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中辩·听中思
——低段学生英语课堂“倾听”习惯的培养

2017-10-12 02:09:55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冯飞飞
疯狂英语·新策略 2017年5期
关键词:倾听注意力听力

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 冯飞飞 冉 霞

听中辩·听中思
——低段学生英语课堂“倾听”习惯的培养

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 冯飞飞 冉 霞

本文提出小学英语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倾听习惯。任何语言习得和学习都是先听后说,先输入后输出。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学生,其语言敏感性强,乐于模仿。然而,他们天真活泼,生性好动,并不明白“听”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让他们从小不但能静心听、专心听、乐于听,而且做到能听中辩、听中思、听中学。培养他们听的兴趣和听的习惯,为高年级和初中学习奠定基础。本文试图从倾听的背景、倾听的策略、倾听的原则、倾听背后的成功等四个方面阐述主题。

低段学生;倾听要求;倾听习惯;倾听原则

1.倾听习惯培养的背景

“倾听目标语”的课题一直未被人们重视。直至20世纪70年代,才被语言学专家所关注。在1977年,由詹姆斯•埃希尔(James Asher)提出了“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将其应用于儿童外语教学,旨在充分运用听的手段达到学生做动作的反应,而后转换成语言输出能力,就是一个明证。

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力”(Attention)可分为两种:有意注意(Conscious attention)与无意注意(Subconscious attention)。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大多处于以无意注意力阶段。他们自控能力差,注意的稳定性也差,集中注意力的时间(Concentration span)短暂。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保持稳定的时间约为15~20分钟。所以,一节35分钟的课堂中,他们很容易为其他事物分心,出现注意力分散现象。心理学称之为“注意力缺乏/多动症” (Attention de fi cit disorder)。

此外,不少英语教学工作者还存在一种偏见。他们往往重视“说的能力”,而忽视“听的能力”培养。岂知,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听说训练。而“听”的活动总量甚至要远远超过“说”。国际英语外国语教学学会的权威报告指出,人类交际活动形式可归纳为四种形式:听说读写,其中听占70%,说占15%,读占10%,写占5%。“听”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只有充分的听,才有基础的说;只有听得透彻,才能说得标准。只有大量听进去,才能少量说出来,最终逐步达到流畅输出英语的教学目标。

中国古人也有类似论述:“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意思是说,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个人的学业进步;反之,不良的学习习惯则对学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良好的倾听习惯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听是说的前提。没有听透,说就无从模仿。因此,培养低年级学生倾听的习惯尤其重要。在英语教学的早期,教师就应为儿童提供大量的听英语的机会,迫使儿童努力去听、去猜、去想、去积淀、去表述。

以上的中西方教学理论都阐明了倾听之重要。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低龄儿童的倾听能力培养,并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2.培养倾听习惯的策略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动力。只有当倾听的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时,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投入到倾听活动中去。因此,教师有必要充分运用教学艺术,精心选择各种内容、方法和途径,以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通常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的策略有:(1)疑问促使倾听;(2)故事促使倾听;(3)游戏促使倾听;(4)创编儿歌促使倾听。然而,在实施这些策略的同时,需要注意到以下这些原则,才能使倾听更为有效。

3.培养倾听的原则

3.1 倾听必须激活动机

倾听必须激活动机。人们的行为来自内驱动机和外驱动机。要学生倾听,必须事先简单描述听力材料的有关内容或背景,以期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有的教师没有任何听前铺垫,就不明不白地就导出了听的材料,非常唐突,结果严重地妨害了学生的倾听效果。

3.2 倾听必须扫除障碍

为了倾听,文本中有些单词必须扫除。听力过程不像阅读过程,可以重新浏览一遍,细细体味,慢慢理解。听力理解“瞬间即逝”,再也不可补救。因此,那些阻碍学生理解全文的关键词,必须事先扫除。

3.3 倾听必须给出反馈

反馈是交际性课堂的特征。没有反馈,则互动无从谈起。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评价手段就是反馈。为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学习者只能倾听。

完成任务的最好方式是给出“预听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筛选信息地听、有选择地听、综合判断地听。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3.4 倾听必须教给策略

尽管孩子幼小,教师还是应该教会他们一些粗略的听力策略。目前国际上流行两种截然不同的听力策略:“自上而下”(Morley 1991) 和“自下而上”,即 Top-down 和 Bottom-up 两种。从笔者的教学实践看,对于低段儿童,教师更应教会他们运用“自上而下”的听力策略;学会预测全文概要(Global expectation);学会把握全文大意(Main idea);学会构成图式(Schemata);学会初步推理和判断(Basic inference & evaluation)。

相比之下,“自下而上”(Bottom-up)的策略多用于细节处理。如,文本中的单词重音、语调、个别单词的含义、主语谓语之分等等,均应由教师把握分寸,恰到好处。否则,本末倒置、舍本求末、得不偿失,会弄得课堂支离破碎,如同嚼蜡,淡而无味。如果课堂设计有误,“自下而上”策略在先,则小朋友不愿意倾听,那么教师也就难以驾驭课堂了。

3.5 倾听必须借助“说读写”

倾听的成功必须借助其他语言技能,否则,孤掌难鸣,难以远行。听力活动要借助说来检验;借助读来深化;借助写来巩固。

倾听属于接受性语言项目(Receptive skills),需要依靠说来检验,证明学习者是否听懂了材料。所以,说作为输出性语言项目(Productive skills),在倾听中不可或缺。

另外,教师适度板书,领学生拼一拼、读一读这个单词,也会大大加深大脑皮层的印迹,加深记忆。在这一方面,读和写都会对倾听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有的老师也相当重视倾听,但是却无意中忽视了读的帮助。将课本搁置一边,没有让学生使用眼睛和嘴巴,岂不可惜?其实,英语学习需要教师运用孩子的五官(耳朵、嘴巴、眼睛、鼻子和双手)才能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

3.6 倾听必须借助“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种需要意志力支撑的注意方式,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且有需要的。低段学生的课堂教学不能总靠“有意注意”维持。儿童年幼,有意注意的时间很是短暂,只有约10~15分钟。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借助 “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作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改进教学十分重要。那么,具体该如何运用“无意注意”呢?

(1)课前播放课文/歌曲

课前正值学生下课时间,他们在教室里嬉笑、玩耍,教师本不应当打搅他们。然而,教师可以在此期间播放课文或歌曲,让儿童在玩中听,在听中玩,不知不觉地吸收了歌曲的旋律、课文的语音语调,岂不一举两得?

(2)运用chants 维持纪律

维持课堂纪律,多数教师均使用直接的语言。

(3)事先铺垫所学材料

教师可以铺垫学生不久就要到学习材料。教师可在1~2个星期前就有意重复以下的课堂用语,为学生往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如下图所示,这一句是第13课的学习难点:

教师可以将如下课堂用语,一连用于几天的课堂教学,加以铺垫:

以上这些句子看似课堂用语,其实是学生即将学习的句型和材料。巧妙借助学生的“无意注意”,必然使他们以后容易上口,容易掌握,难点也就不再难了。

4.倾听背后的成功

倾听的成功表现在学生的主动语言输出。笔者今年执教三年级《看听说》教材。小孩子在倾听了不足半年的时间后,就有所成功体现:有一位学生,其家长是英语老师。家长兴奋地告诉笔者,孩子昨天在房间里自言自语说出了一口流利的英语。为此,笔者收获到了成功感和愉悦感。

5.结束语

倾听是控制课堂秩序的需要,也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孩子倾听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伴以教学原则和技巧,才能形成。教会低段小学生“倾听”是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基本功。

倾听是低段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习要素。要让孩子倾听并不容易。条件有四:一想听;二能听;三验听;四转听。换言之,孩子倾听英语,不但需要好教材,使孩子想要倾听;而且需要处理好教材,使孩子能够倾听得懂;另外,还需要及时反馈、巧妙反馈,使倾听的材料得以验证;最后,倾听需要得到其他三项技能(说读写)的支撑,共同完成。在此基础上,将倾听的输入顺理成章地转变为口语输出,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冯克诚,于明. 1996. 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全书[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胡春洞. 1989. 英语教学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国权. 2005. 小学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倾听注意力听力
让注意力“飞”回来
Units 7—8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1—2 听力练习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
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 09:18:10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4:57:40
小学数学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9:09:59
学会用“耳朵”与学生沟通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14:14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