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兵
米芾 《逃暑帖》中相同字浅赏
■杨 兵
宋代米芾所书 《逃暑帖》为一尺牍,纸本,行书,纵30.9厘米,横40.6厘米,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整尺牍八行,原73字其中5字湮灭不清,从现存68字可看见,“米字”如众人所知,锋出八面,自然变化多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求变化、创新的思想,对后世书风影响很大,下面赏析米芾就同一尺牍十四个同字,穷其变化之奥妙。
第一字,整体用墨重,第一画与下一画断开,捺画多一抖动,振迅天真;内部的“兆”两字笔笔不同,第一字,第一画逆入,竖弯钩厚重钩出,左侧两点,按、提两个动作完成,最后两点平行按笔,钩向上挑,左右粘连较重。第二字,一、二画连,多露锋,“兆”第一笔“弯弓”弧度很大,左侧“两点”化为一笔,露锋按、折、提三个动作,干净利索,笔连带下一笔,竖弯钩回锋内敛,拨、按两点。
两字主要区别在第二、三画。第一字,第一笔后翻笔角度较大,第二笔,竖画后抽笔,第三笔另起重切笔圆转而下钩向始点,此为米芾的标志性笔法,而且在晚期作品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第二字,第一笔轻折,第二笔后画内折笔,折笔后,钩走横势。
三个字的留白都不一样。第一字,第一画,逆锋入笔,笔画由轻而重,左面留白多,右边留白少,正如“密不透风,疏可跑马,计白当黑”之说,最后一笔按笔即下,左上角留气。第二字,留白均匀,“口”呈倒梯形,最后一笔由左上入笔,圆转而下,形成垂露。第三字,“口”呈平行四边形,第三笔,横出画外,打破平衡,最后一笔,由左下入笔推笔而上,入锋动作轨迹细节清晰可见,最后形成悬针,践行自己提出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书法真谛。
两字主要区别在第二、三笔。第一字,第一笔,左上斜入笔,粗重,第二笔圆转露锋,顺势而横与三笔呈“()”状。第二字,第一笔,取侧势,有弧度,第二笔,斜入笔,折锋右行,第三笔,大斜点稳住整字,整体呈稳定三角形。
只三笔,可谓笔笔不同。第一字,第一笔不出锋,第二笔即按即提,笔意跌宕,第三笔,左右波荡蛇行扭缓行笔,厚重又动感。第二字,第一笔出锋,呼应下一笔,第二笔折锋用笔,方头捺出。
因是自己名字熟练的标记符号缘故,三字的变化不大,主要区别在长横画。第一字,横呈扁“∽”线形,与竖画交叉形成整字的重心支撑点,使横画更具有弹性和动感。第二字,横画典型的左放右收结体,钩先走横势然后陡然而重起,形成现有的态势,非常人所为,所能为。第三字,轻重对比明显,头部重,而下部婀娜,整体协调。
两字一个在篇首,一个在篇尾,总体感觉,第一字,舒朗、工整;第二字,明显感觉行笔速度快。另一方面,右侧有明显区别,第一字,第一笔露锋,与框内两短横平行;第二字,第一笔切笔,框内两短横平行线相交。最后一个笔画,有收有放。
两字主要区别,第一个点,入笔角度不同,两点线形力感不同。第一字,露锋向左下运笔后折、转、提锋连下一点,这中间包含用力方向、阴阳的转变,线内动力十足,横画向右上倾斜,第三画画尾紧接第四画折锋而下。第二字,入笔向右下翻笔,与下点呈“∽”形状,动作相对简单,线力外展,第四画折笔后,由横画中间而出,两短横势向右下与第三画右上,达到整字结构用力的“动平衡”。
两字字形有大小之分。第一字,第一画后,提笔按锋再起笔,第三画搭锋第二画上,外拓弧线内含张力,第四笔,凹画行笔,改变了原有的用力惯性,变外拓为内擫,可见老米驾熟就轻地运笔。第二字,第一画后,画内转折锋,第三笔起笔“意”顶第一笔,形成稳固的三角形状,最后一笔重收。
两字的主要区别在藏露之间。第一字,第一笔,藏锋方笔折锋撇出并回锋,右侧“戈”尾牵丝连短撇,省去一点。第二字,第一笔,露锋起笔,稍按尖锋撇出,右侧“戈”尾钩出,且倾斜角度较大,短撇与“口”相连,最后一“点”收向中宫。
看似简单的几笔,整字笔画各异。第一字,第一笔,向右弧竖切笔,重笔横行,两个竖画一长一短,一正一侧,牵丝相连,最后一画,含蓄,不出锋。第二字,露锋竖画后向左扭转笔锋横行至尾端,回锋两个侧势竖画,挑行下一笔,字尾出锋呼应下一字。
两字书写位置同在一纵,相隔三字,从形体上看,一大一小,一重一轻。第一字,第一画按笔后,再次顿笔撇下收锋,第五画,顿起笔,呈大变形“∽”,圆转开阔,内含张力,四点呈弧状轨迹,收向中宫,虚实结合。第二字,第一画挑锋顺连下一笔,由于用墨较浓,第四画涨墨为一体,第五画走横势,四点轨迹在一个直线。
三个字主要区别在局部用笔轻重的处理上,四点共同简化为一横画。第一字,整体用墨较重,右部钩内椭圆留白,优美别致,最后四点,露锋轻入,在一画的中间位置按笔,提、按轻重明显,画尾回锋较大。第二字,整字用笔清朗,左右通过牵丝相连,右侧钩出与下一画断开,最后四点,与上一字有明显区别,先重按,提起再重行笔。第三字,左重右轻对比明显,钩出牵丝连接内部笔画,下部四点,先曲线后直线,相映成趣,提按的波动幅度较前两字大而柔。
字为“恼”的草写,两字的主要区别在细微之处。第一字,左侧偏旁“点”用笔重且与竖画黏连,右侧“三竖”与另一字有明显区别,第一竖,斜入笔,然后露锋化竖画为点,牵丝连下一笔,最后一笔弧横结尾。第二字,左侧偏旁“点”与竖牵丝相连,右侧三竖,近乎三点,最后一小竖,拨笔中宫,最后横画回锋中宫。
作者单位:河北沧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