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徐人仲
“四个全面”和马克思的“全面观”
□ 文/徐人仲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光辉,饱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本质认识,坚不可摧,决不动摇。本文着力阐述“四个全面”与马克思“全面观”的关系。
四个全面 马克思 全面观
马克思曾说:“研究必须充分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表现出来。”[1]他说的“各种发展形式”,就是“全面”。包括“在显微镜下解剖所要做的那种琐事。”
像对“劳动”这种“琐事”,马克思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有纵向的,有横向的,马克思对“劳动”问题这样“全面”的分析,就能深刻解剖“整个劳动”——这个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
对于“资本”,马克思是非常“全面”解剖的。有总体的,有具体的,有肯定其历史的巨大作用,有深入揭示它的各种特点……资本有:作为基本形式的产业资本,有特殊形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有流通形式的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有商品资本、货币资本、生息资本,以及贸易资本和商业资本,等等。另外,信用制度和虚拟资本——汇票,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等形式也是资本的繁多形式的表现。当经济危机到来时,虚拟资本就会大大减少,泡沫破灭了。
马克思如此全面深刻分析了“资本”的各种表现,也就把它的“活的灵魂”如此准确生动地揭示出来。
马克思说:“就像以扫(注:人名,即长子名)为了一碗红豆汤而出卖自己的长子权一样,工人也是出卖劳动的创造力,工人必然会变得贫穷,因为他的劳动创造力作为资本的力量,作为他人的权力而同他相对立,他把劳动作为生产财富的力量转让出去,而资本把劳动作为这种力量据为己有。”[2]这一论述是多么深刻啊!
对一件事或一个人,也应“全面”,只有“全面”,才能“准确”。
1853年12月马克思写了《帕麦斯顿勋爵》[3]一组八篇文章,揭露英国寡头政治,深刻生动有趣,脍炙人口。马克思除了曾到议会旁听以外,还特别查阅了1808-1853年的帕麦斯顿《在下院讲话》66册,全面详细了解那个人物的言行。文章在《纽约每日论坛报》、英国《人民报》《格拉斯哥哨兵》《自由新闻》、纽约《改革报》等多家报刊登出,轰动了欧美。
“全面观”,就是系统、完整。在“一切方面、各种形式”上求得“多样性的统一”,在大局上讲究“质和量”,从新高度上追求整体观。它绝不是支离破碎、顾此失彼的。
过去有段时间,我们不大强调“全面”,认为一谈“全面”,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并以为这是不好的观念。这样,在认识上轻视“全面”,行动上缺少“全面”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在全国没有形成“全面观”的氛围。
就拿改革来说,是取得了巨大成绩,这是不能否定的。但是,由于没有“全面”的要求,也造成诸多损失。比如,为了快富就到处简易开发有色小矿,形成了土地严重染污,很不好治理,至今仍是一大问题。
刚改革时还可以说这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实践,再不能以此来推脱责任,确实要以“四个全面”来严格要求。
习近平提出的“四个全面”为我们在思想上、行动上更好地执行“全面观”指出了方向。为坚持“全面”,反对“片面”,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内容非常广泛。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律、军事以及外交等等。当然要由各个部门分头实行,但是,各个部门也要协同起来。“全面”的内容要认真“细化”,并突出“创新”,在改革创新上取得新成果。要正确处理“全面”与“重点”的关系。
要加深认识“四个全面”,防止各种“变样”的或“悄悄偷换”和“局部偷换”的做法。要用心去做,踏实地做,不能贪图“省力”。
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项要求包含了许多内容,有贫困地区的自觉改变,有国家政策的落实,有原来比较富裕地区的帮助等等。这需要细分,怎样做到“全面”扶贫?怎样使贫困地区人民在改变生活贫困的同时,做到人口素质的大提高?现在有一种说法:只要党提出了要求,没有不能完成的。要警惕这种“放心”念头背后的不努力、不尽心的情况。应该说,改革几十年了,我国确实要“消灭”贫困了。
有人认为,“四个全面”是从“木桶理论”那里来的。这并不完全对。所谓一个木桶有一块“短板”,那就不能“盛很多的水”,所以,要补短板。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提出的“四个全面”和“木桶理论”的“补短板”是不一样的。
比如,“全面从严治党”,这不是“短板理论”所能概括得了的。如果不从严治党,就会使党变质,而是和整个党的生死存亡攸关的问题。所以,它不是一个“短板”,而是关系到“全局”。
新华社推出的“四个全面”说唱动漫MV。
其他三个“全面”,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如果我们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就永远不能解决,那就不能再叫社会主义了。
“四个全面”实际上在“背后”有一个“全面教育”的问题,要加快、优质地全面发现和使用人才。
龚自珍曾写过一首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是发表在1840年后,鸦片战争已经开始,战争如火如荼,到处是列强侵略的血腥,四野饿殍,烟馆林立,中国人民处于深重灾难之中。而全国却“万马齐喑”,诗人悲痛地感到,“天公”,即“管控者”要根本改变“选人才”的策略。
这首诗的参考意义还在于,在新时期的人才战略需要有更高的要求,要创造“全面”成长的势态。宏观、微观、国内、国际的,而且一个人最能发挥作用的时间是很短的,大体是几十年罢,而且一般先是要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可能“施展才华”,不久“趋于成熟”,到那时也就老了,要退出舞台了。而共产党人的要求是应该严格的、高标准的,一般的通常的作法已经不适合了,这要有“全面”的要求,即快、又扎实,有阶梯地、有新思路地进行。要把“四个全面”化为对人才的要求,革新人才教育。
用“四个全面”和马克思的“全面观”来要求我们的报道,这也有着丰富的内容。
仅以文风来说,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曾深刻地指出,新闻媒体改进文风依然任重道远,不同程度上存在常说的老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好听的虚话多,一些报道篇幅长,核心信息少,宏大叙事多,具体故事少,抽象表达多,形象表达少。奇葆同志讲得很实在,很中肯。
为什么“常说的老话多”呢?这是对老话比较熟悉,不用费力,很容易落入这样的老套。
为什么“严谨的套话多”呢?这是觉得引用一些报告、讲话、法令的“用语”,来得“保险”,就尽是“严谨的套话”了。现在,“严谨的套话多”,是说有一批人在做讲话、报告,发文件、指示以及写重点文章时,确实是“严谨的”“认真的”,但同时要看到它的“反面”。
为什么“核心信息少,宏大叙事多”呢?这是对“核心信息”在头脑中不是很清楚,也不知“核心信息”要到哪里去找,去采访。而对怎么才算是“故事”,也并不清晰,虚有其表,只能用“宏大叙事”,来代替生动的故事了。
为什么“抽象表达多,形象表达少”呢?这主要是没有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没有生动的故事,于是,只好“以次代好”地用“抽象”来表现实际生活中的动人事迹了。另外,在方法上也缺乏创新。
新闻媒体需要来自实际的事实、反映当代新的知识和与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这三个方面的“结合”非常重要,没有这种“结合”,并在采访中很好地应用,那将寸步难行。
用“四个全面”的观点来审视,选择那些既符合“四个全面”,又“看得见,摸得着,动人心”并“看得准、拿得起”的具体事实,而不是所谓的“抽象表达”,然后加以有力的报道。这需要“强大的动力”,“四个全面”就是前进的“强大动力”。
“四个全面”、马克思“全面观”和新闻报道结合好,是媒体工作的“整体”,也是一项必备的“看家本领”。要思维敏捷,思考深刻,不怕艰苦,采访深入,这就要“全身心地投入”,不怕挫折,努力去开辟新闻报道的新局面。
(作者曾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
【注释】
[1]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第23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0卷第26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为了一碗红豆汤而出卖长子权”出典于圣经的故事:一天,雅各熬红豆汤,其兄以扫打猎回来,累得昏了,求雅各给他汤喝.雅各说,须把你的长子名分让给我.以扫就起了誓,出卖了自己的长子权.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2卷第397-478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帕麦斯顿子爵(1784-1865)英国国务活动家,初为托利党人,1830年起为辉格党领袖,曾任陆军大臣/外交大臣、内务大臣和首相.
编 辑 文璐 wenlu@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