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挂职经历:打开理解新闻的另一扇窗

2017-10-13 02:32肖名焰
中国记者 2017年9期
关键词:西藏工作

□ 文/肖名焰

我的挂职经历:打开理解新闻的另一扇窗

□ 文/肖名焰

作者介绍了自己17年记者生涯中的四段挂职经历,从2003年的北京市抗击“非典型肺炎”办公室,到援藏挂职,到北京奥组委,再到北京市委宣传部。每段挂职工作机会,都给作者提供了一次对记者职业的反思机会,加深了对社会的观察和理解。

挂职经历 记者 新闻 社会责任

挂职是一个很特别的体验,尤其是对于一名记者来说,从以前的采访者甚至是质疑者,突然就变成了当事人,这种角色的转换,能让记者拥有不一样的视角,来探寻完整的新闻真实,也让记者有机会在另一种维度里,寻找新闻的深度与社会责任。

一、新闻观察的别样视角

身为记者,新闻事件是我们当然的关注点,新闻事件也就成了记者观察、了解社会的天然窗口。实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理想,首要的就是善于观察,勇于质疑。在这一过程中,质疑、不信任感,有时成为横在记者(尤其是社会新闻记者)与部分地方政府间的一道鸿沟:记者尽量赶在发稿临近时采访,以免被稿件涉及的政府部门干扰;而一些政府部门则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能不说就不说,能推走就推走,甚至人为地为报道设置障碍。这种情况,其实更多的是来自双方之间缺乏了解,记者未能理解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而政府工作人员又对记者的职业和报道知之甚少。

在西藏挂职的工作经历让我对此有了更深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家制定了许多民族政策,但在社会上,人们对这些民族政策并不是总能够很好地认识和理解。如有人质疑藏族学生高考录取分数过低,也有人对在内地建设很多“西藏班”占用当地宝贵教育资源感到不解。我也曾经有过同样的疑问。可是,当我作为一名援藏干部,在西藏呆了三年之后,才真正认识到西藏与内地的差别。一是西藏对于中国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二是西藏所处的世界屋脊的位置,三是西藏处于国家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这些因素所蕴含的历史与现实,只有真真切切地站在了西藏的土地上,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了真实的接触之后,才能更客观地去观察、去感受。正是在西藏挂职的三年期间,我在西藏以一名北京干部的身份,用一名记者的视角,对西藏社会、国家安全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思考,才从心底里认同了国家的西藏民族政策,认识到除了公平、发展,还有国家安全、民族团结这些更高层次的价值内涵。

二、新闻社会责任的另类实现

担负社会责任是记者的重要职责,尽最大可能去影响或引领社会,是一名好记者最高的职业追求。因此不管是“铁肩担道义”也好,为民众鼓与呼也好,我们都是在用眼和笔,完成对社会事件的记录与追问。但是,在政府挂职的经历,却让我发现,其实作为记者,也有实现社会责任的另一种途径。

2003年2月开始,一种未知的病毒侵袭北京。作为社会新闻记者,我们最早接到了大量有关“非典”的案例线索,也最先感受到当时大量市民的担忧。但当时,由于信息不公开,大量谣言在社会上传播,恐慌情绪在全市弥漫。在这种氛围之下,我被抽调到刚成立的市“非典办”医院建设组,该组负责北京市几大定点医院的建设和所有病人收治工作。

▲ 图为2006年11月作者肖名焰在西藏挂职期间去阿里采访。

到了“非典办”工作之后,除干好本职工作之外,我也在用新闻的视角梳理当时所遇到的问题。通过与组里那些来自卫生部门专家的讨论,我们初步判断,当时的恐慌情况主要由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一是对这种疫病不了解,市民缺乏对于这种疾病的科学防护知识;二是对疫情不了解,不知道疫情到底有多严重;三是对政府行为不了解,不清楚政府部门到底在做怎样努力。

当时有关部门都在全力以赴开展防护与防治工作,但对于新闻,除了日常的时政报道外,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与发布。“市非典办”内设4个工作组,根本就没有设置新闻宣传组。在了解这些情况之后,我以工作组的名义向上级反映,需要在媒体上加大对疫情的科学知识传播,并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加大对政府工作的报道力度,以此来缓解社会恐慌,平缓社会情绪,同时争取市民的理解与配合。很快我们的这一建议就被市里采纳,予以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次挂职让我以新闻人的角色参与北京市的重大活动,也让我体会到,我们媒体人可以通过专业的方式,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更高的社会责任。

三、新闻深度的在场发掘

新闻的深度决定新闻的力量。作为一名记者,我曾力求新闻的深度,总希望在每一次新闻的采访中,尽量做到对新闻事件最真实的还原,做到对新闻背后更深刻的追问。但是,无可避讳地说,要做到这一点实在是太难了。记者的角色让我们只能是跟着新闻事件发生的脚步,去追赶,去追问,却很难从亲历者的角度,去引领,去感受,去分析。而我在奥组委挂职的经历,让我对新闻深度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在场就是一种深度。

北京奥运会取得了空前成功。“北京奥运会是所有奥运会中最好的一届奥运会。在未来应该很少有人可以做到这种程度。这不光是我个人的看法,同时也是绝大部分媒体和国际奥委会官员们的看法。”这是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的评语。九年后再看他的评语,我们更能理解他此番评论的深刻与精确。确实,正如当年新华网评所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世界都把目光聚焦到北京,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的高水平和快速度,一个开放的中国正在向世界绽露出新的姿态,使得中国对世界更加开放,世界各国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这个亚洲强国。

但北京奥运的成功,对中国强国形象的展现,并不是在奥运的精彩中完成的,而是在之前的筹备工作中艰难推进的。2007年底我被调到国家游泳中心场馆任媒体副主任,负责场馆媒体设施建设和媒体管理与服务。我到国家游泳中心上任后的第一次工作协调会,就是关于一台境外媒体的转播车入境问题。当时国家游泳中心很快就要开始测试赛——世界游泳锦标赛,为了赛时转播需要,这家境外媒体想把电视转播车运到北京。但大家都没想到的是,为了这台转播车,二十多个部门,大大小小开了三四十次协调会,最后经国家最高决策层拍板,转播车才顺利入境,但路途上却走了近6个月之久。

国家的开放,不是一夕间就完成的。就如这台境外媒体的转播车,它的到来,牵涉到的,不仅有中国的各种法律制度,还有各种外人想象不到的难题与困境。只有亲历其中,我们才能感受到这种进步所蕴含的时代意义。

四、新闻温度的亲身体验

我们追求有温度的新闻,是因为作为记者,我们所要追求的,并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新闻事实,而是需要在新闻事实的背后看到人,看到那些新闻当事人内心所蕴含的人性,让人感受到新闻中人性的光辉和对未来的希望。

目前北京市城市治理的过程中,正在进行一场大规模的“街头保卫战”——“穿墙打洞”整治工作以及进行背街巷道的环境整治工作。这一段时间以来,媒体对这项工作都进行了大量的报道。

媒体的报道,多是一些数字的变化和整治后街道的变化。对于这些变化的背后,则少有涉及。在北京市委宣传部挂职期间,我参加过许多次关于这一工程的协调会。协调会参加多了,就会听到许多关于这一整治活动的细节。知道“穿墙打洞”的背后,有多少市民付出了惨重的生命财产代价,了解到许多背街小巷违建带来的恶性后果,可以说,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是有大量的惨痛教训。我自己多年前就报道过几起新闻事件:某地发生火灾,最终因为巷道违建使消防车辆无法进入,致使扑救延迟,灾害损失增大。而在具体的治理过程中,参与实际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员,所要面对的是众多的利益群体,解释、安抚、安置等各项工作复杂而又艰难,以至于每次协调会上,各方“诉苦”声不绝于耳,但在实际工作中,各个部门依然能够尽心尽职。

在这些整治工程的背后,作为一名媒体人,我看到了各方对民生的敬畏,看到了有关部门对民众的重视,对细节的权衡。而这些细节,其实是最有温度的,因为它体现了对权力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总之,挂职是一种特殊的工作状态。对于一名记者来说,挂职的工作经历,让我对新闻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意识到新闻的真实,不仅仅是新闻当事人的真实,不仅仅是新闻事件的真实,更是社会现实的真实;新闻的力度,不仅仅是公正、质疑与追问,也包含了包容、理解与思考。

(作者是《北京日报》理论部副主任,曾任《北京晚报》社会新闻记者、《拉萨晚报》副总编辑、《京郊日报》副总编辑)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西藏工作
都是西藏的“错”
我们一起去西藏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不工作,爽飞了?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西藏非遗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