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 毅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福建 厦门 361021)
深基坑近距离侧穿高层民房施工技术研究
雍 毅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福建 厦门 361021)
为解决深基坑近距离(基坑距房屋4.1 m)侧穿高层民房施工难题,结合数值分析,首次提出了在房屋沉降较大的部位采取预注浆和适时跟踪注浆相结合的加固方案,在袖阀管注浆加固至房屋基础下2 m后,有效地减少了房屋的差异沉降和水平位移,并对房屋附近地表沉降、基坑支护桩桩身水平位移和钢支撑轴力等都起到了明显的改善作用,满足了房屋整体倾斜0.6‰和基础差异沉降10 mm的控制值要求。针对深基坑施工的不同阶段,制订了相应的关键施工技术控制措施,并对房屋的裂缝进行了监测,施工前房屋原80处裂缝在施工过程中基本未出现加宽和加长的现象,施工后新增的45处裂缝主要发生在墙体部位,新增的墙体裂缝基本属于温度收缩裂缝。计算和监测结果表明: 对房屋沉降较大的地方采取预注浆和适时跟踪注浆相结合的加固方案可以有效地减少房屋的差异沉降和变形,基坑和房屋是安全的,模型计算与实测结果相符,该方案不仅安全可靠,而且十分经济。
深基坑; 近距离; 注浆加固; 高层民房; 监控量测
Abstract: The reinforcement scheme of pre-grouting + real-time tracking grouting of large settlement points of high building is proposed. The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and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the building is effectively reduced by Soletanche grouting to 2 m below foundation of the building; the ground surface around the building and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foundation pit supporting pile are obviously reduced; and the axial force of steel support is improved; the inclination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of the foundation can meet relevant requirements. Some appropriate key construc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ies for different deep foundation pit construction phases are proposed; and the cracks of the building are monitored. The monitor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zes of the existing cracks of the building are essentially invariant; and 45 increased cracks occurred to wall belong to temperature shrinkage cracks. The calculation and monitor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and deformation of the building can b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by pre-grouting and real-time tracking grouting of large settlement points of the high building; the safety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foundation pit can be guarantee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the model coincide with the monitoring results well; and the grouting scheme adopted is rational and economical.
Keywords: deep foundation pit; closely crossing; grouting reinforcement; high building; monitoring
高层建筑或地铁的深基坑工程都是在城市中进行的施工,基坑周围通常存在交通要道、既有建筑或管线等各种构筑物,基坑施工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保护其周边构筑物的安全使用, 因此,如何减少深基坑施工对既有建筑的影响就显得非常重要。
为确保深基坑周边建筑物安全,许多学者结合基坑周边建筑物情况,从理论分析和加固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覃卫民等[1]得出了冲孔桩施工会使房屋墙体力学性能弱化的结果;何世秀等[2]提出了在地下水丰富地带要注意降水作用对基坑周边沉降的影响;万顺等[3]结合地层分析与三维有限元计算模拟基坑施工过程,表明地层稳定分析有助于判断基坑底部岩层之间的相对滑移状况;马威等[4]研究了邻近基坑的框架结构建筑物在距基坑不同距离、不同方向的情况下,建筑物沉降、侧移的变化规律;王晓强等[5]通过对深基坑西侧某小区相邻住宅楼在开挖全过程的沉降监测及其数据分析,研究深基坑开挖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陈福全等[6]采用有限元分析了悬臂式排桩支护的基坑开挖对邻近地基条形基础下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性状;宋兴海[7]对深圳市建科大楼基础工程的实际工况和不同支护参数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支护结构的存在对高层建筑基础沉降的影响;董建华等[8]采用大型非线性分析软件对深基坑进行了开挖支护与降水施工全过程模拟,得到了基坑周围地下水渗流场、位移场分布和支护结构内力变化情况;陈林靖等[9]采用室内K0固结试样的邓肯-张参数,按总应力分析法对基坑开挖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伍尚勇等[10]采用三维数值模型,分析了双侧深基坑按不同顺序开挖对穿越其间的已运营地铁隧道的影响;童刚强等[11]采用袖阀管跟踪注浆施工工艺对建筑物进行加固保护;李涛等[12]提出建筑物的变形与支护桩体的变形密切相关,通过加强桩体刚度可以有效地减少建筑物的变形;高学伸等[13]结合数值分析提出采用坑内加固土体的方法可以减小基坑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曹晶珍等[14]提出了采用隔离桩切断工程影响传播途径来保护临近建筑物的安全;何新明[15]通过在地下连续墙与建筑物地基之间设置SMW工法桩隔离带的保护措施,以减小邻近建筑物的沉降。以上这些数值分析大多都是研究基坑开挖时建筑物基础沉降及土体的变形规律,而对房屋基础注浆加固前后的数值分析的讨论却较少论述。建筑物在进行跟踪注浆加固时,由于加固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效果,因此,不适合于风险较高的建筑物;而建筑物采取主动注浆加固时,此种方法能有效控制房屋下沉,但加固范围太大可能会引起房屋过度上抬,控制房屋上抬施工技术难度较大,且注浆量较大,不太经济。
为解决深基坑近距离(基坑距房屋4.1 m)侧穿高层民房施工难题,提出既安全可行又经济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依托广东珠三角东莞至惠州城际轨道交通GZH-5标深基坑穿越高层民房实际情况,从便于现场施工控制的角度,就深基坑施工近距离侧穿建筑物的影响研究做了大量补充。
广东珠三角莞惠城际轨道GZH-5标工程位于东莞市寮步镇和松山湖管委会境内,里程桩号为DK25+080~DK33+022.303,正线长7.942 km,全部为地下工程,其中明挖段长3.88 km,暗挖段长3.488 km,区间包含2个明挖地下车站,长0.574 km。明挖段基坑宽15.3~25.95 m,深度为11.7~19.0 m,基坑围护结构采用φ1 000@1 200和φ1 200@1 350钻孔灌注桩+桩间旋喷桩止水的型式,围护结构顶设置冠梁。基坑内设置内支撑体系,竖向设2或3道内支撑,第1道支撑为0.8 m×1.0 m的混凝土支撑,水平间距约6 m;其余均为φ600、t=16 mm的钢管支撑,水平间距约3 m。基坑总体施工流程为: 1)先施作主体围护结构钻孔桩和旋喷止水桩,在坑内设置1排φ700降水井,实施降水; 2)基坑范围内降水开挖,随挖随设置第1、2、3、4道支撑,至基坑底设计标高,施工每道支撑时的超挖深度不超过0.5 m; 3)施作底板垫层,铺设防水层,施作底板及部分边墙结构。待底板及侧墙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85%以上时,拆除第4道支撑; 4)继续修筑,拆除第3道支撑,铺设余下部分地下2层侧墙防水层,施作余下部分地下2层侧墙,地下2层中隔墙及中板结构; 5)待中板达到设计强度的85%后,拆除第2道支撑,铺设地下1层侧墙防水层,施作地下1层侧墙、地下1层中墙及顶板结构; 6)待顶板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后,拆除第1道支撑,施作顶板防水层和混凝土保护层,回填覆土并夯实至原地面。
明挖段沿途建筑物密集,建筑基础形式主要为天然基础和桩基础,其中受施工影响最大的是寮步镇药勒村龙胜路1号楼(L199民房)。该房屋属于高层,自重较大,且桩基础深度为8~9 m,基础较浅;房屋距基坑距离为4.1 m,距离基坑最近。该民房总层数10层,建筑高度约为34.7 m,建筑面积约3 405 m2,采用框架结构、人工挖孔桩基础(1.0 m×1.0 m),墙体采用黏土砖、石灰水泥砂浆砌筑,墙厚为180 mm。地下水位埋深为0.5 m,地质情况与L199民房段深基坑横断面见图1,L199民房与深基坑平面关系见图2。
图1 L199民房基坑横断面与地质柱状图(单位: mm)
图2 L199民房与基坑平面关系图(单位: mm)
Fig. 2 Pla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building L199 and foundation pit (unit: mm)
2.1控制标准
根据规范规定[16]和设计要求,房屋整体倾斜控制在2‰以内,基础差异沉降控制在30 mm/15 m以内(基础监测点中心距离L=15 m)。在施工前,该房屋鉴定整体倾斜已达1.3‰,而建筑物基础沉降值应从长期观测资料的实测值确定,但目前缺少这一实测资料,只能结合现状测量标高与竣工图相应位置标高进行对比推测原基础沉降差应小于15 mm。考虑到L199房屋的现状及其重要性,为确保该房屋安全,专家建议施工期间倾斜值控制在0.6‰以下、差异沉降控制在10 mm以内,因此,对深基坑近距离穿越该房屋的施工技术难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需重点制订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以减少深基坑施工对房屋的影响。
2.2房屋沉降原因分析
房屋沉降产生影响的原因主要包括地下水流失的影响和地层松弛的影响。
2.2.1 地下水流失的影响
水位下降使得地层孔隙中的静水压力减少,给地基土施加了一个附加应力,导致土层压缩变形,这种变形传播到地面上就表现为房屋下部土体发生沉降,使建筑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由于本工程地质情况较好,地下水渗透系数较小,在基坑开挖时,基坑围护结构未发现明显的渗水情况,而地下水位监测也未出现明显的变化,由此分析,地下水流失不是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
2.2.2 地层松弛的影响
基坑开挖后导致周边土体形成一种侧向应力向基坑方向集中,使得建筑物最底部的土体出现侧向移动的情况,另外还会引起土体剪切性破坏,逐渐变得更加松软,减少了土体之间的摩擦力,这是引起房屋沉降最为重要的因素。
为减少建筑物沉降影响,目前,主要采用注浆加固、隔离桩和SMW工法等措施对建筑物加以保护,从适应性、经济性方面考虑,注浆加固措施常被优先采用,注浆加固后可防止或减少围护结构渗漏,也可以对土体起到明显的改良作用,有效地抑制基坑边地层移动。目前,注浆加固方式主要有主动注浆加固和跟踪注浆加固2种。
2.3注浆方案比选
方案1(原方案): 对建筑物采取主动注浆加固。在明挖段基坑开挖前,对建筑物轮廓外采取预注浆加固,此种方法能有效控制房屋下沉,但加固范围太大可能会引起房屋过度上抬,控制房屋上抬施工技术难度较大,且注浆量较大,不太经济。
方案2: 对建筑物进行跟踪注浆加固。在施工期间结合监控量测分析结果,通常按建筑物变形达到警戒值(控制值80%)时应立即停止基坑开挖,及时对建筑物基础进行跟踪注浆加固。此种方法注浆量较少、比较经济,但当沉降量达到80%控制标准,再布设跟踪注浆孔,钻孔作业过程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变形发展,带来安全隐患,而且加固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效果,因此不适合于风险较高的建筑物。
方案3: 采取局部预注浆加固和适时跟踪注浆加固相结合的方案。该方法主要结合数值分析,对建筑物下沉较大的基础部位事先进行预注浆加固,将风险降低一定程度后,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结合监控量测数据,再采取适时跟踪注浆方法,且当沉降值达到控制值60%时就提前布设跟踪注浆孔。此种方法能有效控制住房屋的下沉与上抬,且注浆量较少,比较经济。
通过对安全、经济和技术可行性综合考虑,采取了方案3,即采取局部预注浆加固和适时跟踪注浆加固相结合的技术方案。
2.4注浆技术措施
2.4.1 注浆参数及材料
袖阀管注浆孔沿建筑物外轮廓均匀布置,注浆孔间距1.0 m,打设斜孔到房屋桩基基础投影下方,尽量减小无法加固区域。对于预注浆加固,2排注浆孔之间采用梅花形布置。注浆加固深度范围为地面至建筑物基础底以下2.0 m,浆液扩散半径R=0.8 m,注浆终压值按0.8 MPa控制。浆液材料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质量比为1∶0.8~1∶1。
2.4.2 注浆加固方式
在明挖段基坑开挖前,结合数值分析,对房屋沉降较大的基础部位轮廓外布置2排斜向袖阀管对建筑物进行预注浆加固。主动注浆顺序按跳孔间隔注浆方式进行,并采用先外围后内部的注浆施工方法。预注浆加固结束标准按照定压、定量结合的双重控制标准,注浆量为0.6 m3/m,注浆终压值按0.8 MPa控制;当压力逐渐升高达到设计注浆压力并持续5 min或注浆量达到设计注浆量时即可结束单孔注浆。
对建筑物下沉较大的基础部位,在施工期间结合监控量测分析结果,通常按建筑物变形达到警戒值(控制值80%)时立即停止基坑开挖,再对建筑物基础进行跟踪注浆加固,但此时,在布设跟踪注浆孔的过程中就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变形发展,带来安全隐患。为确保安全,结合沉降曲线预测分析,本工程在建筑物变形达到控制值60%时就提前布设了跟踪注浆孔。
跟踪注浆加固结束标准以建筑物监测值为主要控制标准,建筑物基础注浆后沉降控制在警戒值范围内即可结束整体注浆。房屋基础加固措施详见图3。
(a) 房屋与基坑横断面关系
(b) 靠基坑侧桩基加固平面图
(c) 1-1及2-2桩基加固局部详图
图3房屋基础加固处理措施图(单位: mm)
Fig. 3 Reinforcement treatment measures for building foundation (unit: mm)
3.1数值模型的建立
采用MIDAS/GTS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基坑开挖对建筑物影响的施工阶段动态模拟分析,建立的模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近邻建筑物、支护结构和工程土体模型。在模型的建立中,分层建立土体单元网格和建筑物的单元,土体采用Mohr-Coulomb弹塑性模型,建筑物及基坑支护结构采用弹性模型,土体划分采用平面应变单元,围护桩和房屋基础采用桩结构单元,基坑的混凝土支撑和建筑物的柱与梁采用梁结构单元,钢支撑采用弹簧单元,计算共划分2 958个节点,2 988个单元,整体模型长度取135 m(X方向),高度取50 m(Y方向)。
3.2荷载
初始应力场只考虑自重应力场,不考虑构造应力的影响。基坑边超载按20 kPa考虑。
3.3边界条件
上部地面自由,模型底面固定Y方向的位移,横向在边界处固定X方向的位移。
3.4计算过程
数值模拟结合现场实际工况并假定基坑桩顶标高为0,共分4个施工工况。
1)工况1。先架设第1道混凝土支撑,然后基坑开挖至第1道钢支撑以下0.5 m(即开挖至-4.9 m)。
2)工况2。架设第1道钢支撑,基坑开挖至第2道钢支撑以下0.5 m(即开挖至-9.2 m)。
3)工况3。架设第2道钢支撑,基坑开挖至第3道钢支撑以下0.5 m(即开挖至-15.2 m)。
4)工况4。架设第3道钢支撑,基坑开挖至基坑底标高(即开挖至-18.3 m)。在各道钢支撑安装完成后,立即施加预加轴力,自上而下各道钢支撑的预加轴力大小依次为700、950、800 kN。
3.5计算参数
岩土计算参数见表1。
表1 岩土计算参数Table 1 Calculation parameters of rocks and soils
3.6计算模型
原方案计算模型和加固方案计算模型详见图4和图5。
图4 原方案计算模型Fig. 4 Calculation model of original grouting scheme
图5 加固方案计算模型Fig. 5 Calculation model of optimized grouting scheme
3.7计算分析
3.7.1 原方案计算分析
加固前基坑边地层水平位移向基坑内移位为6~18 mm,注浆加固前土体水平位移云图见图6。
图6 原方案基坑边土层水平位移(单位: m)
Fig. 6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of soil layer of foundation pit under original grouting scheme (unit: m)
基坑开挖过程中地表最大沉降为19.73 mm,最大地表沉降为0.108%H,满足一级基坑最大地表沉降小于0.15%H的要求,且小于设计值30 mm。围护桩桩身最大水平位移为26.24 mm,最大水平位移为0.14%H,满足一级基坑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0.25%H,且小于设计值30 mm。支撑最大轴力为1 117.96 kN,小于设计值2 011 kN,但引起的房屋基础差异沉降最大值为13.93 mm,整体倾斜为0.83‰,不满足施工期间房屋倾斜控制指标0.6‰以下、差异沉降值10 mm以内的要求。房屋沉降与水平位移云图如图7和图8所示。
图7 房屋沉降(单位: m)Fig. 7 Building settlements (unit: m)
图8 房屋水平位移(单位: m)Fig. 8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of building (unit: m)
3.7.2 加固方案计算结果
加固后基坑边地层水平位移向基坑内移位为4~11 mm,注浆加固后土体水平位移云图见图9。
图9 加固方案基坑边土层水平位移(单位: m)
Fig. 9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of soil layer of foundation pit under optimized grouting scheme (unit: m)
基坑开挖过程中,地表最大沉降为14.713 mm,最大地表沉降为0.08%H,满足一级基坑最大地表沉降小于0.15%H的要求,且小于设计值30 mm。围护桩桩身最大水平位移为20.588 mm,最大水平位移为0.11%H,满足一级基坑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0.25%H,且小于设计值30 mm。加固后方案支撑最大轴力为930 kN,小于设计值2 011 kN。房屋基础差异沉降最大值为7 mm,整体倾斜为0.45‰,满足施工期间房屋倾斜控制指标0.6‰以下、差异沉降值10 mm以内的要求。加固后房屋沉降与水平位移云图见图10和图11。
图10 加固后房屋沉降(单位: m)Fig. 10 Building settlements after grouting (unit: m)
图11 加固后房屋水平位移(单位: m)Fig. 11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of building after grouting (unit: m)
3.7.3 结论
计算结果表明: 通过对建筑物基础的预注浆加固,有效地抑制了基坑边地层移动。基坑开挖后引起的最大地表沉降从原方案的19.73 mm下降到14.71 mm,桩身最大水平位移从原方案的26.24 mm下降到20.59 mm,支撑轴力从原方案的1 117.96 kN下降到930 kN,高层建筑基础差异沉降从原方案的13.93 mm下降到7 mm,整体倾斜从原方案的0.83‰下降到0.45‰。因此,从理论上分析,通过加固,能够满足L199(10层楼)房屋施工期间整体倾斜和基础差异沉降的要求。
4.1房屋沉降监测分析
2012年1月3日,结合数值分析,对靠近基坑侧房屋基础部位进行了预注浆,注浆使房屋上抬8 mm后,停止了注浆工作;2012年4月5日,基坑开挖至-9.2 m时,因支撑架设不及时,出现了半日监测数据超过3 mm,监测数据反馈后,现场立即采取了钢支撑架设,并施加了预加轴力,防止了突变的发生;2012年5月12日,在基坑开挖至基底后,通过房屋沉降曲线预测将出现较大下沉,于2012年5月14日对其采取了跟踪注浆措施,控制了房屋过大下沉。
通过监测分析发现: 围护结构施工阶段(含基坑内降水)房屋下沉量为4 mm,占总下沉量的13%; 基坑开挖阶段下沉量为19.7 mm,占总下沉量的66%;主体施工阶段下沉量为4.5 mm,占总下沉量的15%;覆土回填及后期下沉量为1.7 mm,占总下沉量的6%。因此,在施工中,应加强对基坑开挖阶段的控制,同时,围护结构和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的控制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差异沉降最大值位于主体施工阶段,差异沉降最大值为6.3 mm,小于控制值10 mm,施工期间最大倾斜值为0.4‰,小于控制值0.6‰。L199民房房屋沉降随时间变化曲线见图12。
图12 L199民房房屋沉降随时间变化曲线Fig. 12 Time-dependent curves of building settlements
4.2房屋裂缝监测分析
4.2.1 房屋裂缝监测数据
基坑施工前后房屋裂缝监测情况统计如表2所示。
表2 施工前后房屋裂缝监测统计表
基坑施工后房屋新增的45处裂缝主要发生在墙体部位,局部墙体有裂缝破损现象,部分墙体有水平和竖向裂缝,个别墙体在门、窗洞角位处有开裂裂缝。墙体裂缝见图13。
(a) (b) (c) (d)
图13墙体裂缝
Fig. 13 Cracks in wall
4.2.2 新、旧裂缝原因分析
1)在基坑围护施工前,该房屋就已经存在多种裂缝,分析主要原因为该房屋基础位于软弱地基上,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或多或少会因差异沉降、温度变化等因素受到损伤(比如出现裂缝或裂缝的扩展和延伸)。
2)在基坑围护施工前,分析该房屋存在板裂缝的主要原因为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楼面使用荷载过大或是房屋施工中操作及混凝土养护阶段不规范所致。
3)该建筑物首次量测在 2010年 11 月,距离完成基坑施工后已有2年多的时间差,季节替换、气候气温变化也是墙体裂缝增加的一方面原因,施工前房屋原80处裂缝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出现加宽和加长的现象,因此,基本可以排除基坑施工过程中因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外加结构变形,新增的45处裂缝基本属于温度收缩裂缝。
4.3监测结果汇总
监测结果详见表3。监测结果表明,现场采用袖阀管预注浆和跟踪注浆相结合的加固方案组织施工,基坑和房屋是安全可靠的,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
结合数值分析,将原方案中主动注浆方案调整为局部预注浆和适时跟踪注浆方案,并通过加强现场主动控制和结合监控量测,使得房屋的倾斜指标和基础差异沉降小于设计和评估要求,并且大大降低了注浆量。该标段近距离穿越建筑物达135座,原设计注浆量为21 680.4 m3,而采取新注浆加固方法后,现场实际注浆量为11 924.22 m3,节约注浆数量为9 756.18 m3,节约注浆量占原注浆量的45%,单液浆单价为770.73元/m3,因此,直接经济指标节约达751.94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表3 监测结果Table 3 Monitoring results
本文就深基坑施工近距离(基坑距房屋4.1 m)侧穿L199民宅(10层楼)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提出了在房屋基础沉降较大的部位采取袖阀管预注浆和适时跟踪注浆加固的措施,针对不同的施工阶段,结合监控量测反馈分析,采取了相应的施工主动控制措施,安全地完成了该段施工和顺利地通过了房屋安全评估,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数值分析和监测对比可以看出,对房屋基础采取的局部预注浆加固和适时跟踪注浆加固相结合的方式和加固参数是合理的,袖阀管注浆在加固至房屋基础下2 m后,能有效改善房屋的基础沉降和水平位移,并对房屋附近地表沉降、基坑支护桩桩身水平位移和钢支撑轴力都能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能满足房屋整体倾斜0.6‰以下、基础差异沉降10 mm以内的控制值要求。
2)通过监测发现,房屋沉降控制应重点控制基坑开挖阶段,而围护结构和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也应引起相应重视。在基坑开挖过程中,要及时架设支撑,要避免因支撑架设过晚而发生突变。在主体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拆撑时间,必须将钢支撑所承受的力可靠地转换给主体结构,以保证变形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一般应在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以上时方可拆撑。房屋的旧裂缝基本未出现加宽和加长,新增的墙体裂缝基本属于温度收缩裂缝。
3)由于本文地质情况较好,地下水渗透系数较小,在数值分析中,未考虑地下水渗流对房屋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数值分析结果与监测数据较为吻合,但若遇砂层等地下水渗流对工程影响很大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 覃卫民,逄铁铮,王浩,等.深基坑附近房屋出现裂缝的施工监测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 28(3): 533. TAN Weimin, PANG Tiezheng, WANG Hao, et al. Analysis of excavaltion monitoring for house cracking nearby deep pit found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9, 28(3): 533.
[2] 何世秀,胡其志,庄心善.渗流对基坑周边沉降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3, 22(9): 1551. HE Shixiu, HU Qizhi, ZHUANG Xinshan. Influence of seepage on ground settlement of deep foundation pit[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3, 22(9): 1551.
[3] 万顺,莫海鸿,陈俊生.深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影响数值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9, 32(10): 1530. WAN Shun, MO Haihong, CHEN Junsheng.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s of deep foundation pit excavation on neighboring buildings[J]. 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9, 32(10): 1530.
[4] 马威,丁烈云,伋雨林,等.深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的数值分析[J]. 施工技术, 2007, 36(10): 97. MA Wei, DING Lieyun, JI Yulin,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impacts of deep foundation pit excavation on neighboring buildings[J].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2007, 36(10): 97.
[5] 王晓强,王嘉杨,王昂.合肥地铁深基坑施工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J].建筑科学, 2011, 27(9): 105. WANG Xiaoqiang,WANG Jiayang,WANG Ang. The impact on the surrounding buildings of the excavation of Hefei Subway station foundation pit[J]. Building Science, 2011, 27(9): 105.
[6] 陈福全,苏锋.基坑开挖对临近地基极限承载的影响性状数值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08(4): 468. CHEN Fuquan,SU Feng.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excavation on bearing capacity of neighboring soils[J].Journal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ngineering, 2008(4): 468.
[7] 宋兴海.支护结构作用下高层建筑筏型基础的沉降分析研究[D].重庆: 重庆大学, 2009. SONG Xinghai. Analysis of settlement of raft-typed foundation of high building under effect of support structure[D].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2009.
[8] 董建华,朱彦鹏. 兰州某深基坑三维有限元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12, 34 (增刊1): 93. DONG Jianhua,ZHU Yanpeng.A deep foundation pit in Lanzhou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J].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12, 34 (S1): 93.
[9] 陈林靖,余其凤,戴自航.福州某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对周围建筑物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5 (1): 79. CHEN Linjing,YU Qifeng,DAI Zihang.3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excavation in soft soil areas in Fuzhou on the surrounding buildings[J].Journal of Railwa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5 (1): 79.
[10] 伍尚勇,杨小平,刘庭金.双侧深基坑施工对紧邻地铁隧道变形影响的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2, 31 (增刊1): 3452. WU Shangyong,YANG Xiaoping,LIU Tingjin.Analysis of influence on deformation of adjacent subway tunnel due to bilateral deep excavations[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12, 31(S1): 3452.
[11] 童刚强,李洪涛,呙晶.深基坑邻近建筑物注浆加固技术[J].岩土工程技术, 2012, 26(1): 50. TONG Gangqiang,LI Hongtao,GUO Jing.The grouting reinforcement technique of the building adjacent to the foundation pit[J].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echnique, 2012, 26(1): 50.
[12] 李涛,刘波,陶龙光.深基坑-高层建筑共同作用实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8, 37(2): 241. LI Tao, LIU Bo, TAO Longguang. Interactions between deep excavations and nearby high-rise buildings[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2008, 37(2): 241.
[13] 高学伸,邹厚存,蒋毕忠.大型深基坑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J]. 工程质量, 2010, 28(4): 15. GAO Xueshen, ZOU Houcun, JIANG Bizhong.Affect of large deep foundation pit construction on the neighboring buildings[J]. Qual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2010, 28(4): 15.
[14] 曹晶珍,李俊伟,吕培印.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时临近建筑物的变形控制研究[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5, 18(11): 97. CAO Jingzhen, LI Junwei, LYU Peiyin.Deformation control of buildings neighboring to foundation-pit construction at subway station[J]. Urban Mass Transit, 2015, 18(11): 97.
[15] 何新明.紧邻地铁深基坑的建筑保护技术[J].建筑施工, 2012, 34 (9): 867. HE Xinming. Architectur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for deep foundation pit adjacent to subway[J]. Building Construction, 2012, 34 (9): 867.
[16]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11[S].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43. Code for design of building foundation: GB 50007—2011[S].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11: 43.
StudyofConstructionTechnologyforDeepFoundationPitLaterallyCrossingAdjacentHighBuilding
YONG Yi
(CCCCFirstHighwayXiamenEngineeringCo.,Ltd.,Xiamen361021,Fujian,China)
U 455.4
B
1672-741X(2017)09-1153-09
2017-03-27;
2017-06-08
广东省交通厅2012年度科技计划项目(科技-2012-02-032)
雍毅(1984—),男,四川南充人,2009年毕业于重庆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城际铁路施工和监控量测技术研究工作。E-mail: cqustyongyi@126.com。
10.3973/j.issn.1672-741X.2017.09.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