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爱华 吴玉平
浙江省丽水市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调研报告
■余爱华 吴玉平
浙江省丽水市土地面积1.73万平方公里,辖有9个县(市、区)、1个经济开发区、173个乡镇(街道)、2729个行政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业人口222.46万人。2012年以来,丽水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上级关于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6年底,全市村集体实现总收入7.39亿元(其中,经营性收入2.72亿元),年均增长11.39%;村集体资产总额97.3亿元,年均增长23.82%。累计完成薄弱村转化965个,转化率46.6%,目前还有省定薄弱村1107个。
一是收入低
薄弱村经营性收入为零的718个,小于3万元的345个,小于5万元的44个,村“三委”日常运转主要依靠上级奖励补助资金维持。
二是区位劣
薄弱村中绝大部分位于大山深处,山区村数达989个,占比89.34%,甚至343个村至今未通公交客运班车。
三是资源乏
薄弱村中可变现、保值、增值的经济资源稀少,尤其是农民群众的“命根子”——土地资源紧缺。
四是负债重
薄弱村因为借债经营、贷款建设等,大多背负各种债务。负债村数476个,占比43.9%。
五是人才少
薄弱村中“空心化”现象严重,大量优秀人才外出,大多是“386199部队”留守的“空壳村”。有477个村日常人口不足1/3,占比43.1%,本轮村级组织换届前的村“两委”干部初中以下学历的占比69.8%。
2012年以来,丽水市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坚持市场导向、因村制宜、立足优势、挖掘潜力、激活动力,探索出了一批增收致富的典型发展模式,基本形成了多渠道、广路径、成效显的发展格局。主要发展模式有:
在符合城镇村庄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鼓励村集体利用自有土地,兴建标准厂房、商铺店面、来料加工场所等物业,增加村集体物业租赁收入。如庆元县菊水村建设便民服务中心综合楼、蒲潭村新建农贸市场,通过租赁经营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万元以上。
建立健全村级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督管理,控制非生产性支出,“节流”与“开源”并举。如缙云县高潮村对原本混乱无序的村级账目进行全面清理盘查,每年减少村务支出30万元,并集中资源建成“壶镇高潮蔬菜市场”,年租金收入达150万元。
立足丽水市生态资源优势,围绕菌、茶、果、蔬等九大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度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如缙云县笕川村,投资1000多万种植创意花海、建起观光小火车,打造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花花世界”,2016年5月开园以来,共接待游客40万多人次,门票收入超过940万元。
针对山区单个村力量单薄问题,通过整合资源资金,多村异地联建、抱团集中开发大项目等模式,共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如云和县崇头镇24个村,在2012年联合投资建设“云和梯田旅游集散中心商业街”大型旅游项目,租赁给台州投资商经营,年租金达25万元。
围绕“抓党建促发展”理念,采取“内培、外引、选派”等措施,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实现农村党建发展与经济增收共赢。如2015年以来,景宁县梅岐村构建“党建+农业示范基地+众创平台”模式,以村集体土地资产入股,引入工商资本1500万元打造梅溪铁皮石斛基地,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增长。
利用旅游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发展旅游产业,打好“山水牌”,发展美丽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如青田县高市乡洞背村依托石门洞景区的优势,集体参股成立旅游经济合作社,开发了一系列村级旅游项目,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松阳县樟溪乡兴村打造该县首个村级红糖加工坊和农副产品乡村博物馆,每年加工3.5万-4.0万公斤红糖,总产值超140万元,同时吸引了许多游客参观,每年加工费用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8万元收入。
积极改造利用村集体闲置厂房、土地、旧学校等实物资产,挖掘积存资产潜力。如遂昌县黄沙腰镇大洞源村邀请专业民宿设计团队将闲置的村学校教学楼,改造成“洞源一号”精品民宿。目前“洞源一号”已带动该村22户农户发展农家乐,并承诺今后每年带动每户农家乐至少增收3万元,2016年村集体经济因房屋租金直接增收10万元;缙云县新建镇长川村,利用长川小学旧校舍,开办乡约竹隐民宿,2016年主要依靠房屋租金收入,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
利用村办公楼屋顶、村山坡地及未利用地等,开发光伏发电项目,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如缙云县新建镇红锦村,通过利用村办公楼和向18户农户租赁屋顶,建成了100千瓦光伏电站。建成并网发电一年来,累计发电12万度,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2017年,该县在20个薄弱村建设了每村60千瓦的光伏地面小电站。目前12个村已并网发电,预计年收益5万-6万元,收益期25-30年,特别是屋顶电站不占地,实现了无地生财。
丽水市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村集体服务功能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来抓,加强引导,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多措并举推进。
2012建立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联席会议制度,由组织部长和分管副市长担任召集人,农业、财政、国土、农办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制定出台《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实施意见》,明确全市2072个薄弱村5年发展目标,并建立“县级领导挂点、相关部门结对、住村干部落实”的组团式帮扶机制,协调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
2012年以来,市政府在省政府下拨专项薄弱村发展资金的基础上,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激励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形式进行专项扶持,各县(市、区)累计落实专项配套资金1.9亿元,村级自筹资金1.4亿元。根据“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原则,摸清薄弱村基本情况,各县(市、区)进行综合评估,分类谋划具体发展项目,制定《扶持薄弱村发展五年规划》,有效整合各级扶持资金、开展项目建设指导。
紧紧依托全市生态精品现代农业产业优势、地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技术管理及市场优势、农业“两区”平台建设优势,用好用活强农惠农扶持政策,鼓励薄弱村以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发展当地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坚持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相结合,探索“多村项目联建集体增效、农民入股分红增收”的发展模式,严格按照目标要求,倒排工作时间进度,细化落实具体措施,加快推进工程建设,及时做好项目资金拨付和结算,认真抓好项目实施管理和评估验收。
积极推行集体资金统一账户管理制度,建立乡级农村集体“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对各村委托的农村集体“三资”账务台帐进行集中管理,并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系统,实现市、县、乡三级联网实时动态监控,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指导、监督和服务工作。同时,推行村干部离任审计、年度审计和重大工程项目审计制度,严格禁止各种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等行为,切实减轻村级经济负担。
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列入各地新农村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加快薄弱村物业经济项目建设进程。将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纳入乡镇(街道)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并作为村社主要干部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同时,建立完善督查考核制度,市级领导小组每年年底对县(市、区)扶持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工作进行考核评定,并通过明察暗访结合的方式,不定期深入乡村开展督查指导,推动工作落实。
一是统筹推进欠深
各种涉农资金以省市专项为主,且大量条块式投入农村基础建设项目,呈现“天女散花,各自为战”现象。缺乏综合建设推进平台,除庆元、遂昌、景宁等县成立了全县性综合性投资平台外,其他县(市、区)没有资源、项目统筹的综合机构,各县、县域内部乡镇间合作联建项目较少,项目建设大多是“村村点火,乡乡冒烟”。
二是经营创收乏力
建造厂房、店面等项目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的限制落地困难,且项目建成后物业出租难、租金低廉等问题严重。项目多以传统物业项目为主,发挥生态优势的农旅融合新型项目不多,有“跟风上”的盲目性,整体经营创收难度较大。
三是资金配套困难
按照省现行扶持经济薄弱村专项资金政策,项目资金要按照省、县、村三级2∶2∶1配套。作为经济后发地区,我市县乡村三级均存在资金配套难题,不少经济薄弱村在项目申报成功后也无力实施。
四是思想认识不明
部分村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思想认识不到位、发展信心不足、发展思路不清,存在“等、靠、要”消极思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甚至少数村有把村集体经济资产分光用尽的片面思想。
坚持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关于实施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浙委办发〔2017〕60号)文件和8月30日全省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视频会议精神,从丽水市实际出发,抓牢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绩效导向,创新思维,主动作为,多方发力,努力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致富,全力打好三年1107个薄弱村消除攻坚战。
一是领导包干。强化属地“一把手”工程,建立领导包干制,牵总头、负总责,确保每个村都有县、乡两级领导挂帅领衔、包干销号。二是全力攻坚。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抽调得力的后备干部、年轻干部组建消薄攻坚组,通过“包片式”“集中式”开展帮扶指导。三是凝聚合力。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以县为单位,整合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力量推进消除薄弱村工作。四是明确任务。涉农部门制定任务清单,细化工作职责,列明可用政策、可做项目、可用资金等内容,确保相关部门、政策、时间表一目了然。
一是上下联动定项目。按照上面顶层设计、谋思路、出规划,下面摸清家底、查问题、抓落实的策略,参考借鉴兴办物业型、管理增效型等发展模式,结合林权、河权等改革热点,综合分析村庄特点、产业区位、资源禀赋等因素,县、乡、村三级联动,集体谋划选准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和模式。二是做大产业出项目。鼓励村集体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精品农业,优先发展油茶种植、蜜蜂养殖等传统优势农业项目,引进工商资本,通过集中流转土地、租赁屋顶或土地等方式,出资或作价入股光伏发电、田园综合体、农家乐民宿等农业、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休闲旅游重点项目,增加村集体分红收益。三是抱团发展找项目。鼓励以县、乡邻近周边区域,组建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或产业联合体,引导产业相近、资源互补的地方,整合财力、人力、物力资源,抱团发展,形成致富集群效应。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整合现有的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用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比例。除省扶资金外区财政安排专项扶持资金,加快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积极引导结对帮扶、村企结对、山海协作等方面的资金项目向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倾斜。探索建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奖励基金。二是优先用地保障。确保优先安排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用地,对土地征收后返还村集体的留用地,优先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从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中划出适当比例用于优先发展村集体物业经济。三是加强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给予信贷支持,探索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流转使用权、林权等抵押贷款。四是实行税费优惠。村集体投资兴建的物业项目,以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产权变更过程中,审批、税务等部门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给予优惠和减免。五是强化人才支撑。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充实进村“三委”班子。鼓励各类人才返乡创业、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农村工作指导员(村第一书记)、乡贤回归、白领返乡人士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低收入农户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增收转化。结合“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培育一批扶贫致富能人和致富带头人。
一是建立“四级明晰”责任机制。实施“一把手”为消除薄弱村工作“签字背书”制度,完善市、县、乡、村四级责任体系,倒排时间、倒逼责任、倒查任务,实行责任捆绑。二是建立“上下左右”联动机制。实施多主体、多层次、多领域的结对帮扶制度,通过带项目、带资金、带政策、带人才、带技术、带服务等多种形式,做到薄弱村村村都有县乡领导、县直部门和企业等对象结对帮扶,确保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立体推动。三是建立“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实施消薄工作日常督查考核工作机制,把消薄工作纳入到县(市、区)综合考核体系,作为党员干部评优评先、考察考核、表彰奖励的重要内容,并与村社主要干部报酬待遇挂钩。□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农村工作办公室、浙江省丽水市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