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 莹
彭儒:心中有朵火红的杜鹃
★ 董 莹
1937年,彭儒与陈正人在延安
火热的潇湘大地是近代中国革命的摇篮,孕育了无数热血儿女在壮阔的革命事业中前赴后继。彭儒出生在这片热土上,在革命思想的浇灌中成长。从“彭家将”里最小的女将、红军中最早的女战士,到新中国党的纪检战线的优秀领导干部——在其一生的奋斗征途中,彭儒的心中始终怀揣着家国理想。
1913年,彭儒出生在湖南省宜章县一个开明的乡绅家庭。她的父亲参加过辛亥革命,做过宜章县议员,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这使年幼的彭儒拥有较好的成长环境。彭家在当地是一个比较进步的家族。彭儒在家族内的碕石小学读书时,聪颖勤奋,成绩优良,学校里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教师或多或少给了她良好的熏陶和启蒙。虽然出身并不贫苦,但彭儒自小见多了贫苦的穷人。旧中国的穷困落后在她小小的心中留下印记,也引发了她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1926年,13岁的彭儒像彭家其他女孩一样,来到衡阳第三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在这个青年汇聚、思想活跃的地方,彭儒接受了更多的进步革命思想,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开启革命生涯的征程,一走就是80多年。在校期间,彭儒和同学们一面念书,一面参加学生运动,经常在同学家里开会、学习、唱国际歌,星期天到市郊开展共产主义宣传活动,介绍苏联,倡导男女平等、反对封建主义,并组织群众起来革命。这期间的经历,对彭儒理想信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她曾对子女讲:“小时候看到穷人受苦受累,吃不饱、穿不暖,我很同情。后来读了马列主义的书,感觉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最光明的社会,我要为它奋斗。”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彭儒所在的衡阳第三女子师范等学校的进步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他们为了阻挠进步活动,不准这些学校的学生读书,并下令对他们实行检查。为了躲避检查,彭儒和同学们一起连夜从衡阳经郴州赶回老家宜章碕石。回到家乡的彭儒没有停止革命活动,她承担当地党支部领导下的宣传工作,在彭家一带发展团员。她的哥哥彭晒是支部书记。
在那个年代,投身革命并不一定能为大多数家庭支持。据彭儒回忆,当时党支部里的一位女同志,家庭管教很严。当得知她参加共产党后,家人便把她带离了村子。即便这样,彭儒依然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在碕石热情迎接红军的到来。
1928年初,朱德、陈毅领导南昌起义余部辗转到湘南发动起义。为了响应红军,彭儒同家中兄弟姐妹一起积极行动,为革命活动暗暗造声势、做宣传。为了写标语,彭儒去中药铺买红纸。当店主纳闷她为什么需要那么多红纸时,她机智地以写对联为名应对店主的质疑。用这些红纸,彭儒和同志们一起写下大量的宣传标语:“欢迎红军”“共产党万岁”“红军是穷人的军队”“打土豪分田地”“我们要组织苏维埃政府”“男女平等”。随后,彭儒加入红军第二十九团担任宣传员,她不惧危险,跟随着这支多数以梭镖、鸟枪为武器的队伍上了井冈山。
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率领的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成立红四军。会师大会上,15岁的彭儒登台为万名官兵表演独舞“葡萄仙子”,欢喜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会师不久,敌人就大举扑了过来。彭儒所在的二十九团来到江西省莲花县,在当地发动和组织群众、坚持武装斗争。作为女同志,彭儒活跃在后方阵地,一边为前线红军送水送饭,一边日夜赶工为红军制作布鞋草鞋,还经常去红军医院为伤病员喂饭洗衣。
参加红军后,彭儒见到红军里官兵平等、同志亲如手足,产生了浓浓的归属感,愿意与同志们同甘共苦。那时的彭儒已经是个有独立精神的女孩,她不轻疑,也不轻信,听到有人传言“毛委员表面上跟我们吃一样的饭,实际上好东西都放在碗底”,就要亲自探个究竟。一次,毛泽东、贺子珍吃饭时,彭儒特意凑过去和他们一块吃。说是吃饭,实际上她紧盯着毛泽东的饭碗,想知道他碗底的秘密。但直到毛泽东吃完,彭儒看到他碗底空无一物,先前吃的也不过是同战士们一样的素菜,这才把心里的疑惑放下,同时对这支革命的队伍心生更多信任和期待。
革命的道路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风雨考验,彭儒的革命理想、信念、意志愈发坚定。她曾回忆井冈山斗争:“井冈山斗争时期,我们不仅要反敌人的军事‘围剿’,而且还要反敌人的经济封锁,生活是十分艰苦的。但是,我们的红军战士,胸怀远大的革命理想,硬是顶过来了,开创了井冈山这块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朱毛会师不久,井冈山开始遭遇敌人的“围剿”。战斗中,二十九团取得了一些胜利,也遭遇过挫败。1928年6月的龙源口战斗中,负责宣传工作的彭儒冒着枪林弹雨忘我地在阵地前向敌人喊话,配合红军的火力攻势。当红军全歼杨池生、杨如轩两个精锐团后,彭儒和其他宣传队员们一起高唱“龙源未费三分力,打垮江西两只‘羊’”,传递胜利的喜悦。8月,二十九团决定攻打郴州。打下郴州的第二天,敌人立即反扑,队伍被打散。危急之下,彭儒跟随部队撤离。途经一座桥时,彭儒迎来两条道路的选择——也是她人生的一次关键选择。当时人多桥小,很多同志牺牲,情况惨烈。彭儒很难过,却毫不退缩。彭儒回忆,一过桥便有两条路,向左走是重返井冈山的路,向右走是回家乡宜章的路。队伍混乱,想到战斗中牺牲的堂哥堂姐、看着哥哥彭晒和彭家几个姊妹都回了宜章,彭儒却坚定地选择跟着背枪的人重返井冈山。也正因为这个选择,彭儒的革命道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红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后,包括彭儒在内的一部分红军和湘赣边特委留守井冈山。面对敌人的多次“围剿”,红军在井冈山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彭儒在宣传队跟随部队游击、突围,继续服务前线,配合红军作战:打仗时,在战壕里给指战员送水送饭、运送伤员;枪声一停,就向敌人喊话,展开宣传攻势。
在敌我反复拉锯的斗争中,1929年1月,彭儒和陈正人、王佐农3位同志曾一度与部队走散,滞留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井冈山。敌人四处搜山,危机重重。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彭儒几人东躲西藏,住过山上的农民守野猪的棚子、借宿过乡亲老太太家。在农民守野猪的棚子里得知敌人来了,他们拼命逃走,返回时发现棚子已被敌人烧毁。借宿老太太家时没有粮食吃,他们外出找来竹笋、野菜、被敌人放火烧焦的谷子,艰难度日。在与敌周旋40多天后,彭儒等才终于找到组织。在此期间,她的革命意志不曾消沉,而是自始至终积极突围、联系群众、寻找组织。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彭儒说:“尽管那时的战斗、生活如此艰苦,但是我们革命到底的坚强信念一点也没有动摇,坚信井冈星火必定燃遍全国。”
中共湘赣边特委恢复工作后,彭儒继续负责妇女和宣传工作,并在1930年6月光荣转为中共党员。由于在开展妇女工作中表现出色,彭儒同吴仲廉、曾志一起被评为井冈山妇女运动“三杰”,得到根据地军民的高度认可。听从革命需要和组织安排,1932年彭儒来到福建汀州,任中共福建汀州市委组织部部长、市委代书记。随着中央苏区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1933年秋,彭儒来到中央苏区工作,任苏区中央局妇委委员。从井冈山到闽西,再到中央苏区,虽然彭儒的工作岗位一再变更,但她为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始终如一。短短几年里,彭儒在革命工作中不断成长。
1934年10月,在反“围剿”失利的情况下,中央红军开始从苏区战略转移。彭儒原本是中央红军参加长征的32名女红军之一。但由于丈夫陈正人身患疾病被留在苏区,彭儒在组织的安排下从长征路上返回,陪陈正人前往上海治病。辗转过程中,彭儒不幸被俘。面对敌人的拷问,彭儒咬定自己是普通百姓不松口,称只是为红军洗衣服,这才骗过敌人,逃过一劫。
脱险后的彭儒陪同陈正人一起回到彭儒的家乡碕石村养病。红军离开后,陈正人和彭儒不清楚红军的去向。但他们没有因此脱离革命,而是始终不忘心中的信念,密切关注国内形势,每天打听党的消息,渴望有一天重回党的怀抱。坚定的理想信念战胜了等待的迷惘,终于在1936年,西安事变的消息登报,给两人带来惊喜。他们用变卖家产换来的钱,先后到西安与党组织会合,并于1937年6月来到延安。在延安,毛泽东设家宴招待陈正人和彭儒,感叹留在苏区的同志冲破艰险来到延安是不幸中的万幸。为此他说,党的干部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红军是不可战胜的。
1993年1月,参加井冈山根据地革命斗争的部分老同志在江华家里聚会。前排左起:李聚奎、江华、萧克、曹里怀、欧阳毅;后排左起:彭儒、曾志
抗战胜利后,彭儒服从组织安排,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工作。怀着解放全中国的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彭儒忘我工作、不知疲倦,体察民情、关怀群众。经过组织、纪检等各类领导岗位的锤炼,彭儒在为人民解放和党的建设事业的奉献中不断释放着光和热。理想终于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彭儒一步一个脚印,成为新中国杰出的妇女干部。
1945年10月,彭儒带着两个孩子从延安来到东北,在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工作。1946年6月,彭儒被任命为中共吉林省延吉市委组织部部长,在延吉这个朝鲜族聚居地参与领导土地改革。彭儒发挥了以往深入群众开展工作的经验和优势,得到当地朝鲜族贫苦农民的欢迎和爱戴。
得益于长期接受的男女平等思想的熏陶教育,彭儒在中共吉林省委的妇女工作中也发挥过重要作用。当中共吉林省委组建妇委后,彭儒被选为常委。她针对吉林妇女深受多重阶级、民族压迫的实际,同其他几位常委一起提出“跳出锅台和炕头,参加生产,参加支援前线”的宣传口号,为妇女同胞的思想觉醒发挥了积极作用,培养出一批妇女干部。
在全国解放进程中,各地急需军政干部人才。由于在延安期间得到组织的培养,曾在马列主义学院和中央党校一部学习、工作数年,彭儒具备了良好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党内教育工作经验,在吉林省工作期间,被安排参加军政干部人才的培养工作,先后在东北军政大学中共吉林分校高级研究班和中共吉林省委党校任党总支委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输送了大量优秀干部。1947年在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时,彭儒怀着身孕坚持工作。然而,因为辛劳过度,彭儒早产,一对双胞胎男孩不幸夭折。虽然悲痛万分,但彭儒十分坚强,她不顾身体虚弱,几天后又重新投入紧张的工作,忘我的精神感动和鼓舞了身边的同志。
解放后,彭儒先后任江西省总工会组织部部长、副主席、江西三二〇厂党委组织部部长、中国第一个飞机工厂——洪都机械厂党委副书记、全国总工会干校机关党委副书记、农业部监察室副主任等。在每一个岗位,彭儒都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深入群众,广受好评。尤其在新成立的农垦部,彭儒被任命为政治部副主任、党委副书记、人事宣教局副局长、机关党委副书记。机构新建,事业起步,与繁重的任务相比,初建的农垦部人员严重不足。身兼数职的彭儒没日没夜地工作,为了真正把工作做实做好,她还经常下基层,去生产队劳动、调研,丝毫不肯马虎。她工作思路严谨,曾说:“要想掌握第一手资料,不仅要跑一个生产队,还要跑更多的生产队;不是光去近的生产队,还要去远的生产队;不仅要看好的生产队,还要看差的生产队。”为此,她身体力行,在基层农场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开荒,谦虚地向群众学习,干劲十足。1960年,全国评选第一届“三八红旗手”,彭儒顺利当选,实至名归,不负党和群众的期待。对此,彭儒高兴地谈道:“我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肯定,党和群众的满意是我至高无上的荣誉!”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彭儒革命生涯的最后一站。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政治生活逐渐恢复正常,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也恢复组建。65岁的彭儒作为中纪委委员之一调入中纪委,主要在“两案”审查办公室负责党支部工作,亲自参与林彪、“四人帮”两案审查工作。基于对党的信仰的高度认同和多年为党为人民工作的丰富经验,彭儒对组织内的思想政治问题有敏锐而准确的把握。在“两案”办理人员当中,有一些同志因曾在“文革”中受过迫害,带有怨愤情绪。对此,彭儒作为党支部书记高度重视,认为带着错误情绪办案十分危险。应当从党的全局利益出发,抛开个人恩怨,坚持用正确的指导思想端正办案人员的态度。她要求办案人员务必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定与党中央保持一致。通过抓组织生活、抓学习教育,彭儒帮助解决同志们的实际困难,带领党支部解放思想、认真尽责、团结互助。她不负党中央赋予的使命,以纪检战线出色的党建工作交出一份令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在党支部工作的坚强保证下,“两案”审查办公室很好地完成了中央交办的“两案”审理任务。
1997年,彭儒(左二)与胡莹(左一)、钟月林(右二)、蹇先任合影
怀有一腔无私为民的情怀,彭儒在工作岗位上严于律己,为人正派,待人谦和;在离休退岗后,她依然心系困难群众,默默奉献;在家庭生活中,她严加教育子女,勤俭朴素。彭儒以身作则,用好的作风、好的家风持续不断将情怀和能量传递给身边人和后来人。
彭儒曾说:“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首先自己应该做好;不允许别人做的,自己绝不去做。”她对严格律己作了好的诠释,也作出了榜样。1981年12月22日,在中纪委工作的彭儒给自己写了一份《个人做表率计划》,要求自己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坚持原则,秉公办案。为了提高政治思想和理论水平,她规定自己除按机关党委规定的学习时间安排学习外,还要坚持每晚学习一小时。其时已年近古稀的彭儒以高度自觉、严于律己、不懈进取的精神为身边工作人员作出了良好的表率。
在大家眼中,彭儒是亲切的“彭大姐”。她真心实意地关怀同事、朋友、群众,没有一点领导架子。同志们遇到问题和困难,都愿意向她倾诉,她也乐意出面向领导反映,助人解决。在任农垦部政治部副主任期间,彭儒有一次去火车站为调往青海的转业军人送行。临行前她发现一对夫妻悲痛难分,了解情况后才知道他们家庭十分困难,老妈妈卧病在床,妻子身怀六甲即将生产。彭儒立即与同事商量、同领队沟通,将这位同志暂留部里工作,解决了他们一家的实际困难。由于“文革”期间曾受到严重迫害,刘丽英被从东北借调到中纪委参加办理“两案”审理时,情绪激动难以平复。对此,彭儒一面在生活上照顾刘丽英,送去毛衣毛裤,关心她的冷暖;一面精神上抚慰,鼓励她重新振作。在这样的帮助下,刘丽英很快淡化了负面情绪,投入到办案工作中。多年后,刘丽英成长为纪检战线公认的当代“女包公”。
彭儒对待子女非常严格,从不让他们搞特殊。丈夫陈正人任中共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时配有专车,彭儒不准子女使用,自己也都是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她曾讲:“凡是和公家沾边的东西都不要碰,不能占公家的便宜。”同时,她还要求子女“要同工农子弟交朋友,多向他们学习”。
1985年9月,高风亮节的彭儒在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上主动请求退岗离休,告别了数十年的领导岗位。离休后,她仍像一棵不老的青松,依然牵挂党和人民。她经常协助中纪委接待登门拜访的群众,处理群众来信。同时,她还积极关心老区、贫困地区的建设和青少年教育。永远心系群众已成为她多年养成的政治品格和使命情怀。
有时,子女考虑她年事已高,常在家中接待来访者多有不便,便欲婉拒那些上门拜访者,但彭儒批评子女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人家从很远的地方来找我,可见他们的问题在当地是难以解决的。既然人家来了,就要热情地接待人家。我虽然不能直接帮助人家解决什么问题,但帮助人家转交信件、反映情况总是可以的吧!”就这样,彭儒认为群众问题无小事,不能敷衍塞责,只要她经手的事,她都会给当事人一个明确的交代。
革命老区面临困难找到彭儒时,她总是尽力帮助。1998年,彭儒的家乡宜章县写信联系她,请求中央有关部门解决湘南起义纪念馆新馆的建设经费问题。彭儒十分重视,因为自己年纪大奔劳不便,便带女儿协助去办。彭儒和女儿到处请当年参加过湘南起义的老同志签名,包括萧克、曾志、欧阳毅、江华、曹里怀、杨得志等。当这份带着签名的报告送到国家发改委后,宜章县拿到了500万元经费,建馆资金顺利解决。此外,彭儒还帮助过胡少海家乡、邓中夏家乡等解决修桥修路的经费问题。在彭儒影响下,她的几个子女也为帮助解决落后地区的发展问题积极奔走,寻找资金援建希望小学、希望中学,与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代代相传。
炽热的家国理想照亮了彭儒革命光辉的一生。她曾说:“一个人要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我的信念就是要为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这个信念一旦形成,我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对彭儒来说,理想信念有如一朵火红的杜鹃花,坚定地扎根在她投身革命的血脉里,热烈地盛开在她为党和人民奉献的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