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传播学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2017-10-10 22:33华昊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20期
关键词:价值论媒介融合传播学

华昊

[摘要]媒介科技不仅深刻改变了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也使得传播学成为最受关注、最具影响力的学科之一。因应媒介、信息、社会的整体性变革,传播学的教学工作也具有了新的命题:突破以往新闻传播学、大众传播学的阈限,借助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法论和价值论的协同,打破以往传播学研究的碎片化,整合性地剖析媒介与社会的互动。“没有什么东西比好的理论更为实用”,通过传播学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传播技能,提升其创新思维和人文精神。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播学;教学;价值论;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20-0102-03

前言

媒介融合已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发展趋势,这既体现在媒介技术的交融、传媒产业的整合,更体现在传播思维的融通,“互联互通”成为整个社会的运作逻辑。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的广泛性,研究领域的交叉性以及研究方法的综合性,都和当下媒介融合的理念声气相通。无论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产业还是国家战略都和传播密切相关,这些要素的变化带动了传播学外延的拓展和内涵的提升。

由于各种原因,当下新闻传播院系的毕业生到新闻媒体机构的就业比重逐年下降,逐渐呈现就业领域多元化的趋势。因应这些变化,传播学这门课程也应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革新,面向整个社会,培养能够从事诸如健康传播、商务传播、社区传播、政务传播、国际传播等“泛媒体”工作的各种人才。

一、以项目运作培养跨界复合型的人才

当下媒介机构都着力推动“融媒体”转型,力图打造“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将以往分散的内容资源、采编队伍、采编资源、采编发流程、产品形态、传播渠道、技术解决方案、市场对接等,融合到立体化的平台上。这实际上就是将信息的策划、生产和传播作为一个项目进行运营,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打造了信息产业链。《华盛顿邮报》所做的“TSA”报道(《美国机密》)以及《卫报》有关斯诺登的报道等均是团队作战式的人员投入、课题式的运作、全媒体的呈现方式以及数据新闻的可视化。

2010年底美国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改名为“梅迪尔新闻、媒介与整合营销传播学院”,这可能折射了传播学教育对融媒体时代的某种回应。当下,应改变以往传播学教学中偏向于大众传播,而忽略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公众传播等类型;偏向于新闻传播,而忽略其他信息传播的不足。顺应媒介融合的现实,在以沟通、交流、互动为要义的“大传播”范畴内,将传播学教学与广告传播、公共关系、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知识融合,培养“跨界复合人才”。

但传播学的教学却仍然以拉斯维尔的“5w”模式,即传播者(控制分析)、信息(内容分析)、媒介(媒介分析)、接收者(受众分析)、传播效果(效果分析)为脉络,介绍传播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对传播学的学科框架、重要理论、重点人物、发展趋向等进行比较全面的介绍和分析。融媒体时代,各种传播现象层出不穷,传播规律也不断发生变化,知識更新的速度急剧增加,如果仍然延续以往对常规现象和普遍规律的介绍,就可能造成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使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倍感困惑,难以很好的应对新环境下的工作挑战。

美国著名教育家屈伯克于1918年发表了《项目(设计)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的应用》一文,首次提出了项目学习的概念。传统的教学是把知识点和理论提取出来,虽然有利于知识的记忆把握,但知识也因而变得抽象单一。可以尝试以原有的课程框架为弹性边界,涉及大概20个左右的课题,课题内容以某一领域为主,例如讲授议程设置理论,就可以以“x二代”(如富二代、官二代、贫二代等)和议程设置,来讲授通过哪些方法来提升相关议题的认知、态度,以及议程设置效果和社会分化、公众心理、媒体引导等多方面地联动,避免知识的碎片化和彼此孤立。

以课题项目来融通理论与实践,以新颖案例来激发学习兴趣,以学术观点的争鸣来提升批判意识,让学生在探究中完成知识的建构。借由内容、活动、情境和结果四大要素的协同作用,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融会贯通,通过探究性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媒介融合时代的复合式人才。

二、沉浸式教学提升协作与对话的能力

传播学教学通常以口头讲授、案例分析、课外实习等阐释传播理论,传播策略和实践技巧。学生通常要到大四才进入媒体机构实习,通过参与式观察,前辈的传帮带,提升相关业务能力。没有哪门课程像传播学那样,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更新得那么快,但专业理论学习仍然滞后于媒体实践的发展现状,所以在学生中常有“理论无用”的想法,这直接导致了专业理论课缺乏吸引力。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耳濡目染的“学习理论,应用知识”?“教学方法会让老师去寻找最为合适的技术,但是我们也发现,技术也在倒逼教学方法的革新,应思考rues.sage(教学内容)、medium(媒体和技术)、method(教学法)的动态结合”,“混合式学习”和“翻转课堂”或许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混合式学习”是将传统面授教学和数字化教学结合起来,根据实际情况将技术、场所、教学方法进行融合,由此展开常态化的训练,例如培养学生资源的检索与整合能力(获得与重组);内容的设计与展示能力(多媒体呈现);成果的传播与扩散能力(社会影响力);口语辩论,提升理性思辨能力;小组讨论,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翻转课堂”则是借助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让传播学中诸多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感性化和丰富化,有助于突破教材、教室和教师为中心的限制,丰富学生的学习渠道与资源,实现创新科技和理性思辨的融合。

“国家、社会、个人均处于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碎片化和分工的精细化当中,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更强,更需要分工协作和沟通。”,“协作”和“对话”应该成为传播学教学组织模式的主要原则。教师可以根据项目拍摄确定讲课主题,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协作准备教案。课题一般结合上周所讲的理论要点,以某一传媒现象为案例,运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影像等多媒体手段,采用辩论赛、电视演播室、课堂讲解等多样化方式呈现,然后由学生团队进行点评、补充,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学生作为自主学习者,老师作为项目的指导者,均处于激活的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老师和学生都将在这种沉浸式的教学中协同体验媒介与内容的整合,设计与传播的优化。

传播真正的价值是促成人们的交流与沟通,麦克卢汉和英尼斯推崇媒介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但都对口语文化褒扬有加,承认口头辩论对探索真理的价值。知识的机械化正在破坏人类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口语传统进行校正,应该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传播学的课堂要为学生提供这样宝贵的场景,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现象/理论,搜索和整合材料,提炼核心观点,通过表达和辩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是获得最佳传播学教育效果和学习效果的有力保障。

三、倡导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传播学通常被划为社会科学,但也有人认为属于人文科学,更常借鉴类似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寻求传播现象的普遍规律。这样看似矛盾的、游离的学科划分,实际上却体现了人们对传播学的多重要求。马克思·韦伯把理性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工具理性是科技理性,价值理性则是信仰理性。传播学的发展自然同科技的推动密不可分,但更要关注传播如何发挥人的能动性,有益于人类永续的生存与发展。

新媒体的异军突起,移动终端的推陈出新,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机制,重新定义了信息生产与消费。此外,在社会急剧转型、信息传播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社会、个人均处于迥异于以往的传播情境,如何提升国家的軟实力,维护社会的和谐,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维护国家的信息安全,警惕民粹主义的风潮,保障公民的隐私权等,很多问题都需要辩证的进行探讨。例如谈到媒介的发展时,可以以社交媒体为例,社交媒体作为人们分享信息和观点的平台,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但是,在诸如台湾学生“反服贸”、香港大学生“占中”等社会冲突中,社交媒体也成为激化社会矛盾,极化极端舆论的场域。启发学生反思社交媒体与社会舆论,数字民主与舆论引导等的辩证关系。

西方主流传播学以实证研究为主,而我国的传播学教育比较偏重批判研究。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方法论对传播学的发展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也形成了差异性的价值观和研究规范。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研究的任务在于发现客观规律,例如通过定量分析来准确描述及预测现象变化,提倡客观中立的价值观。阐释主义的目标则不在于发现“铁律”,认为经验在不同时空会有不同的意义及诠释,提倡“人本精神”,“文化本位”。

当下,实证与阐释两种研究方法的结合日渐增多。在量化研究中加进访谈或焦点小组的方法,补充对“意义”了解不足的弊端;在定性分析中加入数据资料,为说明现象及其意义提供证据。“可以将其组合序列用一个两头开放的连续体来表示:一头是严密控制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量化研究,另一头是在自然环境下和被研究者一起生活所从事的体验性研究。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不同的方式,且整个连续体仍在不断地往横向纵向同时扩展与变化。”

“传播学既是社会精致化管理技术的一部分,也是人们试图摆脱这种媒介控制,挽救言论和思想自由的一种努力。”“传播学是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对社会发展现状的阐释和说明,本身需要一种参与社会建构的学术立场和思想方法,而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性的把握。”因而,除了传授学科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即教导学生辨别各种社会价值观,增强其思维力、批判力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从信息传播的视角,对科技与人的现代性状况进行回应和反思。

结论

媒介融合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交流与传播实践跨越不同的物质技术和社会机构的开放式迁移。传播目的不仅是信息流通的效率和控制的效果,更应当是人与人之间伙伴情谊的建立,同属社区的建构,共享文化的再生和提高。正如卢因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好的理论更为实用”,绝不能把传播学作为“抽象的理论研究”,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要始终坚持传播学教学理念的专业关切性,始终坚持传播学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始终坚持传播学教学方法的互动性与灵活性。从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立体化维度,推动信息观念的深入人心,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和民主政治的建构。

(责任编辑:桂杉杉)

猜你喜欢
价值论媒介融合传播学
论防卫限度一一基于结果无价值论角度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被害人承诺表示之反思——以行为无价值论为基础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回疆通志》史学价值论析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