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妈妈的问题,其实本质不是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出国,而是自己不想送了,孩子不答应怎么办?所以,我想跳过妈妈具体的问题,从决策的角度来谈谈妈妈的焦虑。妈妈选择困难,社会因素只是表面問题,实质是因为自己既是决策者,同时又把自己想象成了执行者。但决策和执行是两个概念,是不同的过程。当一人身兼两种身份时,自然就会纠结。
父母作为决策者,需要做好3件事情:首先,从宏观上分析,“送出国”这件事的成本与将来可以获得的“收益”;
其次,要审核和考虑战略优先级别。什么时候送出去最合适?是初中、高中,还是大学毕业后?在每个时间段送出去的可能性之间做出比较;
最后,尽可能掌握相关信息。一是留学的信息,比如女儿去的是英国哪个城市?这个城市的治安状况是怎样的?她打算上的学校情况如何?如果去寄宿家庭,那么寄宿家庭的情况怎样?找到相关的平台,去向有经验的人请教;二是女儿各方面能力的信息,性格、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和表达能力、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甚至于是否善于求助都很关键。考察过后,孩子到底哪方面弱,就需要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与培养。对女儿所有情况的了解与培养,才是这个问题最关键的部分。
总之,在是否送孩子留学这件事上,父母是决策者,女儿是执行者。决策者尽其所能做好自己该做的部分,再和孩子去谈,看看女儿作为执行者有什么样的态度,她对这件事的看法和准备。各自做好分内的事,才是解决一个问题的正常模式。endprint
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