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杨
摘 要:文章就实践育人理论与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结合进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基于实践育人理论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然而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坚持奉行实践育人理论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使大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关键词:实践育人;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一 、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不足
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了社会媒体关注的焦点,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基于此,中国各个高校建设了各自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并不断进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大体包括三点:信息的传递、思想的指导、实际的训练。信息的传递是指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各种必要的信息,如当今社会需求的人才、大学生自身需要掌握的技能、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等;思想的指导是指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社会价值观[1],使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在精神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际的训练是指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以便为日后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每年都很严峻,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原因有很多,其中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许多高校完全将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课堂讲座的方式来执行,变成了单纯的理论课,仅仅对大学生进行头脑的武装,缺乏实际的训练。如果大学生只是在思想上做好了准备,而缺乏相应的能力,则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成为“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因此,加大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中实践环节的比例,建设基于实践育人理论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实践育人理论基础
实践育人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其中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认识产生于实践,实践活动的发展又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动力[2]。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可以得出结论:我们在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必须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要将书本知识充分运用到社会实践上来,利用书本知识为社会服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在校期间所学的东西是否能活学活用,才能检验自己的认识和判断是否准确,才能锤炼自身的人格与品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塑造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能力与生活技能。
因此,对中国各个高校来说,建设基于实践育人理论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尤为重要,可引导大学生在毕业前提前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因此,中国各个高校必须深刻体会并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意义,注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培养,把实践育人理论作为指导大学生顺利进入社会的基本思想理论,在实践中让大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现今我国高校实践育人的形势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通过组建各种社团、学生会,并且与各种企业合作,为在校大学生创造实习机会,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的热情,发挥了高校实践育人特有的价值与作用,主要包括人文教育型实践、专业知识型实践、志愿服务型实践与职业生涯型实践。
(1)人文教育型实践指的是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即思想的指导,具体表现形式为参加国家重大会议的校内研讨会、“英雄模范人物”报告会、各种主题讲座,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等。大学生可通过人文教育型实践全面提升人文素养,深刻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加强对党情、国情的了解与认识,同时可使大学生自身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2)专业知识型实践是指大学生针对自身相关专业而进行的专业知识的具体应用训练,具体表现形式为参与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各种科技创新大赛,提高自己科研水平;工科类学生假期进入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公司实习;师范类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到附近各种小学、初中学习做老师的专业技能。身为大学生要时刻牢记以学习为本,只在教室中学习理论知识远远不够,需要将书本中的知识转变成自身的能力,这才是专业知识型实践的目的。
(3)志愿服务型实践是指大学生主动参与服务社会的活动,具体表现形式为主动申请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自愿成为杭州G20峰会的中文翻译员;经常进行社会调查活动,了解民情,关注社会现状;关注当地养老院的老人,为养老院的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通过这些社会实践与义务劳动,大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奉献精神与团队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使自身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使社会氛围欣欣向荣,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4)职业生涯型实践是指大学生为了提早适应社会职场而提前进行非专业知识性的系统训练,具体表现形式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可参与学校的勤工助学计划,报名参加校内助管等岗位,并需要经常进行一些妆容礼仪、演讲技巧、PPT制作、面试模拟等训练,这些都是各行各业必需的基本技能。在校期间大学生如果进行过这些职业生涯型实践,则在进入社会的初期会比其他人更快地适应社会节奏,自身也会变得更加自信。
四、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议
随着我国高校实践育人理论与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基于实践育人理论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已具有初步规模,不过目前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还不完善,实践育人所展现的效果不佳。为了使实践育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下几点建议可作为参考:
(1)督促高校党委、团委、各级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工作进行考察,并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与实践活动机会。学校领导要做好带头工作,保持优良的生活作风,作为大学生的学习榜样。
(2)减少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中的理论抽象概括所占用的时间比例,将大部分时间运用在实践中,并增加高校实践的种类,增加高校实践的丰富度,提高大学生对高校实践的参与度与兴趣。
(3)高校要大力发展社团,加强社团建设,良好的社团文化可以增强大学生之间的凝聚力,提高大学生的团结意识,并可通过社团这个平台传输必要的知识与文化,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基于实践育人理论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涉及许多方面,上到国家政府,下到学生自己,都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为这种体系的发展努力,为高校实践育人活动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每个高校都承担着培养优良大学生的重大任务,基于实践育人理论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在高校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虽然实践育人理论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还是有许多不足需要改进。社会在不断进步,根据社会的发展实践育人理论也要不断进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也在做着相应的补充。因此,基于实践育人理论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是不断进行改进与变化的,但其教育宗旨始终不变,那就是使大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焱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6(33):186.
[2]文 霞.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实践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