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刘冰校长

2017-10-11 18:15张克非
百年潮 2017年9期
关键词:兰大兰州大学同学

张克非

刘冰是1938年入党的老干部。“文革”前后,他在清华大学、兰州大学从事领导工作近30年。无论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气氛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他都能始终坚持党性原则,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以“仁爱”之心关怀、善待青年学生,为党和人民精心育才,体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也为学校发展和人民教育事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崇敬与怀念。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刘冰在清华大学担任党委第一副书记时,就高度认同、认真实践蒋南翔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在“文革”前的清华学生中,流传着“刘冰报告、南翔精神”的说法,充分表明他与蒋南翔在教育思想上的密切联系、高度统一。

无论是在清华,还是在兰大,刘冰都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探索和尊重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吸收、借鉴国内外好的办学经验和传统;强调正确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自觉抵制“宁左勿右”的错误做法,坚定不移地尊重、信任、团结和依靠广大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学生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

刘冰还将依靠教师、关爱学生视为蒋南翔教育思想的精髓和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基础保证。1978年12月他自清华调任兰大,离京之前还专门去看望蒋南翔。临别时,他问去兰大要注意些什么,蒋南翔强调:“老问题,要注意知识分子政策,这个搞好了,办好学校就有了依靠。”而这恰恰也成为刘冰日后能够办好兰州大学的“定海神针”。

从1978年12月到1984年3月,在兰州大学工作的短短五年多时间里,他真诚地为广大师生服务,与大家交朋友,留下了许多关心、爱护、尊重、帮助师生的感人故事。

1978年12月9日上午,刘冰刚走下北京—兰州的列车还不到两小时,便不顾劳顿,在教育部苏兴、甘肃省教育厅厅长刘海声陪同下,来到兰大校园,出席兰州大学党委常委扩大会议,开始主持学校党政领导工作。

随后的日子里,为尽快了解学校现状,掌握第一手资料,他走遍了兰大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查看了每一座建筑。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兰州大学虽为一所重点大学,但在遭受了十年“文革”的破坏后百废待兴。校内房屋多为50年代中期所建,年久失修,灰暗破旧;四周的围墙大部分还是用黄土夯筑而成,时间冲刷下已满是豁口;实验室内大都是五六十年代的陈旧设备;教师办公、住宿条件很差,不少教师都挤在一个小房间里备课,许多三四十岁的中年教师全家六七口人只能挤住在简易楼十多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一些年轻教师领取结婚证几年却无处安家;图书馆的藏书有许多是“文革”中的出版物。

走访校园的同时,他逐一登门拜访朱子清、郑国锠、徐躬藕等知名教授和老教师,走访辛安亭、林迪生、聂大江等学校领导干部,征求他们对学校现状、问题及发展的看法、意见和建议。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刘冰以他丰富的高校领导经验,很快了解并掌握了兰州大学存在的问题和症结,也理清了在新形势下办好兰州大学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突破口。

他到学校仅两周即明确提出:“首先应当建立健全兰大各级领导班子,选配好新长征的带头人;并着手解决学校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扩大队伍,二是提高质量。”他特别强调说:“现在学校教职工中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既是教学第一线的骨干力量,又是科研第一线的中坚力量,还是家庭生活第一线的主要力量。这三个重担同时压在他们肩上,就吃不消了。这些人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华。而他们大都工资低,上有老人下有儿女,吃饭、住房等生活问题缠住了他们的手脚。在这种情况下,要让他们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前两个第一线,就必须想办法把他们从第三个第一线解脱出来。因此,党委必须下决心回过头来狠抓一下师生员工的吃饭、住房、托儿所等问题。这些后顾之忧解决好了,教职工就能把主要精力放到教学、科研第一线上了。”

有了这样的认识和判断,他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在1978年岁末仅半个月时间内,就主持召开了四次校领导班子工作会议,讨论研究解决方法。这种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让大家看到了希望,树立起了信心。

为了广泛地接触师生员工,刘冰让秘书分别买了校内各个食堂的饭票,轮流到不同食堂就餐,与教师、学生交谈。每天晚上,他都要到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学生宿舍、锅炉房等处,与师生、后勤职工交谈。

一天晚上,经济系126宿舍的同学们正準备就寝。忽然,门开了,刘校长轻轻走了进来,他伸手按住下铺一个正想起身的同学,亲切地说:“同学们不要起来,我和大家说几句话,就用几分钟。”他坐到床边,亲切地询问大家最近在生活、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对学校工作有什么意见?同学们看到校长夜晚来访,心里很感动,你一言我一语毫无拘束地说了起来。他让一位同学把这些意见都记在纸上,然后拿着那页纸告辞了。很快,同学们发现他们所反映的一件件小事都逐一得到了解决。

正是由于刘冰经常把自己置身于群众中间,他很快成了师生们的好朋友,他的家常有学生出入。刘冰常常对同学们说:“你们有什么意见,就直接来找我好了。” 他认为,关系学生们的事都是大事,一定要认真解决好。他还在学校党委常委会上说:“我们当领导的,要和学生交朋友,要与青年有共同语言,否则怎么去教育他们?和广大学生团结在一块,我们做工作才主动。”endprint

由于甘肃省地方党政工作的需要,刘冰到学校不到半年,即兼任副省长、省委副书记,也因此承担着更为繁重的工作。但他始终高度重视学校工作,常常在白天忙完省上的工作后,再接着到学校办公室继续工作到深夜。

当时,学校的办学经费、条件都非常困难,刘冰总是集中有限资源为教学、科研和师生们服务。而当学校要为他提供一套较大的单元房,他却坚持住在教工宿舍楼一套两居室的普通住宅。

为解决79级新生进校后所需的教室和宿舍,他力主校部机关腾出所占用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全部搬进校区东北角原校办工厂留下的简陋平房里办公。他带头将校长办公室先搬到平房里,消除了校部机关搬迁的意见和阻力。虽然在全国高校中这恐怕是条件最差的办公区,但这一举动却得到了师生们由衷的拥护,大家满怀敬意地将当时校部机关所在的平房大院称为学校的“中南海”。

1979年8月27日深夜,刘冰正在办公室和秘书修改一份文件。突然间,两块砖头砸到窗上,连同破碎的玻璃落到地上。惊愕中,秘书赶快起身要刘冰躲避,并大声喝问“谁”,冲出门外却未找到人。很快,党办主任、保卫部负责人等都赶了过来。此事还惊动了省警卫局、公安厅,决定专门配发一支手枪,以加强对刘冰的安全保卫工作。事后查明是几个教工子弟在白天因踢球与墙外生物系植物园民工发生冲突,他们误以为这是民工所住房间,在深夜扔砖头砸窗户以泄愤。有人主张要对他们严加惩处,刘冰却坚持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让肇事者接受教训,不必小题大做。

此事发生后,刘冰的爱人不放心,特意要从北京赶来探望。他却只让秘书骑着自行车替自己到火车站去接。

在刘冰主持下,学校进一步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为许多教师解除各种政治包袱,著名化学家黄文魁、力学家叶开沅等一批优秀的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刘冰尽可能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让他们和老教授们一起搬进学校新建的高知楼,并为他们出国访问及开展研究工作提供各种便利。历史学家赵俪生教授1957年被山东大学错划为右派,“文革”后山大落实政策,多次提出要将他调回山东,祖籍是山东的他也有意叶落归根。刘冰知道后,亲自登门执意挽留,诚恳地说“我在甘肃一天,你也得在甘肃一天”。刘校长的态度终于感动了赵教授,后来他一直留在兰大,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科研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1982年12月24日,黄文魁教授应邀赴广州出席学术会议时,因所乘飞机在降落时突然起火而不幸遇难。刘冰闻讯后在第一时间前往他家看望、慰问其家人,后又派人到广州善后、到福建莆田慰问黄教授父母。随后,他亲自主持黄的追悼会,党委在全校发起学习黄文魁教授的活动,并为黄文魁树立铜像以示纪念。

刘冰尊重、爱护知识分子,对团结、依靠全校教师,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克服各种困难,尽心尽力搞好教学、科研及各项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工作中,刘冰对青年学生倍加关心、爱护,尽可能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为他们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

清华大学水利系黄万里教授是留学归国的著名水利专家,因不赞同修建三门峡水库及苏联专家的设计方案,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他的孩子也因此受到牵连,所在单位不让其参加高考。黄教授找到刘冰反映情况。刘冰听后表示,党的政策是重在个人表现,不应该因为父母的问题,剥夺子女上大学的机会。经过刘冰和学校党委做工作,黄教授儿子所在单位改变了态度,黄教授的孩子最后以高分考入清华大学。

这种爱护青年、敢于担当的精神,是刘冰一贯坚持的。“文革”期间,许多老一辈革命家被打成“走资派”,受到各种冲击和迫害,其子女们上山下乡时虽然表现出色,但在地方推荐他们上大学时,也往往因父母的政审而受阻,很难被录取。凡是遇到这种情况,刘冰总是顶着各种压力,坚持党的有关政策,让清华尽可能地接受有类似情况的优秀青年到学校深造,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各方面的杰出人才。

刘冰之所以具有这样的胆识和魄力,在于他对党的忠诚、对党的政策和实事求是精神的深入理解、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热爱,以及恪守为党和国家选拔、培养优秀人才的历史责任。

兰大历史系78级有一位来自四川农村的同学,其当小学教师的父母因为历史问题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他和家人也因此受到牵连,在村里倍受歧视。恢复高考后,他想方设法偷偷报名参加考试,并以较高的分数被兰州大学录取。他按照录取通知书上的报到日期,提前在夜色中悄悄乘火车到了学校。但开学后,他所在的生产大队却给学校发来公函,强烈要求学校取消“反革命狗崽子”的学籍,将他遣返回农村继续劳动改造。无奈中,他找到刘冰,刘冰仔细听了他的倾诉,随即坚定地说,你能上学真是太不容易了,以后就安心学习,学校一定会保护你的。听到刘校长这朴实、诚恳但却决定其命运的回答,这位已过而立之年、经历坎坷的男同学,竟像饱受委屈后遇到亲人的孩子般嚎啕大哭。这位同学卸下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后,以感恩之心努力学习,取得了很好成绩。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回到家乡一所中学任教。多年以后,刘冰还一直与他保持着联系,凡自己出版新书,都会亲笔签名后让秘书寄给他。他也不辜负老校长的关心、期望和母校的培养,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刻苦钻研,很快成为颇有名气的特级教师,被調到省里一所重点中学担任教导主任。

1981年9月的一天,历史系79级一位学生找到学校副校长,请求批准他骑自行车考察丝绸之路。当时,全国还笼罩在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新疆罗布泊考察失踪的阴影中,副校长出于安全考虑否定了他的想法。这位同学在失望中找到了刘冰。刘冰耐心听完他的想法,了解到他在高考前已当过多年的地质队员,具有野外工作的经验后,最终批准了他的骑行考察计划。临行前,刘校长郑重地嘱咐道:“我想你是能胜利返校的,如果万一发生意外,你一定要尽可能把所发生的一切都记下来并留下标记,以便为以后来这里继续探险的人提供经验,也为寻找你而提供一些线索。” 考察途中,刘冰校长时刻牵挂着他,并向他途经之处先期汇去资费予以资助。四个月后,当这位同学结束考察平安回到学校后,刘冰一见面就紧握着他的手,关切地询问他一路的经历,欣慰之情溢于言表。endprint

刘冰对青年学生的深厚感情,反映出这位人民教育家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作为教育家,刘冰对青年学生的关爱,更集中体现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根本任务上。他到兰大后,经过调研,很快就高度认同、充分肯定学校长期重视教学的基础和传统,并且继续花大力气,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

1979年4月9日,刘冰召开各系基础课教师座谈会,在讲话中谈到,要加强基础课、实验课教学,因材施教,培养“尖子”学生;同时要加强师资培训,并使教学手段进一步现代化。随后,学校又相继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开展全面教学检查,制定了《兰州大学关于加强基础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措施》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全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20世纪80年代初,刘冰还从提前组织、培训优秀学生参加全国选拔考试入手,促进兰大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当时,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回国时向鄧小平建议,在国内选拔100名左右的大学生,到美国各大学攻读理论物理专业的研究生,得到邓小平的赞同。该选拔考试称“CUSPEA”,即“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从而重新开启了中国学生成批到美国留学的大门。

刘冰获悉该消息后,立刻敏锐地想到这是一次难得机遇,不光是物理,还有化学、数学等基础学科,也会有类似选拔考试和留学机会;兰大理科各系向以基础和理论学科见长,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把自己优秀的本科生送出去深造。他为此专门召开有理科各系负责人及教师代表参加的动员会,以提前应对CUSPEA及今后在化学、数学等基础专业的类似选拔考试。刘冰在会上说,CUSPEA考试就要进行了,我们应提前做好必要准备,争取拿个好成绩。这时会场上一片沉寂,有人悄声说,这种考试清华可以去拿好成绩,兰大怎么可能呢?这代表了多数人的想法。但刘冰却坚定地说:“我们不要妄自菲薄,清华、北大、复旦花一分力气,我们花三分力气行不行?我们的学生一般来讲入学成绩虽然不如这些学校高,但是进校以后在培养上我们多下功夫,出门的时候,是完全可以和它们的学生比高低的。”

刘校长的这番话坚定了大家的信心,得到一些与会教师的赞同。物理系钱伯初老师说,我觉得准备一下,学生考试取得好成绩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数学系郭聿琦老师也认为只要我们下功夫,完全可以让兰大学生在出国门的时候和清华、北大的学生一比高低。

会后,各系都积极行动起来,分别从77、78级挑选基础好的学生组成加强班,在近一年间接受强化培训,使用美国名校相关专业原版教材和考题,安排一些优秀教师分别讲授、辅导其中的不同部分。

1980年10月,在首届CUSPEA考试中,全国共有103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548名考生参加。兰大参加考试的12人中,物理系77级胡青同学取得总分第一的好成绩,还有五人也胜出。在最后考试成绩合格并被美国各大学录取的132名考生中,兰大就占了六名。1981年,兰大物理系又有七位同学通过该考试,到美国的一些著名大学攻读研究生。

在1981年10月底于上海、北京两地举行的首届中美合作化学研究生项目(CGP)中,兰大化学系77级学生倪锋同学获得第一名;同时还有其他三位同学考试成绩符合标准,一并被录取作为赴美化学专业研究生。1985年举行的CGP考试中,有北大、复旦、中国科技大等12所全国重点高校的100名考生参加,最后录取52人。其中,兰州大学推荐的六人全部考取,田宗强同学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在前五名中,兰大学生就有三名,考取率和考试名次居12所全国重点高校首位。这再次引起各界及媒体的广泛关注。1986年《瞭望》杂志第八期上刊登专题文章《兰大为何“状元”多》,探讨兰大学生为何能够在选拔赴美研究生的全国考试中屡拔头筹。直到1995年7月21日《科技日报》头版刊登的《“兰大现象”初探》专访中,仍在回顾兰大“状元”多的成功经验。

在本科教学中选拔、培养优秀学生的做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刻苦钻研、成长成才的积极性,确保了兰大学生在物理、化学等专业选拔赴美研究生的全国考试中脱颖而出,而且成为改进全校本科教学的有效途径,大大开阔了师生的视野,有助于师生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更加重视提高本科教学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兰州大学“自强不息、独树一帜”优良传统和“勤奋、求实、进取”学风的形成与发展。

刘冰凭着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广大师生的信任、爱护、关心加上他的人格魅力,团结、凝聚全校师生,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主要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成就了兰州大学的迅速崛起。这些已经成为定格在兰大百年校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全校师生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再创新的百年辉煌而团结奋斗。(编辑 杨琳)

作者: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兰大兰州大学同学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简介
兰州大学法学院简介
兰州大学药学院简介
兰大为美,有幸遇见你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简介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