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字是意音文字,因此汉字兼具表音和表意功能,这样的特点使汉字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有很多便利,如通过字形猜测汉字的含义,通过汉字中相同的偏旁推测新见到的汉字的读音等等。通过对现代汉字在偏旁上的特点来归纳和总结,提出汉字对于学习者存在的便利和容易造成的障碍,并力求为汉语教师的汉字教学提供一些参考的和帮助。
关键词:汉字 偏旁 汉字教学
一、现代汉字是意音文字
(一)汉字具有表意能力
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自古就流传着诸多关于汉字的典故和传说。至今发现最早的汉字是在河南安阳发现的“甲骨文”,其主要是指商朝王室在占卜后留下的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的事由或占卜的结果。甲骨文保留了汉字较为原始的形体,与甲骨文时代大致相同或稍晚的“金文”,也具有象形的特点。这样的象形特点使我们能够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中,很好地判断汉字的意义。东汉许慎著有《说文解字》一书,成为世界最早的字典之一。在《说文解字》中,许慎对汉字构成的六种方法——“六书”作出了较为全面的、权威的解释。许慎认为汉字的构成方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其中前四者为造字法,后两者为用字法。通过《说文解字》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由四种造字法产生的汉字基本上都具有表达意义的功能(形声字的形旁具有表义功能)。如,象形字的“欠”,其字形是一个张着大口的人,本义指困倦时打呵欠,字形很好地表达了字义。再如指事字“弘”,字形是“弓”上加一短横,用以表示持弓的臂膀。会意字“步”则是由两个以脚为象形的“止”字上下排列,用来表示双脚迈步的含义。形声字的形旁多用来指明意义类别,数量众多,不再列举。
(二)汉字具有表音能力
汉字中的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是最能产的造字形式,其中形旁表意,声旁表音。形声字占现代汉字百分之九十左右。现如今,我们可以在汉字中看到大量的拥有不同形旁,相同声旁且具有相同或相近读音的汉字,如“分”作为声旁,它组成的形声字有:“份”“粉”“芬”“纷”“汾”“氛”“酚”;“当”作为声旁,组成的形声字有:“挡”“档”“铛”“裆”“垱”“珰”等。
汉字的音形演变经历了漫長的历史,以至于现代汉字的字音和字形与古代汉字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据专家统计,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声旁的有效表音率只有39%,这一数字足以说明形声字的声符正在逐渐失去它的表音作用。但是,通过追根溯源,我们还是能从现代汉字当中看到造字者在造字时的相关依据,所以我们可以说,现代汉字是意音文字。
二、汉字的偏旁的形成
要想了解汉字偏旁的形成方式,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偏旁的定义。许多汉字学习者,甚至终生使用汉字的中国人,常常都无法准确地说出偏旁的定义,或者把偏旁与其他跟汉字形体有关的概念混淆,如部件、部首等。在这里我们需要指出,偏旁是用二分法对合体字进行一次性切分而获得的结构单位,一般可以分为我们上文提到的形旁和声旁。偏旁与部件的不同点在于:偏旁是用二分法对合体字进行一次性和切分得到的产物,部件是对合体字进行一次或多次切分而得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构单位。如从偏旁的角度来讲,“树(樹)”的声旁是“尌”,形旁是“木”,而从部件的角度来讲,“树”则可以根据其“左中右”结构而分为三个部件。部首则是工具书为给汉字分类而专设的部目,包括两类:一是形旁,二是某些笔画。
偏旁大多来源于象形字,由于象形字都是独体字,所以象形字没有偏旁。指事字一般是由象形字添加或减少笔画或符号形成,因此,指事字中的象形字就是这个指事字的偏旁,如,“朱”的甲骨文写法是在“木”的中部加一点表明木的这一位置叫“朱”。会意字的偏旁一般是组成会意字的各部分,如“休”“寇”。形声字的情况比较复杂。形声字最初是由两个象形字组成,后来人们又在最初的形声字基础上加上会意字、指事字,进而形成新的形声字。因此,形声字的偏旁有的是象形字,有的是指事字,会意字或最初的形声字。
5朱 6休 7寇
三、从汉字偏旁中可体现的中国文化
通过对《HSK汉字等级大纲》中甲乙丙丁四类汉字进行偏旁统计,并加以分类和整合,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下列几类:
1.与人类有关的形旁:亻,女,子,身,口,耳,月,骨,扌,止,足,辶;2.与语言和心理活动有关的形旁:口,欠,音,忄,厶,讠;3.与居住有关的形旁:厂,广,宀,穴,门,户;4.与纺织有关的形旁:纟,衤,巾,帛,彡,皮,革,韦,毛;5.与器物有关的形旁:斤,舟,车,刂,力,瓦,斗,几,匕,片,鬲;6.与战争有关的形旁:戈,弓,矢,歹,疒,力,至,车,囗;7.与财宝有关的形旁:钅,王,贝;8.与自然有关的形旁:日,月,风,雨,气,土,石,火,冫,氵,灬;9.与植物有关的形旁:艹,木,竹,禾,豆,麦,瓜,米;10.与动物有关的形旁:牛,马,羊,鸟,鱼,虫,羽,豸,角,犭,犬;11.与饮食有关的形旁:口,酉,氵,饣;
通过上述分类我们可以大致感知先人造字时的世界的形象,因此用上述的偏旁组成的汉字也能反映一些中国文化因素。如“初”,用“衤”与“刀”组合,用刀裁衣,表示制衣初始。再如“得”,用“手”和“贝”组合,一手拿贝为得到,后加上“彳”,含义不变。
8初 9得
虽然古代先民的生活离我们已渐渐远去,然而通过汉字,我们也能够近距离地感受传统而又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四、偏旁对现代汉字学习产生的障碍和解决原则
由上文我们可知,通过对形旁和声旁的拆分和重组,我们可以组成大量的形声字,这些形声字同时占现代汉字的绝大多数。因此,在汉字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偏旁类推法”来为教学提供便利。“偏旁类推法”即利用形声字中相同的形旁或声旁,对汉字进行举一反三的教学和学习。为了验证“偏旁类推法”的可行性,我们选取了19个较为常用的汉字偏旁,并统计这些偏旁组成的汉字在《HSK汉字等级大纲》的近三千汉字中所占比重。
《HSK汉字等级大纲》有甲级字800个、乙级字804个、丙级字601个和丁级字670个,总计2875个汉字。笔者选取了19个常见偏旁做组成的形声字作为考察对象。考察的19个常见偏旁为:扌(手)、氵、口、亻、忄(心)、艹、讠、纟(系)、钅、土、月、女、竹、火(灬)、贝、禾、石、虫。经过统计和分析,所得结果如下:
甲级字中共有278个汉字包含上述19个偏旁,见表1:
甲乙丙丁四级汉字中,包含上述19个偏旁的汉字共有1293个,占《HSK汉字等级大纲》全部2875个汉字的45%。
通过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常用偏旁组成的汉字占《HSK汉字等级大纲》收录汉字的近半数。由此可见,通过偏旁类推的方法来学习汉字,能够快速地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字形和字音。
但是运用偏旁类推的方法学习汉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障碍。
(一)字义变化导致的形旁不表义
经过汉字的发展,很多汉字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并开始表达新的意义。这样的汉字虽然保留了原来的字形,但字义发生巨变,已经难以与其形旁关联起来,因此容易对学生学习造成障碍。如,“淑”本义是水清澈,如今演变成为善良、美好之意;“新”本义是用斧子砍伐木材,今义是指事物没有使用过,并另造“薪”代替“新”的本义。
(二)古今语音变化导致的音旁不表音
汉语在形成现代的语音系统之前,经历了漫长的语音变化阶段,因此很多汉字的语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难以从音旁感知形声字的读音,如,“板”的声旁是“反”,在现代汉语中,两字读音不相近,因为“反”的上古音声母为“b”或“p”,而现代已经演变成了“f”,由此造成了音旁不表音的情况。这样音旁不表音的情况容易使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产生过度泛化的現象。
(三)偏旁兼作声旁形旁导致混淆
有些偏旁在组合中,既可做声旁,也可做形旁。而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大多是左形右声,因此容易造成学生产生“唯左是形,唯右是声”的过度泛化的表现,或是在学习时不知道某个偏旁在汉字中是声旁还是形旁。如,“木”在“材、村、椅”中做形旁,在“沐”中做声旁,再如,“钅”在“银、铜、钢”中做形旁,在“钦”“锦”中作声旁。
(四)现代汉字偏旁有时不表意或不表音
1.在现代汉字中,有些汉字的偏旁是形体变化造成的,如,“鹿”,原是独体字,由于形体演变,渐渐产生有偏旁“广”的字形,实际与“广”并无关系。再如,“它”,原也是独体字,是“蛇”的本字,至隶书时蛇头与蛇身分离,后被假借为代词,本身与“宀”也无关系。这样的问题也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程度的误解,如将“鹿”与其他偏旁为“广”的汉字联系起来,或将“它”与其他偏旁为“宀”的汉字联系起来,从而造成错误。
10鹿 11它
2.汉字演变中有时会因为形近偏旁的误写而导致汉字演变过程中脱离原本形旁,新的形旁失去表意能力。甲骨文中“鼎”与“贝”写法相近,后可能因误写使一些本应以“鼎”为形旁的汉字渐渐以“贝”为形旁,如,“员”和“则”。
12鼎 13贝 14员 15则
在汉字学习中,用偏旁类推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汉字的字形、读音和字义,但是由于汉字偏旁存在上述的不绝对性,因此我们在学习和进行汉字教学时,应当在有效利用“偏旁类推法”的同时提醒学生规避可能出现的障碍,避免出现目的语过度泛化的现象。
五、结语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强大载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学习也同样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对留学生来说,只有掌握了汉字,才能真正的打开了解中国文化的大门。利用汉字的偏旁,我们可以对汉字进行不同角度的剖析和解读,这有助于我们对汉字知识的了解和汉字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我们也应当清楚地看到,利用偏旁进行汉字教学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这启示我们,在汉字教学前中,我们应当多去关注汉字背后的“故事”,更多地掌握汉字知识。在教学中,也要灵活地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力求汉字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收获知识,了解文化,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黄伟嘉.现代汉语文字答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王祥之.图解汉字起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李冰.汉字文化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应用[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郭慧.汉字的文化因素与对外汉语中的汉字教学[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白骅 吉林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 1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