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对接“一带一路”的潜在机遇与风险评估

2017-10-10 01:02:51
创新 2017年5期
关键词:银行业一带一带一路

■ 马 岚

中国银行业对接“一带一路”的潜在机遇与风险评估

■ 马 岚

资金融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在资金融通过程中,银行业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否实现与“一带一路”的有效对接,不仅关系到整个战略发展的全局,而且也与银行业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文章从“一带一路”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入手,将经典经济学理论引入研究范畴,结合沿线各国的实际情况,全面阐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银行业对接“一带一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潜在机遇和风险进行了评估,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带一路”;资金融通;贸易融资;银行业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国家合作倡议,“一带一路”自2013年提出以来,其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均超出预期。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我国已与7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完成战略对接,达成联合声明、双边协议/合作协议、合作备忘录/谅解备忘录、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合作规划纲要等成果。

资金融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和“五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迄今为止,“一带一路”融资机制已经初步建立,形成了包括传统世界多边金融机构、新兴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内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专项投资基金以及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等在内的多层次、差异化融资体系。其中,银行业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否实现银行业与“一带一路”的有效对接,不仅关系到战略发展的全局,也与银行业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

尽管如此,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量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差异大,地缘政治复杂,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大等一系列因素,商业银行对接“一带一路”不可避免会面临许多潜在风险。因此,合理、有效评估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本文从“一带一路”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入手,将经典经济学理论引入研究范畴,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实际情况,全面阐述“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对商业银行对接“一带一路”过程中的潜在机遇和风险进行评估。

二、“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

“一带一路”建设覆盖65个国家,涉及大规模产能合作、贸易往来、基建投资和文化交流。这要求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资源禀赋、市场需求、产业竞争力等方面拥有实质性的合作基础和前提。

(一)“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依据

1.比较优势理论

作为国际贸易领域的经典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形成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是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各国只要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便能够进行对外贸易,进而提升福利水平。

2.要素禀赋理论

Heckscher(1919)和 Ohlin(1933)进一步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国能够供给的相对较多的生产要素是这个国家的充裕要素,各国应当倾向于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国内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国内稀缺要素的产品。要素禀赋理论把资本、自然资源等要素也纳入模型框架当中,是对李嘉图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基于技术水平上的差异,这一周期在不同国家中发生的时间和过程也不相同,往往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由技术差异导致的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市场上竞争能力的差别,从而成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变化的基础。

4.梯度转移理论

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其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而产业结构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一国/地区的主导产业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专业部门构成,那么该国/地区就被列入高梯度区域,相反则列入低梯度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将逐步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二)“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基础

1.综合竞争力分析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综合竞争力差异显著(表1)。具体来看,得分在5

分以上的国家包括了新加坡、卡塔尔、阿联酋、马来西亚和沙特,此外,同属于第一梯队的还包括以色列、中国、爱沙尼亚、捷克、泰国、科威特等得分在4.5分以上的国家,这些国家在全球140个国家当中排在前40名以内。相比之下,柬埔寨、阿尔巴尼亚、尼泊尔、黎巴嫩、蒙古等国家的得分则在4分以下,全球排名在90位以后。其他大部分国家则处在上述两类国家之间。

表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球竞争力排名情况①基于数据可得性等原因,部分“一带一路”国家数据缺失。

进一步地,我们选取宏观经济环境、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健康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训、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等7个指标,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竞争力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在七大方面的得分均超过中位数。其中,市场规模、宏观经济环境、健康与基础教育的表现最为突出,在沿线国家中处于领先水平,其他指标则处在中等偏上程度。

2.产业结构分析

图1 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中的比较优势分析

用GDP构成来衡量“一带一路”国家的产业结构,可以发现,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服务业,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16年,“一带一路”65国GDP中,服务业占比高达57%,工业和农业占比则仅为33%和10%(图2)。此外,从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来看,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占到70%以上,投资在GDP中所占比例则明显偏低,只有25%左右,显示投资强度不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已形成全面、完善的工业体系,工业门类齐全、工业部门发展成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贸易前景。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一方面,伴随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去产能”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充分利用沿线国家在产业结构上的差异,以产业投资为驱动力,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从而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实现部分过剩产能的转移与有效承接;另一方面,根据梯度转移理论,在技术革新层出不穷、创新动能不断释放的基础上,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还存在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产业自然流动与转移。

图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分析

3.基础设施建设分析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的基础设施保有量较高,但分化严重,且老化、陈旧问题十分突出,基础设施在性能、利用率等方面的水平较低。因此,存在着巨大的基础设施翻新、重建和新建需求。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二是资金的需求。

与上述情况相契合,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方面拥有较强的比较优势。首先,在过去15年当中,我国经历了一个基建快速发展的时期,造就了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优秀建筑企业。根据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2016年度国际承包商250强排名数据,入围的中国企业已经达到65家,我国企业在主要基建领域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其次,我国政府、企业、银行业以及各类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通过密切合作,能够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和可靠保障,有效化解沿线国家投资缺乏、投资力度不足等瓶颈问题。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倡议与传统经济学理论高度契合,倡议的实施与推进有可靠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作为支撑。从实践效果来看,这种契合效应正在不断显现,并持续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

三、我国银行业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潜在机遇

“一带一路”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中金融作为全方位的资源配置手段,不仅能满足多样化需求,还能通过“以点带面”式的业务引领,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在具体实施路径上有序推进[1]。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银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一带一路”建设催生巨大的信贷融资需求

1.基建融资

2016年12月6日,交通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八部委就联合发布《关于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推进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的意见》,明确到2020年,要初步建成开放有序、现代高效的国际道路运输体系。

具体来看,一方面,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国际领先的技术,比较优势突出。截至2015年末,我国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运营里程均位居世界第1位。另一方面,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作为支持。大多数沿线国家政府财政实力有限,内部资金无法满足其基建投资的需求,并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因此,资金融通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一带一路”融资机制的顶层设计,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新兴多边开发金融机构在推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过程中占据着先导地位。然而,庞大的战略计划仅依靠多边金融机构的支持还远远不够,也需要商业银行提供信贷资金作为支持。

2.贸易融资

“一带一路”的建设能够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带动人民币使用范围的扩大,提高人民币的区域化程度[2]。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货物贸易的总额将达到19.6万亿美元,占全球货物贸易总额的38.9%。与此同时,截至2016年6月30日,我国已经与“一带一路”沿线11个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①11国包括越南、新加坡、菲律宾、缅甸、马来西亚、老挝、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文莱、泰国和巴基斯坦。,随着倡议推进的不断深入,这一数据还将不断增长。

从实际推进情况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沿线国家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性不断显现(图3)。根据商务部统计,2016年1—11月,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达到8489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外贸总额的25.7%,其中出口5234亿美元,进口3255亿美元。2017年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进一步深化,上半年累计实现贸易额5115亿美元,占我国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7%。

图3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占比

贸易往来的增加和贸易量的不断扩大,将直接拉升市场对贸易融资的需求。贸易融资作为银行的传统业务之一,主要指银行对进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短期融资或信用便利。包括进口押汇、限额内透支、进口代付、进/出口托收押汇等表现形式。

(二)“一带一路”建设拉动人民币结算需求

基建融资和贸易融资的爆发式增长,必然拉动对人民币结算的需求,进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事实上,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在沿线各国贸易发展和金融合作的基础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据此构建沿路人民币贸易圈和人民币货币区,符合沿线各国利益,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3]。

实践经验表明,随着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贸易规模和投资规模的持续攀升,人民币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工程承包等领域的结算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为“一带一路”经贸往来提供实际的便利。一项关于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的调研指出,在被调查的“一带一路”沿线客户中,有超过八成客户表示未来打算使用或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使用水平①参见中国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一带一路”上的人民币》,2015年。。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6年1—8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金额达8600亿元;截至2016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已经与2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央行签订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规模约为1.4万亿元人民币;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获得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共计3300亿元。

(三)“一带一路”建设创造新兴金融需求

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还将衍生出一系列新兴的金融服务需求,从而为银行业扩展业务范围、创新产品类型、升级服务模式带来机遇。具体来看,包括以下几项主要内容:

一是贸易金融产品的创新。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一带一路”国家在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升。沿线贸易活动的繁荣将直接带动相关贸易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如跨境人民币出口托收业务就是出口人在货物装运后,开具以进口方为付款人的汇票(随附/不随附货运单据),委托银行通过其在进口地的分行或代理行代出口人收取货款的一种结算方式。

二是投资银行业务。主要包括跨境并购融资、债券承销分销、债券融资、发债担保、资产证券化、公私合作(PPP)以及财务顾问等形式。这些新兴业务将直接服务于“走出去”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活动和投资活动。

三是“走进来”金融业务。在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去”的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和人员也纷纷“走进来”,从事投资、商贸和文化交流等活动。这些“走进来”的客户在海外置业、全球资产配置、现金管理、消费金融等领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从而为过我国银行业开展相应的资产管理服务提供了基础。

四、我国银行业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风险评估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有助于中国银行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但其中也蕴藏着一系列潜在的风险因素。因此,做好风险识别和评估工作,是银行业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首要前提和关键任务。

(一)经济与汇率波动风险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与沿线国家任何形式的经济、金融合作,都离不开资本的跨境流动,因此汇率和汇率风险是必须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潜在的汇率波动可能导致投资收益的损失;另一方面,汇率波动的背后可能隐藏着经济基本面更深层次的问题。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量众多,且大多数为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基本面存在较大差异和不确定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对汇率风险进行有效识别的难度。例如,根据国际货币组织2014年的报告,在65个沿线国家中,塔吉克斯坦、文莱、东帝汶、立陶宛、波黑、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仍采用硬盯住制度,这种僵化的汇率制度往往无法及时反应和消化汇率波动,从而无法有效释放汇率风险。此外,还有一些国家存在外债占总储备的比例过高、经常账户呈现较大幅度逆差、经济面临增速大幅下降等问题。这些基本面情况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汇率波动的潜在因素,是我国银行业在对接“一带一路”,支持企业“走出去”和海外经营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

(二)地缘政治与国别风险

在我国中资银行“走出去”的过程中,国别和地缘政治风险始终是被考虑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局稳定、地缘关系简单、社会发展平稳的国家和地区是银行海外投资和设立分支机构的首要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是国别和地缘政治风险发生的高危地区,区域内地缘政治十分复杂、宗教文化差异巨大,许多国家出现过内部动乱、战争、经济状况恶化等突发性事件,可能对海外投资者造成极大损失。国别和地缘政治风险一般难以量化,国内银行在相关区域内进行海外投资、经营以及项目扶持之前,应当采取谨慎的态度,全面了解地区整治、经济、文化发展历史和现状,了解国际整治、经济形势,进行必要的投资咨询,合理评估相关风险。

(三)经营管理的挑战与风险

“一带一路”沿线主要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主要集中在资源、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为主的投融资项目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投融资期限长、经济收益不确定、投资回报周期过程等问题[4],从而增大了金融风险防控的难度。

除上述风险外,银行业对接“一带一路”还面临一系列传统和新兴的风险,从而对银行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跨境和跨区域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和开展境外业务的成本收益管理,创新性产品和业务的定价能力,以及接受和适应海外监管当局监管的能力等。

五、我国银行业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现状

2015年8月,中国银监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发布《关于银行业支持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银行业应以重点领域重大工程为核心,主动对接、积极支持国家重大投资项目工程建设,大力扶持“走出去”企业,为落实“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提供多方面、深层次的金融支持。

根据中国银监会网站的数据,截至2015年末,共有9家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24个国家设立56家以及分支机构。其中,子行16家,分行32家,代表处8家。具体来看,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五大行是中资银行布局“一带一路”倡议的主力军,基于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走出去”经验,这些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布局已经初具规模,在相关的投融资业务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银行的海外机构已经覆盖1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5年,通过公司贷款、保函和信用证等方式,累计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投放授信约286亿美元,跟进重大项目约330个,意向性支持金额约870亿美元①参见中国银行2015年年报。。工商银行则在“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23家分支机构②参见中国工商银行2015年年报。。

与此同时,中资金融机构根据“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需要,不断创新,已经开发并推出了多种类的跨境人民币产品,并在沿线各国设立了境外金融机构,为与贸易及投资相关的人民币结算和融资提供全面周到的金融服务[5]。

六、政策建议

结合理论研究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未来我国银行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规范“走出去”步伐,通过在沿线国家开设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更好地服务战略发展的大局。从当前情况看,中资银行海外布局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发展中国家的覆盖面相对较低,对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没有覆盖。未来,在加强风险管控的前提下,要鼓励商业银行在投资和经营环境相对较好的沿线国家和地区开设分支机构,加强货币清算等基础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

二是加强国内银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加强与传统及新兴的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合作,通过合作积累项目经验和投资经验,提高业务和风险管理水平。

三是银行业监管机构要进一步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监管部门的合作,推动双边或多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加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在反洗钱、跨国金融风险预警与防范方面的合作,逐步建立起一整套高效、便捷的监管协调机制,跨境交流合作机制和金融风险预警机制。为商业银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四是全方位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与管理能力。要始终秉承审慎经营的理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要以服务“一带一路”为契机,推动全面风险管理责任制在银行业的落地实施,在银行业内部建立起完善的跨境风险监控、预警和报告制度,坚持责任到人。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境外分支机构的风险识别、计量和评估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独立的国别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和相应的管理制度,以评级结果为依据,建立完善的国别限额管理机制。

[1]张红力.金融引领与“一带一路”[J].金融论坛,2015(4):8-14.

[2]韩玉军,王丽.“一带一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J].国际贸易,2015(6):42-47.

[3]保建云.论“一带一路”建设给人民币国际化创造的投融资机遇、市场条件及风险分布[J].天府新论,2015(1):112-116.

[4]马博雅.“一带一路”战略中金融风险防范[J].党政干部学刊,2016(6):50-53.

[5]翁东玲.“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支持与合作风险探讨[J].东北亚论坛,2016(6):46-47.

[责任编辑:吴寿平]

Abstract:Financial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underpinning for implementi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In the process of financial integration,banking industr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The effective alignment of banking industry with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not only related with the overall picture of the Initiative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banking industry.Beginning with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ality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lassic economic theory into the research and comprehensively expounds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ith the reality of countries along the Initiative.On this basis,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the potential opportunities and risk assessment of banking industry aligni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some policy proposals.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Financial Integration;Trade Finance;Banking Industry

The Potential Opportunities and Risk Assessment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to Alig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Ma Lan

F125;F832.33

A

1673-8616(2017)05-0015-10

2017-07-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异质性与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研究”(12CGJ026)、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对北京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与发展对策研究”(15JGB129)、北京市博士后基金工作经费资助项目

马岚,北京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北京,100033)。

猜你喜欢
银行业一带一带一路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公民与法治(2020年1期)2020-05-30 12:27:40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中国外汇(2019年20期)2019-11-25 09:54:58
“一带一路”我的梦
学生天地(2019年29期)2019-08-25 08:52:24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中国(俄文)(2019年6期)2019-07-05 07:02:56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专用汽车(2015年4期)2015-03-01 04:08:45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环球时报(2014-12-10)2014-12-10 08:51:32
给银行业打气
环球时报(2009-05-18)2009-05-18 19: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