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高林,宗雯琦,甄世祺,戴 月
2013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吴高林,宗雯琦,甄世祺,戴 月
目的分析2013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部署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收集2013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数据,并进行时间、地区、发生场所、致病因素、原因食品等方面的分析。结果2013年江苏省共发生77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940人,1人死亡。全年各月均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第3季度(7~9月)报告事件29起,占37.7%;报告数前3位地区是苏州市、无锡市和南通市,分别占39.0%、18.2%和15.6%;单位食堂是发生的主要场所(39.0%);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致病因素(28.6%);动物类食品是引发的主要原因(48.0%)。结论广泛开展对食源性疾病暴发季节性高发和个人卫生措施的宣传教育,作为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发场所和易发因素,对单位食堂和动物类食品进行针对性监管,将是有效防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有力措施。
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分析;食品安全
食源性疾病作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仅在美国每年就有超过9400万人发病,其中5.6万人住院,1351人死亡[1]。该病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近年来,在我国食品安全整体大环境逐步好转的情况下,食源性疾病也日益受到政府部门和专业技术机构的关注与重视。而食源性疾病暴发作为现阶段我国食源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表现形式,仅2013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就占全国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的33.1%[2]。本研究对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的2013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该类事件防控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1 食源性疾病暴发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3]。因摄入相同食物而出现2例及以上相似病例或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病例的食源性事件定义为食源性疾病暴发[4]。
1.2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13年江苏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覆盖了江苏省13个设区市的所有县级以上行政区域。
1.3 方法 对2013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三间分布、发生场所、致病因素及原因食品等信息,采用首次报告和结案报告结合的形式进行监测汇报。
1.3 统计学处理 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表示,应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1 基本情况 2013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共计接报食源性疾病暴发(包括食物中毒)事件77起,涉及21 362人,940人发病,其中1人死亡(死因为误食乌头碱)。
2.2 时间分布 2013年全年每月均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具有明显季节性高发特征。第3季度(7~9月)报告事件29起(37.7%),发病389人(41.4%)。其中8月份和11月份分别单月报告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见表1。
表1 2013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时间分布
2.3 人群分布 2013年全年发病的940人中,16~60岁发病人数最多,其次为60岁以上和6~15岁,见图1。
图1 不同年龄组的发病人数占比情况
2.4 地区分布 苏州、无锡和南通3市共56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2.7%),共757人发病(80.5%)。盐城、扬州、泰州和宿迁4市全年无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见表2。
表2 2013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地区分布
2.5 发生场所分布 2013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在单位食堂最多;其次宾馆饭店和家庭,见表3。
表3 2013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场所情况
2.6 致病因素 生物性致病因素导致事件最多;有毒动植物致病因素导致事件居第二位,见表4。
表4 2013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致病因素情况
2.7 原因食品分布 已查明原因食品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0起(占接报总数的91.0%),发病885人(占发病总人数94.1%);其中动、植物类原因食品分别为37起和19起(分别占接报总数48.0%和24.7%),发病553人和127人(分别占发病总人数58.8%和13.5%)。不明原因食品为7起(占接报总数9.1%),发病55人(占发病总人数5.9%),见表5。
表5 2013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原因食品分布
根据陈君石的报告[5],仅仅在美国每年因食源性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3500亿美元。而目前国际又公认食源性疾病的病例报告存在从病例到暴露人群的金字塔状分布特点,拥有一套具有良好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体系对开展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6]。
本研究中,在时间分布上,2013年江苏省食源性暴发事件报告存在明显的第3季度高发,事件报告数和发病人数均位居前列。第3季度正值我省年平均气温最高的时期,与以往报告本省及周边省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季节性特征基本一致[7,8]。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10-11月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接报数依旧较高(占全年的29.9%)。经查阅气象资料发现2013年夏季(6~8月)本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高,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可能是造成全省食源性疾病暴发发病高峰延长的原因之一。
地区分布上,苏州、无锡和南通3市的食源性暴发事件报告数和发病人数均超过全省全年总体的70%。一方面作为我省经济较发达地区,此3市人员密集且流动快,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比较容易发生;另一方面,得益于所在地食源性疾病监测技术机构工作责任心强,敏感性和及时性要求较高,造成部分地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较为集中。2013年全省仍有4个地市全年无任何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食源性疾病的漏报是公认的世界性问题[9,10],据估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漏报率分别超过90%和95%[5]。因此在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逐步显现威力的大环境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强化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和报告工作,提高临床接诊医师的诊断和主动报告意识,及时预警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扩散[11]。
发生场所分布上,2013年,江苏省接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单位食堂、宾馆饭店和家庭,发生在此三类场所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占比91.0%,发病人数占全部94.1%,与本省各地既往相关文献[12-14]等报告一致。但我省发生在单位食堂和宾馆饭店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比例要明显高于全国[2]。出现此特征的原因一方面可能在于江苏省总体经济发展较好,居民在外就餐比例较高,容易出现集体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另一方面说明对企业食堂和宾馆饭店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加强[1]。
2013年全年接报的致病因素明确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生物性致病因素占事件报告总数的55.8%,发病人数占总数的66.1%,其次是化学性因素和有毒动植物,原因不明占比最少;生物性因素中又以细菌性因素占绝大多数(占全部生物性因素事件报告总数的97.7%,发病人数占总数的98.5%),细菌性因素中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和沙门氏菌分列事件报告数的前3位。致病因素特征与江苏省既往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致病因素构成特点相仿[8],但与全国的整体情况有所不同[2]。江苏作为拥有较长海岸线的东部沿海省份,副溶血性弧菌历年来一直是我省食源性疾病最主要致病因素[15-17],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生食海水产品的机会增加,各类食堂、餐饮加工从业人员卫生习惯不良,可能是造成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副溶血性弧菌占比突出的重要原因。
2013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事件中查明原因的共有70起,其中动物类食品引起的最多(占事件报告总数的48.0%,发病占总人数的58.8%),主要是水产品和肉与肉制品;其次则是各类植物类食品(占事件报告总数的24.7%,发病占总人数的13.5%)。因此在我省狠抓水产品和肉与肉制品的卫生监督管理,是有效防控相关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重点措施。
作为被动监测的主要形式,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报告数据虽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仅是食源性疾病暴露人数的金字塔尖[18-20]。但通过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数据的分析,能够初步了解、发现本地区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流行特点和重点高危食品,从而为制订深入全面防控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有力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Scallan E, Hoekstra R M, Anqulo F J, et al.Foodborne illness acquired in the United States-major pathogens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J]. Emerg Infect Dis, 2011,17(1): 7-15. DOI: 10.3201/eid1701.P11101.
[2]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2013年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情况的通报〔2014〕15号[S]. 国卫办应急发, 北京: 2014.
[3]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S]. 北京: 2015-10-01.
[4]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S]. 北京: 2010-01-25.
[5]陈君石. 食品安全——中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8): 649-650. DOI:10.3760/j.issn:0254-6450.2003.08.001.
[6]景钦降, 毛新武, 何消仪, 等. 2006-2008 年广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分析[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0,22(2): 160-164.
[7]戴 月. 江苏省1992-2001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分析[J]. 江苏预防医学, 2002, 13(4): 39-41. DOI: 10.3969/j.issn.1006-9070.2002.04.025.
[8]吴光健, 褚遵华, 王连森, 等. 2013年山东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4, 5(9): 2921-2926.
[9]庞 路, 张 哲, 徐 进. 2006-2010 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简介[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1, 23(6): 560-563.
[10]陈 艳, 郭云昌, 王竹天,等. 2006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监测资料分析[J]. 卫生研究, 2010, v.39(3):72-75.
[11]王立贵, 张 霞, 诸辰一, 等. 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现状与展望[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2, 26(1): 89-90.DOI: 10.3969/j.issn.1009-2595.2012.01.031.
[12]刘 萍, 高敏国, 周伟杰, 等. 无锡市2011-2014年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J]. 江苏预防医学, 2015, 26(6):101-102. DOI: 10.13668/j.issn.1006-9070.2015.06.045.
[13]张乾宇, 金建华, 周伟华, 等. 2012-2013年苏州市某区食源性急性胃肠炎监测分析[J]. 江苏预防医学,2015, 26(3): 83-84. DOI: 10.13668/j.issn.1006-9070.2015.03.033.
[14]张乾宇, 金建华, 佟伟军. 2012年苏州市姑苏区社区人群食源性急性胃肠炎监测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 28(3): 55-56. DOI: 10.3969/j.issn.1001-568X.2013.03.0023.
[15]陈坤才, 余 超, 李迎月, 等. 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监测结果比较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3, 4(2): 509-514.
[16]吴 青, 韩海红, 余东敏,等. 北京市水产品污染与感染病例中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和毒力基因型的比较研究[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5, 27(4): 363-367. DOI:10.13590/j.cjfh.2015.04.004.
[17]Jones T F, Scallan E, Angulo F J, et al. FoodNet: overview of a decade of achievement [J]. Foodborne Pathog Dis,2007, 4(1): 60-66.
[18]冉 陆, 余华丽, 王子军,等.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沙门菌监测网2006—2010年规划简介[J]. 疾病监测, 2007, 22(2):143-144.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07.02.028.
[19]Bahk G J, Kim Y S, Park M S. Use of internet search queries to enhance surveillance of foodborne illness [J].Emerg Infect Dis, 2015, 21(11): 1906-1912. DOI:10.3201/eid2111.141834.
[20]Gautier A, Grieco A J. Food and drink in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europe: an overview of the past decade(2001-2012) [J]. Food & History, 2012, 10(2):73-88.
(2017-07-27收稿 2017-08-23修回)
(本文编辑 宋宫儒)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in Jiangsu province in 2013
WU Gaolin, ZONG Wenqi, ZHEN Shiqi, and DAI Yue.
Institute of Food Safety and Assessment,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9, China
ObjectiveThis study objective was to analys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in Jiangsu province in 2013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deployment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ques.MethodsThe data of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in Jiangsu province in 2013 were collected retrospectively via the monitoring system of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and occurrence time, occurrence region, occurrence place, pathogenic factor, and type of food that caused the disease were analyzed.ResultsA total of 77 cases of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occurred in Jiangsu province in 2013, affecting 940 patients and resulting 1 fatality.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occurred in every month throughout the year, with 29 (37.7%) occurring in the third quarter(July to September); Suzhou, Wuxi and Nantong were the top three cities that reported outbreaks and respectively accounted for 39.0%,18.2% and 15.6% of incidences; the most common site of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was canteens (39.0%); the main pathogenic factor was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28.6%); the primary source of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was animal-based food (48.0%).ConclusionsCarrying out education on seasonal occurrence of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personal hygiene and monitoring and contributing factors,such as canteens and animal products ar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food safety
R155
Corresponding author: ZHEN Shiqi, E-mail: cdczsq@163.com
10.13919/j.issn.2095-6274.2017.09.002
210009 南京,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与评价所
甄世祺,E-mail: cdczsq@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