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理性看待“慢就业”现象

2017-10-11 07:14王文浩
求知导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慢就业就业指导高校

王文浩

摘 要:在社会结构转变、教育机构数量增加、毕业生数量增长等因素的多方面作用下,就业难局面得以形成,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社会性问题。但是,在就业难背景下还存在着另一个现象,那就是“慢就业”,即学生在毕业后推迟就业时间,或选择继续游学,或选择创业等方式。这种“慢就业”现象的出现是否与社会发展存在着利弊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去探究,但更为重要的是理性地去分析,观察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明确一个有效的应对路径。文章对当前所存在的“慢就业”现象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观察其形成原因,并提出应该如何理性地对待“慢就业”。

关键词:“慢就业”;高校;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一、“慢就业”现象形成原因分析

1.传统就业观与信息时代之间的矛盾

在高考恢复初期甚至是很长一个时间阶段中,我国推行的是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毕业生会根据所学专业分配到不同的企业中。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这种大学生分配制度已经逐渐被取消,转变为大学生自主就业的模式。在自主就业模式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的困难,加之自我定位还不成熟,逐渐形成了“慢就业”人群。在信息化时代中,各种网络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可能,各种低成本或零成本投入的创业模式出现,吸引了部分大学生的眼球,进而在毕业后选择以这种网络平台的模式进行创业,而这部分低成本创业人群是“慢就业”群体中的主要构成部分。

2.就业指导不充分

“慢就业”现象的出现与缺乏就业指导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就业难局面形成已久,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往往会存在茫然、消极甚至是恐慌等心理,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校在学生毕业之前,需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就业指导,而据大量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普遍存在着就业指导缺失问题,不能够对毕业生给予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另外,高校在就业指导中普遍缺乏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没有设置专门的就业心理指导课程,不能够对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给予疏导,导致多数学生都存在着严重的就业心理问题,包括懈怠、消極、恐慌等。

二、如何理性对待“慢就业”现象

1.营造一个健康的就业环境

“慢就业”的形成因素较为复杂,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就业问题,这种作用力包括国内就业难背景、“互联网+”的兴起、传统就业观转变等。合理地解决“慢就业”问题,需要站在社会视角上去分析,需要集中多方面的力量,而其中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优化当前就业保障机制,扩大内需,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尽快解决就业难问题,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另外,政府有关部门在鼓励“互联网+”发展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毕业生正确就业观的引导。面对国外思潮涌入现象,需要客观地对国外思想进行筛选,吸收优良的思想来转变我国传统就业观念,在社会中营造一个健康的就业环境。

2.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方面必须加强对就业指导的关注,正确地认识到就业指导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指导学生应该如何进行职业规划,还应该引入就业心理学,从心理、思想上调整大学生的就业观。高校必须结合高校各专业情况设计就业指导课程;另外,经由调查明确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结合实际问题制订解决方案,经由心理指导、模拟演练等形式调整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除此之外,高校辅导员也应该发挥作用,成立一个就业心理帮扶小组,针对遇到就业问题的学生给予帮助或指导。结合以上几项措施,从多个方面来对学生给予指导,不断提升学生的承受能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促使其能够拥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业问题。

三、结语

本文对“慢就业”现象进行了综合分析,经由分析可知,“慢就业”是在就业难背景下衍生出的就业现象,是对当前毕业生就业观所给出的一个全新定义。这种“慢就业”现象的形成与高校就业指导、学生自我认知、社会就业环境等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为此,可经由政府相关部门、高校、学生自身几个方面共同努力,合理地解决这种“慢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树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探析与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4(1):91-93.

[2]龚 克,张昌健,谢长勇,等.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对策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4):95-97.endprint

猜你喜欢
慢就业就业指导高校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