之间的距离很短,短到看不见脖子,眼睛也格外小,就是两个墨点子,用时下的话来讲这样的组合使得这匹马看起来很Q,就像是从日本漫画里跑出来的卡通马。齐老在上世纪40年代就实现了这种效果,可谓十分超前。另一处成功增添小马可爱程度的元素是脸部的毛发,头顶上的鬃毛旺盛,由于角度的问题,看起来倒更像是人脑袋上的长发。小马鼻子和嘴部的黑墨,是要描绘其面部器官,但更像是一圈胡须,齐老笔下的这匹马十分拟人化,再联想到齐老浓密的大胡子,甚至可以推测这是齐老在借马自喻。这匹马看似笔法简单,其实是齐老经过相当的积淀才能够绘成的。齐老曾有言道:“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还曾在题画时说过:“古人作画,不似之似,天趣自然,因曰神品”[1](P43-44)。他所说的太似就好比拍照,将本物不加修饰地照实摹写,确实无趣,太过匠气,虽然平常人看了应会拍手称赞,但这不该是艺术应有的状态;而不似就更好理解了,画客观的事物,如果完全不似,必然不能说是称职的画家。而他追求的绝妙状态就是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画自古以来讲究的气韵生动、形神兼备也是这个意味。齐老最开始是民间匠人,注重写实,作品难免有些拙气,后来经过游历、交友以及学习各派画风,再经衰年变法,他努力想达到的便是摆脱形似,寻“超凡”之趣。这匹奔马就印证了齐老的这个追求,似马又不同于一般所认识的马,经过齐老的艺术加工,便有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四)与马尔克《蓝马》之对比

齐白石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轰轰烈烈发展之时,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的西方艺坛经过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达达主义等运动的不断洗礼,终于突破了新古典主义构筑起来的藩篱,逐步摆脱了僵化的艺术条框,涌现出一批敢于树立自我风格和表达内心世界的画家。此时的中国画,也在经历着传统与西学冲突的矛盾和探索过程,处在这个阶段的中国艺术家,不必说徐悲鸿、林风眠等提倡改革的先行者,即便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固守者,也多多少少也接触过些西画,或许也曾受到过影响。宏观地看,中国大写意绘画的意境是表现画者的情怀和气节,托物寄情,这与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表现主义有些异曲同工之妙。不妨将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马尔克的名作《蓝马》(图3)与齐白石的《奔马》做一对比。弗兰茨·马尔克(Franz Marc)是著名艺术家团体“青骑士”的成员。《蓝马》是马尔克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于1911年,比齐白石的《奔马》早了30年。三匹深蓝色的骏马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位置,只见它们低头不吟,双目紧闭,似乎具有了人的灵性一般在沉思。周围的背景色彩斑斓,红色的山丘、黄色的土地、绿色的草木与前方的蓝马构成了一种颇为和谐的互动关系。按理说,这几种突出的色彩在古典主义绘画中不大可能同时出现,为了营造庄严肃穆的感觉,古典绘画总会有一种经过提炼的灰调子统领画面。而现代绘画通过大胆使用颜色打破限制,通过色彩的碰撞来塑造对象和表达情感。《蓝马》就是这种理念的典型体现,画面虽然颜色鲜艳,似有冲突,但在凹凸有致的曲线配合下却营造出了宁静安详的氛围。马尔克是运用颜色和线条的共鸣达成了情感抒发,而齐老仅用线条便让欢腾的奔马跃然纸上,实属难得。当然这是中西方绘画的不同风格造成的,但齐老的功力也能窥其一二。此外马尔克认为艺术应当表现“人们眼睛所见到的背后的东西,是抽象的精神”,这与齐老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可谓相得益彰。中西艺术的外在表现大相径庭,但内在精神还是有不少共通之处。无外乎毕加索在学习中国画时,把齐白石的画临摹了许多册。

图3 马尔克 《蓝马》

二、《奔马》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一)《奔马》的背景

上世纪20到40年代,正是齐老的艺术巅峰时期。之前他经过衰年变法,并在陈师曾的运作下,作品东渡日本打响了名声,已非初到北京时的清贫潦倒。不仅画作价格步步高升,也开始受邀在各高校授课,渐渐成为了我们如今所认识的那个齐白石。然而我们也熟知齐老所处这段峥嵘岁月并非太平盛世。国内军阀混战不断,周围又强敌环伺,日本不断制造冲突,终于在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正式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北平成了较早沦陷的地区,生活在北平成了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齐白石拒不与伪政府当局和日本人合作,也不卖画给他们,甚至闭关在家,不再经营。并在大门上贴字条“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画不卖于官家,窃恐不祥”等等。

然而主动寻求隐逸并不能完全避免政局的影响,1941年齐白石宴请朋友时,便遭到了日本宪兵的骚扰,可以说齐老时时刻刻处在危险之中。不过艺术家往往在困难之时更能创造艺术上的佳作,古代文人如白居易、苏东坡、柳宗元等在被贬之后郁郁不得志之时,总有诗词上灵感的激越。西方艺坛同样不少案例,如梵高长期生活困苦潦倒,还有间歇性精神疾病的折磨,没想到却令他发挥出了巨大的艺术能量,他的激情也像笔下光芒四射的向日葵一样迸发了。齐白石也不例外,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正是抗日战争最为僵持的阶段,他在北京也颇为潦倒,但这并未压倒齐老,反倒激发了他无限的创造热情。他闭关创作,笔耕不辍,画了大量虾蟹虫鱼及草木花果等小品类作品,别有情趣,这幅《奔马》也创作于这一时期,体现了齐老的乐观精神。很快,齐老等来了期盼已久的胜利喜讯,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他喜而赋诗:“受降旗上日无色,贺劳樽前鼓似雷。莫道长年亦多难,太平看到眼中来”。[2](P7)然后便又恢复了卖画。

(二)《奔马》图的意义

齐老一直对和平有着本能的渴求。19世纪的诸多历史变故和纷乱,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对于身在家乡一心做工的齐白石来说并没有太多感触。但随着他五出五归,见识日广,名气渐增之后,战乱对他就有了切实的影响,尤其是1917年,齐白石在家乡遇到了匪患,宅院被洗劫,家人安全不保,遂促成他定居北京。本想安居老家的齐白石,其后在纷繁乱世中也身不由己,再无归乡可能,只得心系家乡,也促发了他对和平强烈的渴望。齐老的画大多都是草木鱼虫等生活易见的对象,这一方面来源于他的生活经验,他仔细观察过,还亲自养过很多植物、昆虫、鸟兽,做了大量样稿,做到了体察生活之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白石老人对平实生活的向往,虽然所画题材均是生活常见,但在20世纪上半叶这个大乱世中,这等平凡无忧的生活也是可遇而不可求,平凡亦可贵。齐白石通过不断绘画生活简单之美,在波涛汹涌的历史大潮中给人们的心灵留下了一处精神慰藉的平静所在。齐老作品中的和平理念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也有广泛影响。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年度国际和平奖授予齐白石,以表彰他为人类和平作出的贡献。齐白石在答词中说到:"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费了我的毕生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所追求的就是和平"[3](P119)。而《奔马》就是齐老对和平向往和追求的缩影,它不是一匹飞驰的宝马,也不是一匹沉思低吟的驯马,而是一匹满载生活情趣和乐观精神的奔马,如同齐老的化身,渴望自由,奔向和平。

如果让我刻画齐白石的形象,一定是个带着乡土味的慈祥老者,朴实无华但又有非常可爱的一面。比如他不相信银行,认为把钱给了银行,不还怎么办,所以家中大包小包的麻袋,里面装的俱是钞票,想来家里应该堆成小山了吧。前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在《中国美术史讲座》中提到齐白石和曾国藩是同乡,都是湖南人,都有泥土气息的馨香。齐老朴直固执,固执得活泼可爱,活泼所以有幽默,可爱充满了温煦,是标准的一位“老老实实的中国人”,也是由于此,又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4]齐老确实伟大,虽然他画的都是身边最熟悉的农业社会的亲切场面,朴朴实实,看似平凡,但也由此告诉我们只要睁开天真烂漫的双眼,到处都可以是美丽的画境,坚守平凡也是一种伟大。

猜你喜欢
齐白石
毛泽东与齐白石的翰墨情
印象·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红花绿叶蝴蝶图
SOJOURNERS IN PEKING
雨浥红蕖冉冉香
·齐白石
拜门
画“趣”与审美:聊一聊齐白石与丰子恺
齐白石买假画
齐白石笔下闻名世界的《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