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怀宁
| 策划人小语 |现在很多女性常会抱怨,身边的某些男性要么对母亲过度依赖,要么自私不负责任,要么对金钱过于执着,要么大男子主义爆棚,缺乏对伴侣的尊重……而这些在成年男人身上出现的问题,其实在他们孩童时就已经有了,是父母各种有问题的教育方式导致的。其实,养育男孩和养育女孩,父母的功课是不一样的。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在养育男孩的过程中,做父母的有很多误解和误区。有教育专家称,要“拯救男孩”,如今男孩、男人身上的一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个人甚至婚姻和家庭。那么,到底该如何正确地养育男孩?本期策划,我们总结了5个在养育男孩过程中常见的误区,和父母们一起思考如何养出一个健康、优秀的男孩。
误区1重男轻女,过度宠溺男孩
重男轻女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遗留的糟粕,直到如今,虽然男女平等的思想已经普遍被接受,但仍有不少家庭把男孩看得格外重要,使得家中的男孩成了可以给家族“传宗接代”的独苗苗,全家人恨不得把他宠上天。
小的时候,完全把男孩当成家里的小皇帝,说一不二。比如晚饭炒了一盘萝卜,儿子不愿意吃,哭着闹着要吃炸鸡,家人立刻冒着风雨去外面买。或者,儿子在外面闯了祸,父母不仅不出面道歉、教育儿子,反而包庇、助长他的错误。
长大之后,依旧是每天“宝宝长”“宝宝短”地叫着。儿子上大学了,七大姑八大姨全都跟过去帮忙;儿子住校了,不乐意洗衣服,父母干脆直接让儿子把脏衣服寄回家,父母洗干净了再寄过去……
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小皇帝”到了社会上,可没人认他这个“皇帝”。
朋友小珊的单位前不久进了一个男孩,是海归大学生。看上去一表人才,结果却眼高手低。让他复印文件,他不太情愿;让他整理材料,他心不在焉。做了没两天,他去找主管反映:“我是留学回来的,学的专业又跟公司对口,为什么不让我直接参与海外项目的运作呢?”
小珊作为人事主管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像同時进来的女孩那样脚踏实地,不要轻视那些基础工作,结果男孩来了一句:“那又怎么样,她以后还不是要嫁人生子,肯定没我爬得高。”接下来的几个月,男孩依旧消极怠工,公司只得辞退了他,隔天却接到男孩父母的电话:“我儿子可是××大学毕业的!现在用人单位不都喜欢男性吗?你们损失可大了!”
分析:
溺爱儿子的家庭到底会养出什么样的男孩呢?
首先,父母的过分满足会使男孩自视甚高、以自我为中心,情绪起伏大、没有同情心,交际时会冒犯别人,所以交际能力很差;还有可能让男孩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的不良品格。其次,父母过度的保护会让男孩无法直面挫折,甚至在外胆小如鼠,在家横行霸道,给父母和自己都造成困扰。
同时,包办代替会使男孩缺乏对日常事务的基本概念,也不具备处理它们的基本技能。在婚姻生活中,有很多男人连洗衣扫地这些基本的家务也都不做。从小被溺爱惯了的他们不会认为这有什么不妥,他们认为:“这些小事是女人应该做的”。当男性以这种标准来衡量日常生活时,自然会觉得妻子的付出无足轻重、理所当然,而这种态度势必会激起对方的愤怒和反抗,危及到婚姻的稳定性。
从事业角度看,盲目自大、眼高手低的男孩会不屑去做一些琐碎、重复的日常性工作,对一些小问题也是马虎应对。但如果没有在这些小事中慢慢练就处理事务、应对问题的能力,他们不可能在大事上举重若轻、冷静应对。对于从小就心想事成的男孩来说,失败是非常痛苦的体验,他们往往会在饱受来自父母望子成龙压力的折磨时,发展出一系列的防御方式,比如游戏成瘾、拖延症等,影响其事业的发展。
☆解决办法:
溺爱实际上是一种失去理智的软暴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里的这句话,到现在依旧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父母的爱不能过于泛滥,很多父母非常享受满足孩子时自己的那种快乐感,那其实是借成就他人以满足自己。但他们往往忘了,可以宠儿一时,却不可能承担一世,当儿子长大了在生活中处处都需要他们来善后、收拾烂摊子时,就会深深地感到疲惫且悔不当初,咨询室里有不少这类崩溃的父母。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建议那些溺爱孩子的父母,尝试想象一下,如果眼前七八岁的孩子到了二三十岁依旧如此行事,他们会有什么想法和感受。爱孩子不是满足他眼前的快乐,而是教会他获得长远快乐的能力。父母要从眼前肤浅的满足中走出来,给男孩处理问题、独立试错的机会,让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掌握未来应对工作、生活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让他成长为一个不骄纵、肯为他人着想的好男人。
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发展,“男孩女孩都一样”的想法也得到了很多父母的认同,甚至有一种思想倾向于认为男孩和女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用“无性别差异方法”来抚养孩子。但男女平等指的是男女两性在政治、经济、生活中享有同等的权利、负担同等的义务,而非真的抹杀男女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差异。认为养育、教育男孩女孩没有差别,势必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总会听到有父母如此抱怨:“我家那小子,正好是七八岁讨人嫌的年纪,天天到处疯跑,脚底就跟装了俩风火轮似的。在学校也是一刻都不安静,浑身就像生了虫子,一上课就乱动乱晃,还搞小动作。我已经被老师叫去好几回啦!”
还有的父母无比羡慕别人家的女孩:“你看人家小姑娘怎么就能安安静静地听进去课呢?成绩优秀,主动好学。班长是女生,三好学生是女生,大队长也是女生,这小男孩怎么就不上进呢?天天只知道玩儿……”
“不乖”“不踏实”“不上进”,成了父母和老师经常用来评价男孩的3个词。
分析:
其实,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多数父母和老师都忽略了男孩女孩在生理、心理发育上的客观差异。根据神经学和心理学上的研究,男孩在青春期前,发育一般相对落后于同龄女孩,这就导致他们相对于女孩看起来更加“不乖”和“不上进”。父母和老师“一刀切”的评判标准,往往会打击男孩的自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长大,可能会使男孩在面对女孩时内心产生深深的自卑感,觉得自己什么都比不上女孩。如果带着这样的自卑感进入婚姻,可能会导致做丈夫的觉得自己凡事都不如妻子,也因此不敢表达自己的异议或不满,这必然导致夫妻关系的失衡。而且,长期自我压抑的丈夫很容易采用隐性攻击的方式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这也相当于给婚姻埋下了地雷。endprint
男孩比起女孩,天生需要更大的活动强度,也具备更强的攻击性,但我们现行的教育机制和评价标准几乎只看考试分数高低。更有很多学校过分重视主科学习,没有给孩子提供足够的课余活动时间。这就使得很多男孩的精力找不到合理的宣泄渠道,反而在上课时躁动不安,静不下心。
☆解决办法:
父母、学校和社会需要用不同的标准来评价男孩与女孩,不应再因男孩早期表现不如女孩而质疑、否定他们。大多数男孩天生活泼好动,家长要有所管束,但绝不要强行压制,那样只会让孩子的内心更加逆反。家长需要认真思量后,选择最重要的事项制定规则,让孩子遵守。其他不是那么重要的事项就没必要求全责备,多给孩子一些空间反而更好。
男孩的厌学往往与内心的逆反有关,要想让孩子爱上学习,家庭氛围的熏陶很重要。如果父母平时能够以身作则地多看书,或者周末带他去图书馆阅读,尽量营造学习的气氛,那么男孩就会渐渐地认同学习这件事。男孩一开始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应对能力可能会落后于女孩,父母需要注意针对孩子的薄弱之处具体地教他们思考、应对的方式,而不是单纯地责备他。父母们一定要牢记,不要将自己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甚至造成自信缺失。当我们给男孩营造出适宜其个性的环境和教育时,他的潜力就能被充分激发。
在误区二中,父母认为男孩和女孩没什么区别,应该用统一标准对待。但有些父母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男孩和女孩是完全不同的。男孩就应该是阳刚的,从小只能玩儿手枪,不能玩儿布娃娃;应该爬树、翻墙,不应该跳皮筋、踢毽子。即使跌倒也不能哭,必须忍着;即使受委屈也不能向人倾诉,必须憋着。
父母们希望通过这些办法培养出一个意志坚定、能扛得住压力的真正男子汉。所谓的“男子汉教育”大行其道,很多父母将孩子送去参加各种体育竞技训练,乐于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一旦展露出脆弱和退缩,男孩就会被取笑:“你怎么像个女孩一样!”
大唐就是一位奉行着上述教育原则的 “虎爸”,他的儿子小唐自幼体弱爱哭,上小学后成绩一般,爱好更是令大唐百思不得其解:他喜欢弹古筝!别人家的男孩都在泥巴地里你追我赶地玩儿得一身臭汗,自家的儿子却对纤纤玉指上下翻飞的弦乐痴迷不已……大唐很崩溃,打小他就被父辈教育“男孩该有个男孩样儿”,不能像女孩一样天天玩儿过家家。打滚上树掏鸟蛋、水枪大炮小坦克、足球篮球田径场才是男孩该感兴趣的东西。
最近,大唐把儿子送进区田径队的少年班集训去了,经常能看到这对父子一前一后地走着,大唐满脸阴沉,小唐眼圈通红,一副委屈又不敢哭的样子。
分析:
意志坚定的男子汉气质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出来的,它必然要有其内在人格的支撑。人格的养成受两方面影响:先天气质与后天成长经历。先天气质可按敏感/不敏感、内/外向的两两组合分成四种类型。
如果一个男孩天生就是敏感又内向的气质,那么他可能永远都无法像一个天生不敏感又外向的男孩那樣表现得豪放洒脱。如果家长对他表现出的性格加以非难、苛责,而不是正确地扶持与引导,就很有可能打击他的自尊自信,压抑他正常的情感表达,甚至影响到自我认同。
当一个人缺乏自我认同时,他面对外部世界时就会带着自卑与自我怀疑,不敢去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这种缺乏主心骨的生活毫无疑问是痛苦与焦虑的。同时,强调“男孩凡事要比女孩强”,也会在男孩的心底埋下男女不平等和轻视女性的价值观。亲密关系中的双方应该是平等且互相尊重的,但如果男孩认为自己该比女孩强,那么就可能让他在关系中过度承担责任,并且因自己的强大而轻视伴侣,甚至忽视伴侣的需求,这必定会给亲密关系带来麻烦。
解决办法:
男孩要有男孩样儿,那“男孩”到底该是什么样儿呢?古往今来,优秀的男子有温润如玉的文人、豪气干云的勇士、运筹帷幄的智者……男孩样儿并不只是阳刚或有力。其实,只要这种气质与你的儿子契合,那么它就是好的,不需以某种世俗化的标准刻意强求。作为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培养,便是顺应天性、因材施教、以身作则。
如果你的儿子不喜欢说话大声,不喜欢上蹿下跳,就喜欢安安静静地坐着,不要逼着他学其他男孩舞刀弄枪。如果你的儿子相对于体育运动,更热衷于优雅的音乐与美术,不要否定他的爱好,要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如果你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勇敢的人,让儿子懂得真正的勇敢是直面问题不逃避、努力克服痛苦和畏惧去解决问题的生活态度,就必须先从你自身做起,言传身教。
“穷养儿,富养女”也是一个在中国广为流传的教育理念。父母希望通过穷养让儿子体会到生活的艰辛,磨砺他的意志。想磨砺孩子的意志固然很好,但是穷养的方法真的合适吗?
朋友小李家的生活条件应属小康,他父亲以前是农民,后来下海经商,经历了很多困难才让家里富裕起来。他父亲认为,正是小时候的贫穷锻炼了自己的意志,使自己在奋斗的过程中格外能吃苦,而且拥有很强大的内驱力。他担心孩子从小生活在富裕的条件中,以后会长成个花钱大手大脚、不知道挣钱辛苦的“纨绔子弟”。所以,他一直对儿子严格奉行穷养的教育观念。小李小时候一直穿亲戚家哥哥的旧衣服,玩儿他们玩儿坏了的玩具,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支配的零花钱。他心底里十分羡慕那些能够拥有很多玩具和书籍的同龄人,深深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了一等。
长大之后,小李的确工作特别努力,可是他太知道金钱的宝贵了,既不舍得消费,也不敢投资,只是将自己努力赚来的钱存起来。银行卡上积累的数额越多,他就越满足。恋爱方面,前两任女友嫌他太过穷酸,他嫌人家太拜金,一来二去,他对婚恋也心灰意冷了。
小李总说:“有钱才有安全感,我才能觉得自己是和别人一样的。”穷养真的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意志,但使得他如同一个“守财奴”,不懂得金钱是为了美好的生活服务的。
“穷养”法则主要有二:一是不满足男孩的物质需要,在孩子提出物质要求时斩钉截铁地拒绝;二是不停地强调家里物质条件的不足与赚钱的艰辛,跟孩子“哭穷”,父母认为这样就能让孩子知道金钱来之不易。男孩的三观就在这一过程中被扭曲了。endprint
分析:
一个人想要获得内心的平和满足,就需要他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自己能被他人所爱、自己的意愿可以得到重视以及拥有自我满足的能力。在成长的过程中,与父母之间的互动会慢慢塑造他对这个世界的感觉。如果父母经常拒绝或剥夺儿子正常的物质需要,他就无法清晰地感觉到父母对他的爱,反而会实实在在地觉得自己的意愿是不重要的;如果父母经常强调物质的贫乏而对儿子哭穷,他就会认为自己无法拥有自我满足的能力,形成低自尊和对生活的无力感。
一个经常得不到照顾与满足的男孩,也很难懂得如何去善待他人,所以很多被穷养的男孩经常会遇到人际关系问题。而且,被穷养长大的男孩会非常在乎物质,不管以后表面上多么富足光鲜,他的潜意识中都会自卑地认为自己是“穷孩子”。穷酸会成为他一辈子的魔咒,他固然勤俭,但缺乏生活情趣。再者,被穷养的男孩,眼界和格局也遭到了严重限制,他们在物质上得到满足后,在精神上就容易追求安逸的舒適区,不敢挑战自我。
解决办法:
“穷养”一定要掌握合适的度,并且采用恰当的方式,绝不能影响男孩对父母的信任和对生活的掌控感。
首先,父母需要客观地评判男孩提出的物质要求是否合理,如果是合理的要求大可爽快满足;哪怕偶尔不那么合理,但如果是有特殊原因,也不必苛责,买不买东西都要表现出对孩子当下心情的理解。
其次,无论是过分夸大家庭的财富,还是拼命对男孩哭穷,其实都是在助长他内心对财富的关注和重视。实际上,对待金钱的最好态度莫过于让它回归其工具的本质。要让孩子明白:钱是重要的,但它的本质是为我们服务,我拥有赚钱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才是最可贵的。这样才能让孩子既有生活担当,又不至于成为金钱的奴隶。
在我国社会,很多男性认为抚育孩子是母亲的责任,父亲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外面为事业打拼,挣钱养家。这种思想导致在男孩的成长中,父亲是缺席的。男孩大部分时间都和母亲在一起,渐渐地形成了对母亲的严重依恋,长大后成了人们口中的“妈宝男”。他们被认为是懦弱的、没主见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是责任感。反正一切事情都有妈妈扛着,一切问题妈妈都可以解决。
“我可不想给自己找一个天生自带‘第三者的丈夫!”阿静是这么说的,她曾经交过一个男朋友,口头禅就是“我妈说”“我妈觉得”“我妈喜欢”。最后,因为他母亲的强势介入,两人分手。那个男人最终找了一个跟自己母亲性格非常相像的女人,婆媳俩整日吵得不可开交。
分析:
人们常说,孩子是树,母亲是地,父亲是天。母亲为孩子提供基础的营养,而父亲为孩子提供生长的格局。孩子能长多高、走多远,在于父亲的教育。一个孩子要想发展出全面且均衡的人格,需要同时从父母双方身上吸纳相应的优点与特质,这种人格的发展多体现在心理发育的“俄狄浦斯期”(儿童3~6岁时)。在“俄狄浦斯期”,孩子要经历与同性父母的“一靠、二离、三靠”这三个阶段,第一次靠近必须基于现实关系上的亲密,而第三次靠近则是要在心理上认同自己的同性父母,这样才能奠定人格的坚实基础。
在一个父亲缺失的家庭中,男孩连心理发育的第一个阶段都无法顺利完成,其他阶段也难以为继。他与母亲的关系过分紧密,却与父亲不仅在生活、感情上十分疏离,在个性上也难以形成正向认同。在父亲缺席的家庭中长大的男孩,有着以下两种可能性:如果母亲强势且有着绝对权威,男孩可能会变得软弱、无主见,在事业与感情中频频受挫;如果母亲过度在情感上依赖儿子,则易生成母子相互缠绕纠结的共生状态,恋母、恋子情结并发,男孩无法形成独立的人格,也无法正常融入社会,在未来的婚姻关系中,也会埋下很多隐患。
☆解决办法:
母亲在和儿子的相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情感距离,要给孩子足够的关爱与温暖,但不能过度粘连、依赖,对孩子形成控制或者情感捆绑。一个好的母亲不仅能给孩子温暖的怀抱,还要有将他推出怀抱、鼓励他独立探索的坚定双手。
同时,母亲还要帮助父亲建立与儿子的情感联结,使三角关系中“父亲——儿子”这条边更稳固。父亲也要有意识地发展与儿子之间的生活、情感联结,带儿子一起走出家庭区域。除了陪伴儿子外,更重要的是让儿子耳濡目染父亲应对外部世界种种问题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对父亲人格的认同与崇拜。这样的父子关系才能保证“虎父无犬子”。
作为父亲,如果错过了儿子的成长,赚再多的钱也无法弥补。如果一个父亲每天至少能花半个小时全心全意地陪伴儿子,与他互动、交流,那么一定能使他获益匪浅。
养育男孩,你该知道的……
性格篇
1.父母虽不能过分满足男孩的物质需求,但要充分滋养他的精神世界和想象力;
2.相比女孩,男孩的天性中有着较多的叛逆因子,父母要明确地告知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3.父亲的管教也同样重要,没有父亲的指导和引领,男孩容易出现暴力或各种反社会行为,请父亲做好行为表率,无论是对外人还是对家人都要理智温和;
4.当男孩恐惧或愤怒时,要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允许他出现脆弱情绪,不要教训他;
5.要告诉男孩,与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除了一味隐忍和动手打人两个极端的选择之外,还有谈判、沟通和协商等更好的解决手段;
6.鼓励男孩学习女孩身上的优点,如细心、周到等,让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男孩的心灵,教他尊重女性;
7.最好给男孩寻找一个好榜样。可以是身边的人,也可以是孩子所敬仰的历史英雄人物或今天的英雄人物,与孩子一起了解这个人物的成长事迹。
学业篇
8.对于在生理上明显晚熟的男孩,可考虑晚一年入学;
9.给男孩选择课外书的自由,让他先选自己喜欢的,不要过度干涉;
10.不要把男孩的时间填得过满,给他发呆和动手实践的时间;
11.尊重男孩的兴趣爱好,如果他对音乐、美术及舞蹈等产生兴趣或天赋极佳,要积极鼓励。
家教篇
12.教育好男孩,要从了解男孩开始。父母有责任了解男孩与女孩不同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树立“因性别施教”的理念。穷养富养,都不如“尊养”—尊重男孩的生理和心理特质,尊重每个男孩的特点;
13.男孩特别需要体验,把生活中犯错误的机会还给他,通过允许犯错来培养男孩的抗挫折能力比单纯要求他“不许哭”更有效;
14.年幼的男孩需要父亲表扬和鼓励,经常告诉他“你真棒”。到初高中阶段时,男孩更需要父亲表扬他的坚持精神;
15.如果发现男孩在学校运动不足或不重视体育课程,放学后请注意安排男孩与父母共同运动至少半小时,锻炼配合度的运动更佳(如羽毛球、跳大绳等);
16.多给男孩创造动手操作和体验的机会,家里的废旧物品就是孩子动手的良好媒介;
17.要给男孩确定劳动岗位或明确任务,培养他的责任心,哪怕是在家里,也要让他产生“我是家里的一员,我也要为家里贡献力量”的责任心。endprint
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