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魏 骅
只要一根火柴,老故事一点即燃
——微纪录片《无悔的誓言》导演手记
□ 文/魏 骅
邓稼先、江竹筠、孙重、许鹿希……听到这些名字,老一辈都会肃然起敬,然而大多数年轻人可能会有“熟悉的陌生感”。因为他们与这些伟岸的名字似曾相识在课本、新闻、电影中,可真正回想起某一个故事却又模棱两可。
今年7月1日,一部时长9分26秒的微纪录片《无悔的誓言》快速引燃网络。这部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96周年的燃情短片,不仅将这些名字及其背后尘封的历史全力还原,同时运用新媒体的叙事手法将全民爱国爱党的情绪瞬间点燃。从过亿次的全网浏览与评论量不难看出,我们脚下的土地,历史上亦或者现实中从未缺少“真英雄”,而在当今舆论生态下,真正欠缺的是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
创新地把“英雄故事”讲好、讲新。作为这部影片的主创团队成员,笔者尝试梳理了一些对影片内容及创作过程的思考,以期能够成为创作燎原的星星之火。
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堵枪眼、扛炸药、挡子弹等等英雄事迹不仅能够鼓舞士气,更能凝聚人心,那是全民都能感同身受的无畏气概。然而让未曾经历战争的青年一代理解这些鲜血染成的事迹并不简单,单纯地展现英勇壮举往往收效甚微。而这就催生了一种新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媒体人开始专心挖掘新的时代典型,以期通过“一样的时代”“同样的年龄”“类似的经历”引发受众共鸣。
实际上,大多数年轻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迹并未经历足够的时间考量,简单的宣传包装后,或备受质疑站不稳脚跟,或字迹未干剧情反转,更有甚者刻意拔高、弄虚作假最终饱受诟病。笔者认为,是时候敲响盲目创新的警钟,走出“追新人、造典型”的误区,让青年人和他们年轻的故事多飞一会,多一些时间的打磨。
相反,我们应该加倍关注那些被时代风雨反复冲刷的老故事、老人物、老物件。努力把握历史故事中不变的情绪,加上“时间”的燃料重新点燃,因为这才是我们先辈留下来最扎实的“脚本”,那里面几乎有我们想要表达和传递的一切。
在笔者翻阅这些“脚本”时,首先发现了长久不变的重要元素——情绪。近百年科技的飞速进步,微信、微博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帮助人类传递情感的手段高明了数千倍,然而所传递的内涵无非五种——喜、怒、哀、乐、愁。当我们第一次认真重读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事迹时,一段邓稼先夫人许鹿希的讲述让所有人潸然落泪,“分别时孩子还小,那年你34我30,28年上不告爹娘、下不告妻儿的工作结束了,癌症也把你带走了……”
每一个听到故事的人都会无比震惊:这是怎样的一家人?他们为何做出如此巨大的牺牲?他们默默承受的压力有多大?现在他们还好吗?一连串的追问从每个人心底浮现。而这样的故事在30年前、20年前并没有多少人去探究和发掘,因为那时国家还处在发展的攻坚期,没有原子弹和邓稼先们的前赴后继,随时有可能国破家亡,所以公众将全部的关注力聚焦在邓稼先为国鞠躬尽瘁的光环上,其他的一切都随之暗淡。
□ 左图为摄制组成员正在采访渣滓洞幸存者孙重,左一为记者王全超,右一为总导演李柯勇。
□ 右图为摄制组正在为渣滓洞幸存者孙重讲解拍摄要求,右一为总导演李柯勇,右二为执行导演饶力文。
30年过去了,当我们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回望来时的艰难坎坷,回访那些一路上默默燃烧的“烛光”,发现他们每一位都格外耀眼,从伟人身边的朋友、家人的故事中慢慢体会,方才明白——唯有时间才可弥补时间自己的缺憾。笔者认为,邓稼先、江竹筠这些英雄和他们身后的事迹,更像是一座座雕像矗立在历史长河中,过去镁光灯只照亮了他们的正面,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去照亮真正支撑他的底座和背影,从而让人物和故事更加立体、丰富和形象。
时间就像燃料,随着日历的翻叠日益充盈,而每一个人心中也会有更加圆满的答案,身边的家人、朋友以及国家和整个时代都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发生联系和诸多不可知的变化。而这份答案、联系与变化正是我们需要擦亮眼睛竭力捕捉的“燃点”。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这段入党誓词是每一位党员都必须牢记的入党誓词。“如果平铺直叙地请老一辈党员领誓重温入党誓词虽然气势十足,可无论镜头多么华丽,都会感觉‘不接地气’,难以触动人心。”《无悔的誓言》总导演李柯勇说。这样的推翻讨论在纪录片拍摄和制作过程中反复出现,如何更接地气、怎样找准老故事的燃点,成为摄制组探讨的重中之重。
识人阅事先问世。为更好地了解邓稼先、江竹筠等英雄事迹,摄制组查阅了大量公开及内部史料,走访调研了英雄们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全方位地了解了人物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以及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故事。笔者认为,挖掘故事的最佳状态就是将自己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如果你遇到他也被他感动了,就要把这些感动你的泪点、燃点记录下来,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你讲的故事一定不差。
于是,我们带着陌生感完全投身于邓稼先所处的时代,发现他对工作的痴迷背后,是经历丧权辱国时的义愤填膺,是对父亲“科学报国”教诲的坚定传承,发现了他对夫人、子女的细腻深情,发现了每每谈到科学前景时眼神中投射的另一个美好世界……其实,他也是一位普通的儿子、丈夫、父亲,他很真诚、和蔼,就像邻家的伯伯。
我们怀着忐忑的心重新回到血染黎明前的渣滓洞牢房,听到了先烈们正在畅想那个“可爱的中国”,见识了一群最玩命的“创业者”如何一针一线缝制五星红旗,看到了与我们同龄的他们忍受了多少的折磨与屈打。站在牢房角落中 ,有人落泪了,只因我们想告诉这些可爱的人们,你们梦里的那个“可爱的中国”早已实现。
一次次重读历史,一次次体味真情,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明白了什么是穿越时空的泪点、燃点。于是我们将一个个瞬间仔细拿捏搬上银幕,将这些蕴藏在故事中的感人火花交给时间的力量来点燃人们内心的火焰。网友“格桑花开”在新华社客户端中评论说:没想到从小学课本开始熟悉的名字,今天才第一次了解他和她背后的意义,泪过、燃过、振奋过。
老故事中故事虽老,但其中的情感却是永恒的,无非是温度和细节随着时代的变迁稍显陈旧,就像老房子需要装修一样,老故事的味道是最深沉的底料,而我们只要将其中的理想信念落到实处,自然会有意料之中的火焰燃烧起来。
影片播发过后,我们收到了两段特殊的影评。作为受邀采访对象,年过九旬的许鹿希老人给我们回信说:“谢谢你们,看后伤感亦振奋,中国能有今天,太不容易了。”一名年仅8岁的孙然然小朋友留言说:“我会在日记中一笔一划记录下这些爷爷奶奶的名字,我会把他们记在心里,记一辈子。”
一老一少两段话,说出了久经沧桑的感慨和天真无邪的愿望,更说出了所有创作团队成员的期待。期待有更多记忆中的老故事、老英雄重现,因为我们有责任把好故事一代代地讲下去。
(作者单位:新华社总编室融合发展中心)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