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春晖
摘 要: 传统文化教学现状呼唤经典文本意识的回归。经典文本意识在高校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包括以民族文化眼光选好经典、以传承创新精神讲好经典、以时代发展视角用好经典等方面。
關键词: 高校传统文化教学 经典文本意识 运用方式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持续成为文化热点的同时,如何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门话题。高校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关于传统文化教学的方法与途径,自然成为老师们乐于讨论并期望得以交流的话题。本文立足于高校传统文化教学中经典文本意识及其运用这一论题,以此作为探讨高校传统文化教学的某种思路与途径。
一、何谓“经典文本意识”
“文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而言,是指所有须经过诠释才能理解的文化形态或现象,包括书面语言所记录的材料、艺术作品、社会组织、仪式和历史遗迹等;狭义而言,特指由书面文字所固定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相对自足的语句序列。这里所使用的“文本”概念是狭义的。经典文本,是指被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可、具有强大思想影响力的文字作品。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经典文本意指我国古代历史上能反映人、社会、自然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并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或重要作用的所有文字作品的总和。如先秦时期的哲学经典《论语》、《孟子》、《道德经》,以及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宋代朱熹《四书集注》、明代王阳明《传习录》等,就是典型的经典文本。此外,包含丰富生活哲理和人事智慧的通俗读本,如《三字经》、《小窗幽记》、《菜根谭》等,都可列为传统文化经典文本。这些经典文本,对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礼仪等方面的确立与实施,都曾起过重要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时至于今,其优秀思想成分仍然被社会大众认可。
经典文本是中国古代优秀思想的集中体现,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哲理与经验智慧,代表了古代先哲对自身及其所处世界的认知与把握,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已经熔铸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因此,在高校传统文化教学中,我们要始终确立经典文本意识,充分利用经典文本为高校教育目的、教育实践服务。具体说来,这种经典文本意识表现在:民族文化意识,即意识到经典文本是民族文化的直观体现,我们要知道这种文化的历史存在,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弘扬和发展这种曾有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意识,即意识到经典文本中的思想精华,有其特定时代内涵、适用范围和作用方式,它的当代价值的发挥,需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新的文化需求,把高校传统文化教学视为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时代价值意识,即意识到通过对经典文本的研读与吸收,经典文本的思想精髓照样可以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对于高校学子的德行提升、方向引领、方法运用等方面,与其他教学文本相比,有独特优势。概言之,传统文化教学中的经典文本意识要将反映民族文化的古代经典文本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试图以教学的方式体现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意愿倾向。
二、高校传统文化教学呼唤经典文本意识的回归
当前,我国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的公共课程主要是《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及高校自定的通识教育课程,将此作为高校学子接触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的主要方式。在文史哲等专业类别中,《中国文学史》、《文学经典》、《中国哲学史》、《哲学经典导读》等课程,构成了这些专业的主干课程。必须指出的是,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开设此类课程对于高校学子接触、理解、运用传统文化,当然是有益处的,但是,从已有情况看,高校传统文化教学仍然存在一些教学问题,对经典文本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具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有:
首先,大多采用“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的教学方法,注重历史的流程而忽略对经典文本的停留。以中国哲学教学为例,某些高校只开设哲学史、方法论等方面的课程,纯粹的经典教学很少,学生接触的只是关于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大概流程,一门课下来,关于中国哲学的学习粗浅,对其中的思想人物和思想观点缺乏清晰的认识,更谈不上将之和自己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形成强烈的信息汇集,经典文本意识自然就不能形成。哲学经典文本最能反映一个思想人物的真实思想,后学者只有进入到思想者本人的思想境界之中,才能洞悉其思想的本来面貌,避免陷入人云亦云的浮泛状态。令人遗憾的是,传统文化中关于“史”的教学长期以来占据着主导地位,导致“面”的教学有余而“点”的教学不足。
其次,经典文本课程开发和建设仍有明显不足,对经典文本的选择还是此前的老套路。长期以来,在经典文本的选择上,无论是文学、哲学、历史学还是其他人文类学科,大都以时间为经、以人物的顺序安排为纬,从古代一直写到现当代;所选人物和作品,遵循早已有之的固定化格式,较少有新的人物、新的思想加进来,造成在不同学段多次接触同一作品的情况,而对于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现代气息浓厚的作品,则很难见到其影子,如地方戏曲作品、优秀网络小说等。造成此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典文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不足。以笔者所见,某些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在强调应用性、技能型或就业率的同时,对于传统文化教学有不同程度的忽视,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配备和资源建设等方面缺乏实质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教学面临着窘境,而对于传统文化教学中的经典教学问题,则显得更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高校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重要载体所应具的基本功能,经典文本意识在淡化。
最后,施教主体对传统经典教育不够重视,深层次的经典文本意识在对学历、职称、科研成果的追逐中被掩藏。这里的施教主体,既包括管理者,又包括教育者,尤指管理者。一种现象是高校的某些管理干部与专业教师,由于专业所限,基本上很少接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传统文化经典更是知之甚少,这有可能使得他们对传统文化教学有了解不全面之处甚至是某种偏见,并反映在教学管理的各个层面。即便是人文类专业类教师,由于职称、科研成果所带来的压力,以及传统文化教学这一大环境尚不足够宽裕的限制,也不得不将传统文化教学置于次要地位,经典文本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很有可能被封存,深层次的经典文本意识亦被掩藏。显然,这种现象不利于高校的传统文化教学,在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让经典文本意识回归传统文化教学的呼声日见其多,并尝试以此作为探讨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承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经典文本意识在高校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
经典文本意识实际上表现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所持的一种思想观念,其本质在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并体现在行动之中,相应于高校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经典文本意识对这种教学形式起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可以将之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
以民族文化眼光选好经典。经典文本的选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都有不同的要求;岗位、领域不同,在经典的选择上随之不一样;具体到每一位编撰者、施教者,因自身的选取标准、读者群等方面的差异,他们选择经典文本的眼光存在较大的区别。如文史哲专业可选择《论语集解》、《十三经注疏》、《传习录》、《晋书》等专业性较强的文本,这类文本一般不适宜理工类专业。对于社会大众读者群,可以选取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经典文本,如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其中包括《周易》、《老子》、《诗经》、《论语》、《孙子兵法》等经典著作。但不管怎么选,我们都必须遵循一条基本原则,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也就是说,要选择最能反映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当代价值的经典文本作为选择对象,并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选择,实现对经典文本教材的多层覆盖。
以传承创新精神讲好经典。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说到底要通过人的行为实现,在高校传统文化教学中,实现这一创新的主体是教师。对于教师而言,要讲好经典,需要对经典有一份热爱,有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执着精神和稳定作风,一个对传统文化缺乏热情的人是不能讲好经典的。在讲解经典文本时,尽量做到忠实于原作,并对经典文本作创造性的理解和诠释,这对高校传统文化教学显得十分必要。传统文化的经典教学,要跳脱出那种“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刻板教学方式,把重点放在“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上,如精神文化中的人本思想、爱国主义精神、和谐观念、大同思想、集体主义精神等思想理念,以及属于道德修养的致知涵养、修身养性等价值层面的内容等,都属于在课堂上讲解传授的重点内容,应该加以传承发展。要学习和把握这些内容,教师必须以传承创新的精神讲好经典,既强调传承经典对于高校教学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熏陶的意义,又突出对经典的创新性讲解在传统文化精髓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启发和推广作用。
以时代发展视角用好经典。文化经典要有现代元素,这种元素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时代发展的各个方面。高校传统文化教学,不能将视野局限在一校一室,而应将其置于日益广阔的生活世界里。许嘉璐先生曾指出:“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摆设,不是只供学者研究的对象,而是养成民族灵魂的最好营养。如果一种文化产品只存在于博物馆中,一种文艺形式只存在于舞台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们已经死亡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学者的书斋里或研讨会上,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它已经死亡了。”并且认为,一种优秀的文化应当活在街道上、家庭中、人心里,这样的文化才是活的文化。那么,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活的文化并深入内心?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发挥学校教育优势,让传统经典文化成为日益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使之融入现代生活的时代语境。事实上,只有紧跟时代脚步的文化才是优秀的文化,传统经典文本要走向现代社会,也需实现自身的转化,其文化活力才能充分展现出来。另外,时代生活本是课堂生活的延续和扩大,在时代发展中用好经典,是传统文化教学展开的另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更宽广,更具有现实意义,更值得在教學中多加运用。
高校传统文化教学中经典文本意识的运用,是我们探索传统文化教学的一个思路选择。事实上,我们运用经典文本意识,就是要重视原典教学,给原典教学留下足够的空间,并通过这种方式尽可能接近古代先贤所要表达的思想原意,从而以教学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努力。当然,经典文本意识的确立及其运用,其意涵所及是开放的、发展的,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郦全民.文本与认知——从经典文本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取向[J].哲学分析,2014(6).
[2]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303/c40531-24507951.html,2014-03-03.
[3]杨亭.传统文化经典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性运用[J].艺术百家,2015(6).
[4]王耘.高校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的设计与实践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