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维青
设计历史
那些年,那些事
--目睹我国包装设计交流之历程
袁维青
1.电影海报《祝福》 张仃设计
2.工艺美术品样本《石膏人像·泥人》 张雪父设计(1959年)
3.《上海啤酒》广告 倪常明设计(1960年)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20世纪40年代,由于外资的挤占,民族工业在市场竞争中苦苦挣扎,其产品的包装印刷方式及设计风格大量采用欧美的技术与形式,较为突出的是香烟、火柴、肥皂等商品包装,形成了近代商业包装设计独特的装潢形式,在一些特定的领域中也出现过不少出类拔萃的人物和设计文化的精华。例如以月份牌广告享誉广告设计界的杭稚英;被今人誉为中国第一代平面设计大师、漫画、装饰画界的张光宇,他还被冠以“一代漫画界的引路人”、“装饰画宗师”称号。又如为鲁迅十几本著作设计封面的陶元庆,被誉为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开拓者,钱君匋匋也是资格最老的装帧艺术家,当年就有“钱封面”之雅号。特别是由于上海所处的特殊环境,商业美术呈活跃趋势,报纸广告、路牌、霓虹灯、橱窗、商品包装,把繁华的夜上海打扮得五光十色。其中涌现出一批商业美术设计的佼佼者,如金雪尘、李慕白、庞亦鹏、蔡振华、张雪父、张荻寒、丁浩、徐百益等。其中,有不少设计家成为解放后的设计骨干。
4.电影海报《尤三姐》 蔡振华设计(1964年)
5.宣传画《争取更大的丰收,献给社会主义》 钱大昕创作(1958年)
6.宣传画《毛主席万岁》 哈琼文创作(1959年)
唱片封套《中国唱片》 袁维青设计(1964年)
唱片封套《雨打芭蕉》袁迈设计(1959年)
唱片封套《周信芳唱片选集》黄善赉设计(1961年)
唱片封套《迷功名》倪常明设计(1962年)
唱片封套《泰山颂》袁迈设计(1962年)
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包装设计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但仍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包装被打上了政治化的烙印。曾经兴旺一时的商业设计单位消失,解放前名噪一时的商业美术家重新寻找新的就业岗位,有的进入美术家协会,有的落脚美术出版社。连一些著名的油画家、国画家都纷纷拿起画笔创作政治招贴画,出身于商业美术的老画家对此更是驾轻就熟,张仃、蔡振华、丁浩、郁风等都曾留下佳作。与杭稚英同一时期的月份牌广告画家金雪尘、金梅生、李慕白改行后,创作了一大批歌颂祖国、歌颂劳动的优秀作品,李慕白还成为画领袖像部门的专业顾问。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宣传画组,以钱大昕、哈琼文、杨文秀、游龙姑、翁逸之等为代表,在招贴画创作领域成就卓著。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美术教育也是在解放前院校基础上进行重新布局的。装潢设计专业归属于图案系,后称工艺美术系。当初有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杭州的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沈阳的东北美专(今鲁迅美院)、西安的西北美专(今西安美院)、重庆的西南美专(今四川美院)、广州的中南美专(今广州美院)和无锡的华东艺专(今南京艺术学院)。东北美专的前身是延安鲁艺,早在1952年就开设了装潢专业。中央工艺美院是1956年由中央美院和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的图案系合并建立,开设有商业美术专业,其他学校都是在1958年后才陆续设置此一专业。在解放前已从事此行的张光宇、程尚俊、袁迈、邱陵、王凤仪、周绍淼、高孟焕等担任了各院校教学骨干,从延安老解放区过来的张仃先后担任了中央美院图案系主任和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其间,庞薰琴、陈之佛等著名工艺美术家也作了巨大贡献。
宣传画《革命现代戏》 袁维青创作(1964年)
新年画 李慕白创作
新年画 金梅生创作
上图 1977年,七省市轻工产品包装装潢美术设计经验交流会代表证(江苏南京)
下图 1983年,中国包协设计委员会年会代表证(江苏扬州)
与此同时,专业设计机构自1956年起开始在各地建立。以上海为例,长期以来,仅有4家专业公司:1956年建立的上海美术设计公司(隶属于文化局)和上海市广告公司(隶属于商业局),1959年前后建立的上海广告公司(隶属于外贸局)和上海美术模型工场(隶属于手工业局)。除上海之外,全国主要的专业公司有北京美术公司、重庆美术公司、广州一轻美术公司、二轻美术公司、沈阳美术公司、南京美术公司、苏州广告装潢公司、天津美术公司、大连广告公司、哈尔滨广告装潢公司、杭州美术公司等30余家,为我国的商品包装和商品宣传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7年中,全国性的艺术设计展览会不多,曾在北京举行过一届全国实用美术展览会,使商品包装和商品宣传登上大雅之堂。全国性的艺术设计刊物也仅有一份《装饰》杂志(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创办的新中国第一个工艺美术类期刊),其他商业美术类杂志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陆续诞生的。至于专业设计组织,仅美术家协会下属的工艺美术专业小组,有极少部分有成就的设计家或教育骨干参加。
正当国家经济逐步好转,艺术和设计文化逐步得到重视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席卷全国,为商业和消费服务的设计文化在劫难逃。设计师无所适从,为了突出政治,在包装上滥用政治形象,领袖语录、诗词,样板戏人物和道具充斥画面,设计作品简单化、庸俗化严重。这种所谓“突出政治”的表现,甚至出现于出口包装上。“不分场合”“强加于人”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商品的出口和销售,对工艺美术品的设计和生产危害更大。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国民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以重型结构为主、忽视商品销售,对包装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在对外贸易中经常吃亏,产生了“一等产品、二等包装、三等价格”的严重后果。1971年8月25日周恩来总理在外贸部的一份文件上批示“要做好包装工作”。同年在上海举行的进出口包装样品陈列展,被政治禁锢了多年的设计界,吹进了一缕春风,展会上先进的国外样品吸引了国内设计师,使他们大开眼界,成为在自力更生大潮中学习西方先进包装技术的契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是在财务管理视角下进行高新企业税收筹划研究,旨在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从财务管理角度出发,能保证企业税收筹划目标的合理制定,进而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途径。要想做好财务管理视角下的税收筹划,本文提出灵活应用税法环境、高效处理会计工作等措施,可在这些措施有效实施下,实现高新企业税收筹划效果的提升,从而提高企业运营效益。
1.1979年,兄弟省市轻工产品包装装潢美术设计经验交流会代表证(福建福州)
2.1980年,全国轻工产品包装装潢评比会参观券(重庆)
3.1982年,第一届全国广告装潢设计展览请柬(广东广州)
4.1982年,第一届全国广告装潢设计展览请柬(上海)
5.1992年,平面设计在中国展邀请函(广东深圳)
1972年12月,外贸部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出口商品包装展览会规模更为盛大。经从国外和中国香港地区引进的商品包装样品,包括食品、日用品、文体用品、药品、工艺品、化妆品、玩具等十几大类,体现了外部世界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超级市场出现,销售方式变化,商品包装日新月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参观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经展览会主办者的组织和宣传,约有4000多名专业人员纷纷赶赴广州观摩学习,引发了设计人员对开展彼此间业务交流的热情。会议期间,由广州、天津、北京、上海、青岛、沈阳、哈尔滨等7地美术设计公司共同商议拟发起举行“七地区十六单位装潢设计工作经验交流活动”。首届活动于1973年8月5日在天津举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深得全国专业人员的赞赏。这次完全自发组织的民间交流,揭开了包装设计民间交流活动的序幕。此后,交流活动每年举行一次,以自愿互利原则组成,活动内容集设计、科研、教学于一体,包括举办作品展览,交流设计和管理经验,交换包装装潢设计资料。由7个地区轮流承办。之后,1974年在沈阳、1975年在哈尔滨、1977年在广州、1978年在上海、1979年在北京、1980年在青岛,坚持每年一次交流,并不断提高会议水平。
由于民间自发的设计交流活动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存在的具体困难,会议的规模和代表的名额均无法满足各方面的要求。在1974年的沈阳会议上,北京、广东、武汉、苏州4个省市同志酝酿在轻工系统范围内再建一个类似的民间交流活动组织。经过充分的筹备,1975年“轻工系统七省市包装装潢设计经验交流活动”首次在杭州举行,包括北京、广东、武汉、湖南、杭州、南京、苏州七省市。该活动也是每年举行一次,即1976年的长沙会议,1977年的南京会议,1978年的武汉会议,1979年的福州会议。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会议越开越兴旺,成员单位逐年增加。
在民间活动过程中,与会同志一直在寻求政府的支持。在第二届七省市包装装潢设计交流活动(长沙会议)结束后,会议组织者专程赴北京向轻工部汇报,但轻工部仅在机械司下有包装机械类别,他们对包装装潢设计闻所未闻。尽管过程曲折,但专业设计人员为振兴中国包装事业的拳拳之心感动了一位副部长,并指示机械司接上关系。1977年的南京会议上,轻工部和外贸部均派员参会,虽属“观察员”性质,但毕竟提升了会议身价。南京会议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举行的一次活动,经过拨乱反正,文化大革命对人们的思想禁锢开始解冻,各地业务活动逐步正常,专业人员感受到设计的春天即将来临。虽然设计作品还比较拘谨,但学术气氛已开始活跃。由于活动所具有的生命力吸引了更多的专业人员参加到民间交流中来,在七省市的基础上,又吸收了重庆、山东、广西、福建4省区市为正式代表,民间交流呈“滚雪球”态势。
左图 中国包协设计委员会会刊《包装装潢》创刊号刊物主编:陈汉民、樊友志、袁维青 执行主编:袁维青
右图 中国包装装潢设计刊授大学教材《装潢刊大》封面主编:袁维青
1978年于上海举行的“七地区十六单位装潢设计经验交流活动”也是越开越好。刚刚落实政策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全国美协领导华君武和张仃先生,受文化部委派,专程出席上海会议,充分肯定了民间活动的成绩。张仃院长说:“交流会自1973年开始,作为民间交流活动已坚持了6年,特别头4年是在‘四人帮’横行时期度过的,同志们没有辜负周总理的期望。这在包装装潢历史上应该记上一页。”
文革十年间,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与我国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以包装而言,日本与我们已拉开了很大距离。日本包装技术协会成立于1963年,自1963 年至1970年进行了一场包装革命(包括包装认识革命、包装材料革命、包装技术革命与包装管理革命),由于措施得力,成绩斐然,在1972年已跃为世界第二包装大国。另一方面,该时期也是世界包装组织的诞生期和活跃期:1966年在东京举行首届国际包装展(东京包装展),同时召开有十六国代表出席的东京国际包装会议,为亚洲及世界包装组织的创立作了准备。1967年于京都诞生亚洲包装联盟(APF),1968年又在东京召开世界包装组织(WPO)成立大会。世界包装组织的任务是:交流包装经验和包装情况;培养包装人才;举办世界包装展览;开展包装星奖评比;表彰优秀包装和优秀成果;支援发展中国家的包装事业;促进世界贸易。
我国专业岗位上的有识之士和积极分子开始认识到建立包装技术协会已经迫在眉睫。
1.张雪父书信
2.王国伦书信
3.蔡振华书信
4.樊文江书信
5.陈汉民书信
6.王凤仪书信
1978年12月初,第四届轻工系统兄弟省市包装装潢设计经验交流活动在武汉举行。轻工业部不仅派出 代表参加组织领导工作,并且发文通知所有省市轻工厅局,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会议。此次会议首次进行了优秀作品评审,有97件设计作品分别评为一、二、三等奖。会议还组织观摩了美国兰多包装公司兰多先生在杭州讲课的幻灯片。此次会议最具历史意义的大事是:200多名会议代表一致上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建立我国包装工业体系和管理机构,尽快成立中国包装技术协会。这份上书中央的材料是设计界的有识之士经过充分酝酿和反复起草完成的,关心国家包装事业的爱国之心和责任感流露于字里行间。会后,又集思广益,将书信送达国家领导人手里。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邓小平于1979年1月10日为轻工系统十四省市包装装潢设计经验交流会代表上书作出重要批示,肯定信中陈述的建立全国包装工业体系、国家管理包装行业的机构和组建全国包装技术协会等建议,并明确指出“这些意见值得重视,请你们嘱有关部门切实注意”。小平同志点燃了重视包装工作、实现我国包装现代化的火炬。如火如荼的民间交流活动,为日后建立全国性的学术团体打下了基础。
中央其他领导同志遵照邓小平指示作了包装工作“要经委来抓,先从轻工部搞起”的指示,并明确由当时的国家经委副主任邱纯甫同志遵办。
20世纪70年代轰轰烈烈的民间交流推动包装事业的发展,相关的艺术设计门类也方兴未艾,专业研究机构开始在各地建立。1973年长沙市一轻研究所编写出版的《酒包装装潢资料》开创了包装装潢研究之风气。1973年中国包装进出口广东分公司出版的《包装与设计》成为日后最具影响的专业刊物;1979年苏州轻工研究所翻译编印了《国外包装装潢》。另外,1978年筹备成立中国工业美术协会(筹);同年10月,美国兰多先生应我国对外贸易部邀请在杭州举行学术报告会,宣传系列包装和定位设计理论。1979年初,中国恢复广告;同年10月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广告工作会议。1979年10月,香港大一设计学院吕立勋院长应邀在中央工艺美院讲授平面构成;1980年,日本包装技术协会广桥桂子在大连讲学;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包装设计专家埃力克·黎利乌斯在北京讲学;中央工艺美院丘陵、陈汉民赴法国、瑞士考察。这一切,预示着我国包装的春天即将到来。
轻工系统包装装潢经验交流活动,经过多年的运转,呈滚雪球趋势,交流的规模越来越大。1979年在福州举行第五届交流活动时,与会的正式代表已达15省区市及单位(北京、四川、陕西、广西、湖北、黑龙江、广东、湖南、山东、南京、浙江、苏州、福建、中央工艺美院、无锡轻院)。还有浙江美院、鲁迅美院、四川美院、南京艺术学院、广州美院等10多所院校列席会议。本次活动对作品的评选更为严谨,专家、教授的讲学更为丰富,学生作品的参展(只展不评)使专业设计单位与院校的协作更为深入。专业单位从学校吸取理论和信息养分,院校从专业设计单位补充丰富的实践经验,充实教学内容。
经过多年的实践,交流活动的组织工作也取得了富于民间特色的宝贵经验:逐步形成以当届主办单位为组长、上届主办单位为副组长轮流主持工作,各地设立联络员和会前召开预备会议等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制度,以及相互尊重和民主协商的工作作风。
正当民间交流活动向更高阶段攀升之时,邓小平同志对包装工作的重要指示,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给包装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由轻工业部在重庆主办的全国轻工包装装潢优秀作品展览评比为包装装潢设计揭开新的一页。几乎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举行的中国包装技术协会成立大会,成为中国包装史上新的里程碑。
1980年12月11日至17日,在改革开放初期取得显著成效的山城重庆,召开了全国轻工包装装潢评比大会和规模宏大的展览。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200多名,涵盖了全国29个省区市。5000多名设计人员从全国各地赶来,相聚山城,学习、交流、寻求友谊。设计界的代表人物和民间活动中涌现的各地骨干组成优秀作品评审团,评选出250件优秀包装设计作品。学术报告和经验交流也有新的突破,福州设计师龚雄围绕铅笔包装设计阐述市场营销理念;广东设计师丁为美《关于企业统一化设计战略的初探》,推广海外VI理论,被认为是国内(内地)第一篇CI理论文章,引发了内地对“CI”的研究和实践。
轻工包装装潢展评会闭幕后,1980年12月21日,中国包装技术协会成立大会在重庆举行。中国包装产业方方面面代表和有关部委领导会师山城,通过协会章程,选举理事会和领导班子。国家经委副主任邱纯甫任会长。设计界代表丁为美、阿老、孙西萍、曹铭勋、樊友志、蒲宪章等当选为包协理事。协会下设包括包装装潢设计委员会在内的13个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包装》编辑部。
中国包装技术协会的成立,是我国包装行业走上兴旺发达新起点的标志,小平同志的重要批示终于落到实处,设计人员积聚了近十年的心愿终于得到实现。随后短短一年时间中,各个专业委员会和各省市包装技术协会陆续建立,而包装装潢设计委员会常常是各地包协最早建立起来的专业委员会之一。中国包协设计委员会自1981年3月18日建立以来,着手进行包装装潢设计队伍的调查和筹建各大区包装装潢设计领导小组,以及开展各种展览和交流活动。东北、中南、华东、华北、西南等大区相继开始活动。其中,1981年12月6日在济南举行的华东大奖设计展,是全国第一个地区范围的大型展览,迄今已创办30年,举办了11届;1985年在郑州开始举办的中南六省区“中南星奖”包装装潢评选一直延续至今,每两年一次,迄今举办了17届。对开展地区间的展览交流和促进包装装潢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促进包装装潢事业更快发展,1982年,经中国包协批准,创办了《包装装潢》,作为中国包协设计委员会的专业会刊。
1983年,中国包协设计委于青岛举行年会。其间,《包装装潢》杂志举行编委会议,出席会议的编委有,前排左起:丁为美、薛世哲、程尚俊、袁维青、章彦、李群、徐里君。二排左起:成校庭(美编)、黄环、刘蔚起、孙晴义、李存耕、沈丰明、张志坚。三排左起:杨浩忠、孙西萍、沈建康、钱锡昌、房箴、王国伦、申永。
1985年3月23日,中国包装装潢设计刊授大学于苏州举行开学典礼。
装潢刊大获优秀奖学生和教师合影。1986年5月6日,首届装潢刊大结业典礼后,全体获优秀奖学生和出席会议的部分教师、工作人员、来宾合影留念。第二排自左至右为:钱锡昌、柯烈、杨艾强、徐里君、陈义荣、房箴、陈汉民、徐百益、丁浩、袁维青、周峰、姜锐、李根生、陈梁。
1991年,第四届中南星奖包装装潢设计展览在湖南省展览馆展出。省包协副会长、省包装总公司副总经理胡人杰主持,省包协常务副会长、省包装总公司经理房守玉宣布获奖名单、省经委主任、省包协会长许有发致词。俞海潮副省长为展览会剪彩。(张一明供图)
1999年“中国之星”全国包装及标志设计评比,12月19日于北京举行,全体评委合影。
1999年5月22日至26日,中国包协在杭州隆重召开“纪念小平同志对包装工作批示廿周年座谈会”,包装设计界10位老同志应邀出席会议。前排:前国家经委副主任、中国包协会长邱纯甫(左五),中国包协副会长、外贸部包装研究所所长高首善(左四),原浙江省副省长翟翕武(左六),中国包协副会长兼秘书长谢荣全(左八)。后排是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位老同志,左三起:李存耕(南京)、郭天榕(福州)、曹铭勋(哈尔滨)、庄楚源(武汉)、袁维青(苏州)、于学源(长沙)、陈明正(上海)、杨浩忠(沈阳)、朱晔(重庆)、杨洪烈(北京)。
1984年10月23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公布的第三天,中国包协装潢设计委员会开会决定建立装潢刊大。中国包装装潢设计刊授大学的创办,是中国包协装潢设计委员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次创举,这个创举的产生首先是由于得到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有关决定的鼓舞。经过5个月的紧张准备,招生6000人,于1985年3月23日在苏州工人文化宫隆重举行开学典礼。从筹备阶段算起,前后经历了18个月、550天。这6000多人,犹如设计之花的种子撒播到全国,成为了后来我国设计事业的中坚力量。
事隔20年后的1999年5月,中国包协邀请设计界老同志于杭州举行纪念小平同志对包装工作重要批示二十周年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老同志有杨洪烈(北京)、李存耕(南京)、曹铭勋(哈尔滨)、袁维青(苏州)、郭天榕(福州)、庄楚源(武汉)、于学源(长沙)、陈明正(上海)、杨浩忠(沈阳)、朱晔(重庆),戴国章、丁为美、宁维新等老同志因故未到会。中国包协邱纯甫会长、高首善副会长、谢荣全秘书长,与承办此次会议的《包装世界》杂志社领导罗光源、张耀权等出席会议,大家共同回顾民间交流活动和给小平同志写信的过程,畅谈小平同志批示的重大意义和包协成立以来的成果。邱纯甫会长深情地表达:是设计界的民间交流活动促进了包协的成立,是小平同志对民间交流活动一封信的批示,使他投身于包装事业。
时光荏苒,对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来说,设计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大家从各种传播媒介中,从现实生活中明显地感受到设计的价值;当今的中国包装联合会(前中国包装技术协会)与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包装组织建立了联系与合作关系,并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了世界包装组织、亚洲包装联合会等国际包装组织,各种设计交流活动风起云涌。作为20世纪包装设计事业的亲历者,目睹我们的包装设计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一等产品,二等包装、三等价格”的尴尬局面,而且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设计事业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我们倍感欣慰。
(本文除署名外由袁维青供图)
袁维青,1957年毕业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分配至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工作,1972年调入苏州轻工研究所。此时,正赶上全国包装运动的启蒙和大发展,有幸亲历了一些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成为民间包装设计交流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自1981年中国包协设计委员会成立之日起,历任全国委员、常委、副主任等职务。曾任《包装装潢》杂志责任主编,中国包装装潢设计刊授大学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编辑部和刊大均设在苏州轻工研究所)。在包装理论、刊物出版、包装评比、设计教育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三次荣获全国先进包装工作者称号,2010年荣获中国包装三十年功勋奖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