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道金
摘 要:现行的新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纲要,关注和重视个体之间的发展、自主学习风采的展示,强化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数学教师要正确认知高中生个体之间的学习差异,并将消除差异作为有效课堂教学教研的重要课题之一,在教学实践中予以深入研究和探索。要注重设置层级清晰的目标要求、推动整体进步,营造适宜生动的场景氛围、推动整体进步,开展互助协作的案例探析、推动整体进步。
关键词:差异教学;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6-0077-02
社会学认为,个体之间由于在生活环境、思维方式、智力发展和情感发展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人的个体之间能力水平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同时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只能有效地缩减差距,不能完全地消除差距。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其作为自然社会存在的客观个体,自然遵循和体现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属性。加之现行的新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纲要,更加关注和重视个体之间的发展、自主学习风采的展示,强化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这就决定了数学教师必须正确认知高中生个体之间的学习差异,并将消除差异作为有效课堂教学教研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予以深入研究和探索。常言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本文通过对课堂教学体系的研究和学生主体对象的研析,发现高中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是由多方面因素制约和造成的。本文围绕制约学生主体学习差异因素,就如何实施好差异教学,开展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活动进行论述。
一、设置层级清晰的目标要求,推动整体进步
人们在实践探究过程中,经常倡导“尽力而为”的行事要求。在学校学科教育教学中,教师同样也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开展“量力而行”的“学”与“教”的实践活动。教育学认为,只有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才能最大程度调动学习对象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所设置的学习目标与教学要求必须与学生学情充分“匹配”,才能实现目标要求设置的最大化、最优化。教师施行课堂差异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习目标的设定。很多高中生经常由于教师教学目标设定与主体脱节,要求或高或低,导致学习能动性受挫。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目标设置作为差异教学的第一项工程,针对现有高中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以往教学经验“量体裁衣”,设置与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相衔接、相对应的层级教学目标,让每一类学生群体都能找到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前进的方向、学习的重点,从而在层级清晰的目标设置中,稳步前行,同时“跳起来摘桃子”,激发“争先进位”的学习情感。例如,在“圆的方程”第一课时差异教学中,教师在预设准备环节,就融入差异教学理念,结合所教学的教材内容知识点以及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融合教学难点和学习要求等多方面因素,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由能力到情操的發展要求,设置了“能将圆的一般方程转化为圆的标准方程,从而求出圆心和半径”“能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条件求出圆的一般方程”“通过本节课学习,进一步掌握配方法和待定系数法”等具有针对性、全面性的“学”与“教”的要求,从而让各个群体都能找准“方向”,正确“前行”,为推进高中生整体进步发展打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面向不同类型高中生设置要求时,不能将层级目标之间的差距拉大,而应该做到自然顺畅,利于不同群体的“摘桃子”和“上台阶”。
二、营造适宜生动的场景氛围,推动整体进步
学生对外部环境和外在氛围具有强烈的反应和显著的表现,但有不少高中数学教师为了用足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经常省略教学氛围的营造,以教师讲解予以取代,致使高中生难以形成持续的学习动能,影响和阻碍了不同类型学生的进步。教育心理学指出,良好的课堂教学场景氛围,是吸引学生主体注意力、凝聚学生主体向心力、提振学生主体探究力的最有效手段和途径。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开展差异教学,应抓住所有学生的共同“兴奋点”和“关注点”,利用所有学生都能感同身受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根据教材的相关内容,借助于现代化的“音像形”教学器材,将高中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事件或社会现象,进行全面、具体、生动的表达和呈现,以此让所有的高中生都能在心理上受到冲击、情感上受到冲撞,主动学习的内生情感和能动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不同类型的高中生都能参与学习、配合教学、共同进步。例如,教学“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内容时,教师没有采用以往直接导入的“到嘴到肚”的引入方式,而是抓住该节课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并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器具,将“学校购买教学桌椅”的现实案例通过动画或直观画面的形式予以呈现和展示,让高中生视觉上、听觉上受到“刺激”,并结合自己的现实感受,身临其境地感悟和领会教学意图,使得不同类型的高中生群体都能心理上触动、情感上激动、表现上能动,为共同深入学习探讨打下深厚的思想基础。
三、开展互助协作的案例探析,推动整体进步
问题:已知不等式|x+3|-2x-1<0的解集为(x0,+∞)(Ⅰ)求x0的值;(Ⅱ)若函数f(x)=|x-m|+|x+1/m|-x0(m>0)有零点,求实数m的值。学生个体之间开展问题条件的共同感知活动,指出:通过对该数学题意的研析,可以看出这一问题的设计意图主要是考查函数零点的判定定理、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等的运用。教师深入学生之中,在听、看高中生合作讨论题意的基础上,予以及时点拨:在具体解答进程中,根据题意,可以采用转化思想、演绎法等内容,借助于不等式等知识点。学生结合探知所得以及教师点拨,结合该问题的解答要求,进行该案例解析路径的推导和探寻活动,在个体深入思考和相互探讨交流中得出,(Ⅰ)不等式转化为x≤-3和-(x+3)-2x-1<0不等式组或者x>-3和x+3-2x-1<0的不等式组,解得x>2,即可求x0的值;(Ⅱ)由题意,等价于|x-m|+|x+1/m|=2(m>0)有解,结合基本不等式,即可求实数m的值。学生各自开展该问题的解答分析活动(其解题过程略)。教师引导和组织高中生根据解题思路以及解答过程,集中讨论,归纳解题的基本方法:考查不等式的解法,考查绝对值不等式,考查基本不等式的运用。
从以上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可见,高中数学教师充分关注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差距,并将各类型学生群体的学习能力训练融入解析问题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师生协作等方式,有效融合了差异教学和整体教学的理念目标,使得高中生主体都能在深度协作互动中,获得最有效的数学思考分析和探究解答的方法与技巧,实现不同基础上的学生主体得到不同程度进步发展的目标。高中数学教师施行差异教学活动,不能只看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距,而应该看到高中生主体之间的各自闪光点,通过合作、交流等集体性、双边性的实践活动,催生高中生深度学习的最大潜能,并且集思广益,深入借鉴,实现共同进步的预期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差异教学,进行合作协作学习时,要防止部分学生走形式、走过程、做样子的情况发生。
四、结束语
在以上所述内容的基础上,高中数学教师还应该抓住总结评讲这一环节,将差异教学活动渗透融入其中,对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评判,将评讲的重点放置到中下等学生身上,并且多给予指导性意见,少批评性说教,最大程度发挥评讲对于推动全体学生发展进步的功效。同时,高中数学教师要实施好差异教学,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青山.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差异的探讨[J].教育科学,2016(12).
[2]牟红杰.对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几点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02).
[3]王忠义.重点高中数学差异教学理论与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08).
[4]王介花,闫宝强.高中数学差异教学下同题异构课教学设计调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5(04).
[5]黄兵.基于分层教学理论的高中数学教学[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3).
[6]袁红春.分层教学让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