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本体感悟的自由创造
——儿童美术造型与民间剪纸造型复演探析儿童视觉心理与表达(之四)

2017-10-12 00:57李力加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少儿美术 2017年8期
关键词:样态儿童画剪纸

文、图/李力加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图1:我家的地 陕西安康留守儿童版画

图2:民间剪纸 付百琴(陕西黄陵)

图3:高密民间泥塑狮子

一、“复演说”概析

“复演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提出的理论。作为美国心理学界学术鼻祖,其理论提出以及至今一直受到质疑、批评最多的是,它的理论依据即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学说”。但是,由于拉马克的这一观点没有得到科学证据的支持,因此,霍尔的游戏复演论也被某些学者认为是一种缺乏科学根据的心理学学说。

基于复演论,霍尔主张,在儿童及青少年教育当中,应该考虑到其每个个体心理发展中不断复演种系进化的特点,如,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应该带有一些野蛮性的本能释放与保留,应在一定范围内让孩子们自由表现。引导他们听讲古代英雄故事,接触、游览外部多彩的生活世界,有一部分在野外争斗、嬉戏的生长经历,而不仅仅是关在屋内,静坐读书的状态,这样才是体现教育的本义。从这个角度看,霍尔关于复演论的心理学基础论述,对于儿童教育来说,应该是富有历史及现代意义的。

图4:山东济南尹文文老师工作室儿童作业,妈妈的头部如此大

图5-1:作品由罗彦军老师供稿,写生时老师的头部形态明显大于整个身体,孩子在表现时突出了对头部的刻画及表现。

图5-2:画作时间相差6年,此作品中的人物头像形态依旧大于整个身体常规的比例,任何时代的孩子都是这样表现。原因是什么呢?

图6:喂鸡 张林召 陕西富县

图7:抽烟老汉 曹佃祥

图8-1:柯田英作品 陕西澄城县

图8-2:儿童画出的鸟造型也是如此

图9:国家美术课标组组长尹少淳先生记录孩子表现时的状态

“复演论”认为,儿童的游戏行为实际是对祖先生活的回忆,游戏活动是早期种族活动的遗迹。从艺术起源的“游戏说”论点来看,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自由”是艺术活动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限制,人们(艺术表现)只有在一种精神游戏中才能彻底摆脱实用和功利的束缚,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艺术的本质)。游戏说还认为,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人是高等动物,不需要以全部精力去从事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物质活动,因此有过剩的精力,这些过剩精力体现在自由的模仿活动中就有了游戏与艺术活动。霍尔“复演论”认为,儿童时期的发展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分别是动物阶段、原始阶段、游牧阶段、农业家族制阶段、部落阶段。在儿童身上可以找到与每一阶段相对应的游戏行为表现。“儿童身心发展是人类历史的‘复演’”“游戏是人类祖先活动的‘复演’”,这一论述在我国学前教育整体课程中,在儿童心理学课程中,作为一个心理学内容方向几十年来反复出现。但是,对于“复演论”的认识,虽然它具有生物学意义,有益于儿童个体和整个民族的生存,多少年来还是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单一接受,并没有引起研究者、学习者的真正重视,更没有在儿童的成长教育实践里深入思考与研究。

案例:儿童美术造型与民间剪纸造型的视觉思维方式为何如此相似?

问题1:为何儿童的画中在造型的时候,没有空间的图式呈现?作品中自家的房子在画面底部,自家的田地以平铺的方式由房顶部位一直延伸到接近画面的顶部,4块田分别整齐布局,而且,在田里有人劳作。

问题2:儿童这样的造型方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图式,为何又与常见的老百姓剪刀下的民间剪纸造型如此类似呢?儿童的美术活动中,其造型的图像呈现样式,是否复演了民间剪纸中百姓们的思维方法呢?

问题3:儿童的美术造型表现时,将时空中的物象形态“压扁”为“平面图形”,令所有的物态都由“空间”中“生存”转化为“平面直观”,为何这样的造型图式在民间剪纸里比比皆是呢?

分析:剪纸中的图形呈现出的样态是“鸡头部、颈部等”侧面,“尾巴部位”变成正面造型(圆圈标注部位开始变化为正面),“鸡爪、鸡小腿等部位”侧面,“蛙身体部位”正面造型。整个作品的形态在自由转换,所采用的方法也是将时空中的物象形态“压扁”。

二、民间剪纸造型的“不讲理”与儿童画造型的不成熟

民间剪纸的造型样态与其创作群体的造型意识有关。民间剪纸的制作者,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几乎没受过专业造型训练,从观察思维方法,到造型能力和造型手段,呈现出“不讲理”的图像样态,在我国美术历史发展中,长期以来曾经被某些不明白的人称为是一种“低级”的艺术类型。

反常规的图形和反正确比例的造型样态在民间剪纸、年画、民间彩塑当中普遍存在。民间美术里的许多事物形象,看起来很奇怪,与普通公民们对生活里的印象(经验)相去甚远,那些脑壳硕大的娃娃、动物,那些身材五短三粗的门神,变形、比例失调的人物、动物和事物,以及鲜亮的色彩,都让诸多公民看不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在创作时究竟基于什么样的思维意识呢?为什么民间美术作品里的诸多形象其比例与尺度上不符合生活常规呢?

图10:台湾谢玲玲老师运用特殊观察方法教学后,孩子作品的头部造型出现了这样的形态组合,为什么?广州美术教师在模仿其教学后儿童们出现了一样的造型,又为什么?

图11:湖南郴州资兴拼布斗花娃娃口水兜 中央美术学院吕胜中先生提供作品

图12:孩子的专注作画状态

例如,民间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里最具有程式化意味的门类,全国各地的年画创作,其基本观念、造型与技法都差不多。如,全国各地生产的木版年画“门神”造型有一种共同点,形态上人物的个子普遍比较矮,很不符合画家们总结出来的“立七坐五盘三半”的人物比例,为什么会这样呢?

还如,狮子作为传说中的怪兽,民间美术里对狮子形象的处理,头部通常会做夸大表现,狮子头部与身子躯干的比例,民谚曰: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斤尾巴掉后头。民间艺人并不是不知道事物的比例大小,其实是有意识强化这样的造型。在描绘或者创作狮子形象时,只要把狮子头部的形象抓住,整头狮子的形象就八九不离十了。这是一种高度概括的手法,以头部来替代全身。这样的手法在民间美术里并不鲜见(图3)!

在儿童美术的造型中,夸大头部的线描画比比皆是,儿童和民间艺人的造型之间有何直接、间接的联系吗?这种不讲究造型比例的知觉心理是源自小孩子生命成长的本能需要,还是小孩子有意识地这样表现(图4—图5)?

在民间剪纸的造型里,反常规观察方法的运用到处可见。很多事物互不遮挡,且多角度综合呈现。民间美术作品的画面除了事物形象时常不符合常规比例之外,所表现的情景也往往是怪诞和夸张的,在同一个场景里出现的人物不注重前后空间关系,没有重叠与遮挡。那些耕地的牛、拉货的马居然会多长出一颗脑袋。侧面的人或动物,竟会有两只眼睛和耳朵,这些扭曲、怪异的画面是怎样被构想出来的呢?这样的表现反映了民间美术创作者独特的观察方法和视觉思维意识。

图13:孩子作品的样态和成人想得到的画面效果完全不一样

图14:已经是11-12岁的大孩子了,但是,在其画面里“鸡舍”的栅栏依旧倒向四面。为何?视知觉常性眼睛感受生活物象后的思维方式就是如此。

作品中鸡食槽与鸡形态的空间完全“压扁”,而且,喂鸡的妇女整个身体形态似乎和食槽一样大小,这样的图形构成上的“不合理”,和儿童画类似。

烟锅形态特别大,冒出的“烟”类似“火苗”形态。人物头部正面的脸、整个身体是侧面身子,人物造型与埃及壁画中人物形态的“正面律”“侧面律”造型程式是一种表现形式,难道说,中国民间剪纸(美术)造型与埃及艺术造型也有“复演”?

比较儿童画作品,同样出现这类造型样态的作品。小孩子在一个二维平面空间中,自由安排着自己认为重要的人与物件,画面出现了诸多的“不合理”样相。问题:儿童在各年段的生命成长中,频繁地出现这样的表现样态,他们是在复演民间剪纸艺人们的造型意识和作品样相吗?

在视知觉感受方面,小孩子们和那些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民间艺人、老百姓们,在视知觉心理、生理发展方面究竟有多么大的差异?是相同,还是其生命成长意识的复演呢?是基于原发性观看方式之后的思维方法,还是有意识这样表现?

作为小孩子们来说,成长期的若干年当中,年龄跨度从3岁到12岁左右,他们的视知觉心理发展与成年人(民间美术创造者)们相比,究竟有哪些地方相同与不同?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已经拥有生理上属于成年人的眼睛(视觉系统),但他们创作的作品造型依旧与儿童画里的形态相似,究竟是儿童的眼睛(思维方法)复演了民间美术创造者们的眼睛(视觉思维方式),还是其他什么?

为何在民间剪纸里,鸡(鸟)等侧面的造型有着正面体态的两个翅膀,侧面身体后面长着正面的尾巴?为何在一张侧面的脸部造型中,重叠着正面的脸部形态?这样的形态为何也在儿童画里出现?此剪纸的图像形态为:侧面造型的鸡头部、颈部,连接着正面打开的双翅膀,侧面的鸡肚子,再转变连接为正面的鸡尾巴形态(纹样)。老百姓剪纸造型图像塑造方式就是这样的“不讲理”。

中国民间剪纸与西方绘画的不同在于,它有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特征。例如,自己特有的造型功能,但不是单纯的造型艺术;有强大的装饰功能,但不是单纯的图案排列和并置。民间剪纸艺人的创造依靠着自己对生活的深刻感悟,由心而出的主观表达。

三、儿童美术造型的图形样态复演什么

儿童的美术发展分期理论,其基础建立在儿童造型活动的视觉图式样态研究基础上。有史以来的学者,无论是齐泽克、罗恩菲德、里德,还是艾斯纳,以及我国美术教育研究者,认同、引用儿童美术发展分期理论的时候,其本质基础还是由儿童画的造型样相,展开分析和思考性研究。

儿童由涂鸦期开始的基于生命本体感悟的自由涂鸦行为,以及在此阶段到象征期的造型表现,其作品里的形态样相,还是可以得到部分美术教师的认可。但是,却无法得到大多数成年人(父母、祖父母、不少的美术教师)的认同。因为,成人们总是希望以美术学科的教育来对孩子进行所谓的“正规的”美术教育。

(一)对儿童基本造型表现能力的无知行为

大多数的国民(父母、祖父母、部分美术教师等成年人),对儿童基本造型能力基本处于无知状态,因此,出现的各种指导均属于无知行为。说其无知,实践、理论根据在于,对儿童绘画表现的涂鸦阶段、象征期阶段,乃至前概念期以及进入写实期的孩子,为何需要特别进行关注性研究,而不是强制性教育,部分的美术教师并不明白。可以说,不知道。

图10,为何在人物的头部出现这样的形态?

图11,为何民间美术的造型中是这样表现?

图12,成人不对其施教的儿童,其造型样态会保持多久?

图13,何为儿童直觉的感受与表达?

分析,在儿童绘画中,但凡没有受过教师具体指导的孩子,也就是说,能够无拘无束、自由表现的孩子,总会出现这样的画面。

在幼儿园阶段(学前教育),如果幼儿教师成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明白人,那么,孩子们的生命自然发展状态,才有可能持续性保护。

如果幼儿教师们限制性太多,其在进入小学之前,美术造型能力的发展,就已经被强行抑制。

(二)儿童本原的造型方法与民间剪纸自己的造型方式

1.儿童的视知觉,属于人类童年期的图像思维本能性阶段。其视觉思维决定其涂鸦表现和造型方法的不同运用。即在不同年段随着其图像思维本能性的发展或者生理状态波动,有着特殊的图像思维意识及表达方式。

图14,已经是11-12岁的大孩子了,但是,在其画面里“鸡舍”的栅栏依旧倒向四面。为何?视知觉常性眼睛感受生活物象后的思维方式就是如此。

2.二维度空间安排意识。在儿童画、民间美术、原始美术中普遍存在的样式。呈现为平面图像形态,强调画面的平面布白构图形式,物象的平面轮廓,人物等物象造型呈现平面的正面,或者是正侧面的轮廓,体现出“正身律”和“侧面律”现象,直接表现或配置组合。

3.民间剪纸(民间美术)作品中有着鲜明的图像符号(图符)性质。以图符形式来象征和指代所要表达的意识和概念。儿童画中这样的图像符号(图符)性质同样很明显。儿童画、原始绘画、原始性图画,同样具有人类图像思维的原始属性,因此,民间剪纸造型与儿童画造型呈现出同构、同性特征。

4.民间美术中的非理性表现,快乐原则、自由想象的、基于梦想中的童话世界表现特征突出。民间艺术的原始性,其实是创作者们“他(她)”少儿时期原始性思维的延续。恰恰就是这样的原始性思维,指导着创作与表现看上去造型稚拙与率直,也正是源自这样的思维,民间美术才具有特殊的生命本源。

讨论:既然民间美术(民间剪纸)创作者的造型思维来自其少儿时期的原始思维的延续,呈现出造型的稚拙、率直以及现代艺术家所追求的某种样态。儿童的美术表现活动里,孩子们原本就存在着思维的原始性,美术教师的“教”的尺度、指导过程的分寸究竟如何把握?

猜你喜欢
样态儿童画剪纸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以校园足球打造育人新样态
探索评价新策略,营造课堂新样态
如何鉴赏儿童画
剪纸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我的儿童画
儿童画作品展
剪纸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