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净化楼市舆论场、走出房产报道误区

2017-10-13 02:32陈光义
中国记者 2017年9期
关键词:楼市房价舆论

□ 文/陈光义

如何净化楼市舆论场、走出房产报道误区

□ 文/陈光义

近年来针对房价涨跌以及资产泡沫的争议不断,楼市舆论场成为各方利益博弈的焦点。尤其在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一些被利益侵蚀的媒体平台,已经沦为资本和利益集团的“传声筒”和“扩音器”。本文基于当前房地产行业中存在的“五性”以及房地产报道中的“五化”特征,提出对媒体及新闻从业人员的对策与建议。本刊今年第6期曾刊发媒介批评《从一些城市的房产报道看媒体“客观公正”存在的问题》,本期选发此文,以期引发重视。

房价 楼市 媒体职责 房产报道

1998年住房改革开始之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近二十年的高速发展,诞生了三家年销售额超过三千亿元的“巨无霸”开发商。同时,全国各地房价普涨、甚至暴涨,资产泡沫隐现,而作为各方利益的博弈焦点,楼市舆论场表现得格外嘈杂无序。

一个典型例子是始于2015年的“宝万之争”,读者几乎每天被相关的“爆料”和“叫阵”轰炸,部分媒体及自媒体在没有核实采访的情况下,根据猜测对商业行为进行虚构,凭喜恶对人物事件进行褒贬,丧失了客观中立的媒体立场。

从本质上看,一些被利益侵蚀的媒体平台,已经沦为资本和利益集团的“传声筒”和“扩音器”,而人民群众在舆论旋涡中深受其害。

2016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由此可见,未来房地产市场调控仍将继续,加强房地产报道的专业性和客观性,为人民营造理性的信息传播场,是极为重要且紧迫的一项任务。

一、房地产市场独具“五性”掌控全局难度大

衣食住行,本来就是大众最为关心的话题,其中房地产新闻最受关注、最容易引爆舆论。每年两会期间人民网、新华网的网民关注调查,房价从未淡出受关注榜前三甲。经多年观察,房地产这个市场有几个特点:

(一)房地产市场具有特殊性

毫无疑问,房地产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不仅解决了老百姓“安居”的基本需求,而且与上下游产业链合计贡献了超过一半的GDP增速,解决了大量人员的就业问题。

同时,土地出让收入成为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土地财政问题积重难返。2016年“9·30”调控新政实施之后,近三分之二的地方政府收入增速显著下降,债务偿付进一步承压。

(二)房地产市场具有复杂性

作为一项典型资产,房地产上牵“银根”(受到社会资金量影响)、下牵“地根”(受到土地制度与出让政策影响),又涉及我国财税改革、汇率改革、国企改革等方方面面的政策调整。

因此,要判断房地产市场真实的供求关系,对未来进行准确判断,就必须全面把握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态势、金融货币政策以及土地政策与细则等等。

(三)房地产市场具有多变性

房产作为一种商品,存量巨大、交易频繁,每时、每套、每地的房产价格皆有不同,并随时可能受到系统或者非系统性因素影响,出现全面或者局域性的涨跌。

此外,我国房地产统计信息公开化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有关销售情况、价格数据、土地存量、去库存周期等重要的信息,都没有权威来源,助长了楼市舆论乱象。

(四)房地产市场具有地域性

一线城市、一线城市周边、二三线以及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差别很大,一项政策出台可能引发全国房价普涨,也可能将二三线、三四线的购房人统统驱赶至一线城市和核心地区。

因此,谈论房地产市场不能一概而论,出台政策更需分清主流和支流、全面和局部,做到实事求是、因城施策。例如,目前房地产去库存压力主要来自三四线城市,这些地区的政策就该更宽松,一二线政策则应继续收紧。

(五)房地产市场具有敏感性

实际上,近几年来中国老百姓的资产增值,大多都是依靠买房来实现的,中国房地产的投资属性和居住属性已经很难区分。这就不难理解,有关房地产的新闻为何总是传播得很快、很广,也最容易变味。

从2016年开始,一些媒体疯传“房产税”即将出台,可能成为引发中国房价崩盘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搅得市场上人心惶惶,最后有关部门不得不出面辟谣。

二、楼市报道易陷入“五化”落笔着墨考验立场

当前,我们进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的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蓬勃兴起,给报社、通讯社、电台和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平台带来很大冲击,同时也对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客观性提出新的挑战。

从现状来看,房地产新闻报道容易走入五个极端:

(一)易走入绝对化

▲ 回归 新华社/发 徐骏/作

市场上不少所谓专家、学者和微博大V,动辄喊话“北京房价三年再翻倍”“房价泡沫将破裂,数百万人面临失业”等等,这种“拍脑袋”言论充斥着网络、吸引大众眼球,被媒体当成炒作新闻的机会。

然而,这些判断经过了详实的调研和严谨的论证了吗?房地产牵扯因素繁杂众多,他们都能考虑到了吗?绝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这些“意见领袖”的背后多站着开发商,或正准备寻找开发商合作,媒体则不光彩地扮演了“被利用”和“帮凶”的角色。

(二)易走入低俗化

真实性、客观性是新闻的生命,但低俗新闻并不讲求新闻的原本价值和真实客观性,也不担当新闻的社会责任,而是通过对事实进行娱乐化的加工和“改造”,从而“掠夺式获取”受众注意力。

尤其自媒体兴起之后,一些平台为增加点击率、拓展商业利益,一味追求娱乐化、猎奇化和审丑化,夫妻为买房“假离婚”成为时髦,房价涨跌演绎成漫画和段子、地产老板变身“网红”,“田小姐”和“红烧肉”等占据头条等等。

(三)易走入极端化

谈及房价不是暴涨、就是暴跌, 动辄“现在不买房,一辈子都买不起”。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的房价水平大概率是跟随其GDP增速小幅上涨的,新闻报道需避免让“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笑话”。

在2017年初,一些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大肆宣传“海南房子卖断货”“一房难求”等言论,新华社实地调研显示,当时海南楼盘销售平稳甚至略显平淡,在调控背景下市场观望情绪浓厚。

(四)易陷入主观化

一些记者在采访报道中违背客观公正的原则,或任意剪裁,为我所用,东拉西扯地拼凑故事;或感情用事、陷入主观偏见,只听一面之辞,导致新闻失实。

例如,“房地产泡沫何时破灭?”“地产税会让房地产崩盘吗?”对这些敏感话题,记者常常跟随一些市场人士“听风就是雨”地下结论,“想当然”地报道,结果只会误导市场;再比如,在做企业调查报道之时,将华夏幸福基业与万科集团的资产负债率相比,前者是产城运营商,后者是住宅开发商,业务属性都不同,根本不具可比性,这种报道也属于“主观化”。

(五)易陷入情绪化

一些房地产新闻报道缺失扎实的采访和调研,情绪上来什么也不怕,什么都敢说,缺少底线伦理,没有职业责任感,反而以“个人英雄主义”自居,这种媒体必然丧失公信力和影响力。

当然,在情绪化表象背后,可能隐藏深深的利益。近年来,“穷庙富和尚”、靠媒体发家致富的新闻记者明显增多,不排除一些媒体人以负面报道相要挟拉广告,或者兼职收取报酬帮助企业宣传等。

综上,房地产报道的“五化”既相互独立,又可能同时出现、彼此影响、相互联系。

三、房价博弈加剧 如何走出房地产报道误区

上述问题几乎都因为新闻记者职业精神缺失、专业素养不够,未来楼市调控任重道远,必须净化楼市舆论场,让新闻媒体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市场参与者回归理性。

作为一家负责任的媒体以及一名有担当的房地产新闻记者,至少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对宏观经济和行业有全面把握

作为房地产记者,要对全国经济发展形势、改革成果,以及房地产相关的金融、土地政策加强了解,要善于用“大手笔写小文章”。今年7月14日,《瞭望》上刊登的一篇名为《楼市舆论亟待净化》的报道,就仅从海南省中部市县和安徽合肥临泉县着手,通过对这两个地区扎实的调研,就充分说明了舆论报道与当地事实的严重脱节。事实上,岂独海南与合肥,全国的楼市舆论场都是如此,已到了不得不整肃的时刻。

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记者要坚持学习、补充知识储备,对新闻学、社会学、法学和经济学有所了解,同时还要读懂中国国情,并且要立足中国国情进行报道。

(二)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房地产所处的发展阶段

在近二十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中,房地产担任引擎作用,贡献了巨大力量,房价的上涨有其合理性,但是“黄金时代”已过,全国住房基本达到供需平衡,房地产注定要步入“白银时代”。

自从2016年的“9·30”政策出台之后,在9天之内全国22个城市出台新一轮调控政策,让楼市几乎“一夜入秋”。2017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的房地产调控层层加码,北京“商住房”遭遇“3·26” 新政,投资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寒意。

特别是7 月初,广州公布《广州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工作方案》,率先提出“租售同权”的概念,而“租售并举”的本质就是推进房地产供给侧改革。随后,从中央到地方,关于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举措密集推出,可谓影响深远。

坦白来讲,如何正确看待下个十年房地产的角色和意义,是一个较新的课题。新闻媒体既要围绕中心,为中国梦“鼓与呼”,也要尊重行业事实、客观公正。

(三)分析问题要有理论框架、学会运用学术工具

房地产记者作为财经类新闻的报道者,应该掌握基本的财经分析方法,让报道有凭有据、站得住脚。

随着中国M2增速放缓,部分负债过高、扩张过快的开发商资金链进一步收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近日,万达集团将旗下大量文化地产出售给融创、将北京万达嘉华等77个酒店转移给富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何客观看待和分析这些商业交易,需要对商业有深入的理解和经得起推敲的逻辑框架,而不是信口开河、把商业报道变成家长里短。

举个例子,对开发商们进行对比评价的时候,研究负债水平要针对资产负债表、研究盈利水平要针对利润表,研究现金偿付能力要研究现金流量表,综合运用各类财务数据的同时,要保证口径统一,避免先入为主得出结论。

(四)要做有预见性、前瞻性的理性判断

在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多元利益诉求不断整合,针对现存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与平衡日趋重要和艰巨,新闻媒体必须成为社会公正的捍卫者与平衡器。

在记者加强自身素养的同时,也呼吁各地方政府研究机构进一步提高房地产领域研究的科学性、指导性,积极参与引导楼市舆论。

特别是国土、住建、统计等相关部门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应该进一步加强协同,建立楼市信息披露的标准化、精细化、常态化机制,消除官方数据缺失、粗线条以及部门数据打架现象,更好地为楼市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只有社会各方守土有责、通力合作,才能达到净化楼市舆论场的目标,让中央政策更好地得到理解和执行。

(作者是新华社瞭望智库副总裁)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

猜你喜欢
楼市房价舆论
本月楼市政策扫描
本月楼市政策扫描
4月楼市政策扫描
3月楼市政策扫描
两大手段!深圳土地“扩权”定了,房价还会再涨?
防范未然 “稳房价”更要“稳房租”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去库存的根本途径还在于降房价
2016房价“涨”声响起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