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史视野下的鲍康宁和《英华合璧》*

2017-10-10 06:31
国际汉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合璧英华康宁

一、鲍康宁和他的《英华合璧》

鲍康宁(Frederick William Baller, 1852—1922)是中国内地会(the China Inland Mission)英国籍传教士。他1873年11月5日抵达上海,来华后的最初几年,主要负责安徽、江苏两省的内地会工作,并到各地城乡考察并开拓教区,1875年在陕西兴安(今安康县)传教,后又去烟台开堂礼拜(1881年),还去江苏南京、陕西西安(1876年、1877年两次)、山西太原(1878年,待了约6个月)、湖北、湖南、贵州贵阳(1880年)、北京(1885年)、天津、上海等地考察过。1885年成为中国内地传教会负责人,1887年在安庆设立了内地会语言训练所,鲍康宁曾任校长多年。此后,鲍康宁的工作重心从前往各地传教转变为专门训练传教士学习汉语,期限一般为六个月,此外还承担教授汉语、编写教材的工作。他参与了1907—1918年《圣经》中文译本“和合本”的翻译修订工作。1922年8月12日在上海去世并安葬于此。

鲍康宁在华整整49年,是著名的汉语语言学家、汉学家和教育家,著述颇丰。1904年,鲍康宁编辑出版了《好逑传》(The Fortunate Union,with Copious Notes,1904),这是第一部被译成欧洲语言的中国小说。他还翻译过《圣谕广训直解》(The Sacred Edict with a Translation of the Colloquial Rendering Notes and Vocabulary,1892),出版过《汉字部首手册》(Book of Radicals)、《汉语注音体系入门》(Primer for teaching Chinese the Romanized System)等。编著了三部词典:《汉英分解字典》(An Analytical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1900)、《新约分解字汇》(又译作《新约辞汇解析》,Analytical Vocabul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893)、《圣谕广训词汇集》(A Vocabulary of the Colloquial Rendering of the Sacred Edict,1892),第一本是综合性词典,后两本是辅助学习《新约》和《圣谕广训》的。

鲍康宁还用汉语撰写了多部传记:《穆勒传》(又作《信魁济茕传》,Life of George Miiller)、《司布真传记》(Life of Rev.C.H.Spurgeon)、《席胜魔传》(又作《席牧师生平》,Life of Pastor Hsi)、《戴德生传》(又作《戴公行述》《戴雅各传》,Life of Rev.J.Hudson Taylor)。汉语出版的还有《孩童诗歌》(Children’s Hymn-book.Chinese paper),和传教相关的书籍还有《马太福音2—7章》(Notes on St.Matthew’s Gospel.Chapters II to VII)、 演 讲稿《一位老传教士给他的侄子的信》(Letters from an old Missionary to his Nephew,1907)、《传道启悟集》(Enlightenment for Preachers)、《诗篇精意》(Metrical Version of the Psalms)、《五祭揭要》(The Five Offerings)等。①《英华合璧》第八版书末所列鲍康宁著述。

鲍康宁编写的汉语教材中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英华合璧》(Mandarin Primary),配套教材包括:《华文释义》(又作《文理教程》,Lessons in Elementary Wenli,1912)、《 笔 画 入 门 》(The ABC of Chinese Writing,1913)、《日日新》(又译作《每课一句成语》,An Idiom a Lesson,1920)②倪春凤:《鲍康宁〈日日新〉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3—14页。《日日新》第一版发行于1920年,第二版发行于1921年,在第一版基础上增加了六个复习的练习题和阅读部分的英文翻译,第三、四、五版都没有改动。倪春凤根据的是1928年第五版。、《字迹分析》(Mandarin Primer Character Analysis,1926)③刘媛媛:《鲍康宁与〈英华合璧〉》,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1—15页。。这些教材既可以单用,也可以配合《英华合璧》使用。比如,跟《英华合璧》以口语为主不同,《华文释义》文章多选自报纸,侧重于“文理”,书中文理课文翻译成口语,分两栏呈现出来,既可配合《英华合璧》使用,也可以单独作为书面语教材使用。又如,《日日新》是口语入门的先导,《英华合璧》则是全方位的综合性教材,《日日新》同样可以单独使用,训练初来中国的传教士的口语交际能力。

鲍康宁生前,《英华合璧》就修订出版了12版:1887年第一版④《英华合璧》第八版序言说第一版出版于1878年,有误。,1900年第四版,1911年第八版,1915年第九版,1921年第十二版,他去世后又出版了1923年第十三版,1926年第十四版。本文主要采用的是第八版,也参考了第十二版⑤Mandarin Primary(《英华合璧》),Shanghai: China Inland Mission and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911,1921.,因为第八版做了重要的修订扩充,基本奠定了以后几版的基础。

第八版现藏于国家图书馆⑥版本藏书情况可参考《鲍康宁与〈英华合璧〉》,第30页。,内容包括:1.第八版前言;2.概要,包括:计划和范围、送气音、送气音和不送气音对照表、声调、声调练习、罗马字注音系统、声母和韵母、声母和韵母表注释、声韵组合、部首表、汉字、按照笔顺写字、教师指南;3.主体的四卷;4.附录,包括语法和注释索引(Analysis of Lessons)、按音序排列的词语目录(Syllablic .Index to Characters and Phrases)、指要录(Index to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entences),指要录是1—30课翻译练习英文句子的汉语译文。前言未编页,概要用罗马数字单独编页,共28页,主体的四卷和附录统一编页,共448页,最后两页分别是内地会出版图书名录和鲍康宁著作名录,未编页。

主体的四卷分别是:elementary(初阶)、advanced( 进 益 )、supplementary( 增 补 )、miscellaneous(大全)。第一卷解释和说明简单的习语,第二卷处理复杂一些的内容,第三卷通过增加词汇和短语进行扩展,第四卷给出涉及各种主题的词汇并有三篇课文。

前三卷每课都由八个部分组成:生词(注音,英文解释)、俗语(在每课的第一页)、语法、注释、杂句(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先是英文,后面是汉语的注音,没有汉字)、翻译(英译汉)、书写练习(写汉字)、辑要(相当于课文)。书后附有完整的索引。这样任何习语和结构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

《英华合璧》根据使用情况不断增补和修订,第二版增加了杂句和翻译,第三版出现了卡片式的量词表,第四版声调标注方式是发圈法,第八版则用数字标注,此外,第八版课文比第四版多出十课,而且每课文章都添加了题目。第八版有“教法须知”,指出教中国人和外国人不同,即第一语言学习和第二语言习得不同,一语不教五音而五音已经习得,二语须教五音。第十二版去掉了这部分,增加了“语音学(Phonetics)”,包括语音学的定义及应用、发音器官、清音和浊音、英语中的元辅音、北京话中的元辅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使用了国际音标,而且把北京话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对第八版的重要发展。第十二版目录去掉了第四卷的“礼法须知(The Essentials of Etiquette)”和附录的“语法及注释索引”。前言说明此次修订很多是教学实践的结果,还有些是学生的建议。一次次修订,使教学内容和编排越来越符合学习者的需求,同时也体现了鲍康宁对汉语、汉语学习和教学的认识一步步加深。

二、《英华合璧》的价值

《英华合璧》几乎符合目前学者们提出的教材编写的所有标准,不论是赵贤洲(1988)提出的四性:针对性、实践性、趣味性、科学性,①赵贤洲:《建国以来对外汉语教材研究报告》,《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年。还是刘珣(2000)所说的五性: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系统性,②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14—317页。在《英华合璧》中都有充分体现。岳岚(2014)认为《英华合璧》的势头远远盖过了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1818—1895)的《语言自迩集》(A Progressive Course Designed to Assist the Student of Colloquial Chinese as Spoken in the Capital and the Metropolitan Department,1867),具有适应性、针对性、便利性、指导性、科学性、时代性和趣味性等特征,③岳岚:《〈英华合璧〉管窥》,《人文丛刊》第8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年,第225—233页。此言不虚。《英华合璧》的亮点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系统性强,二是兼顾教和学。

《英华合璧》的系统性首先体现在对层级的设定和教学上,全书的四卷大致相当于初级、初中级、中级、高级:初级是最基本的内容,初中级是比较复杂的,中级是扩展,高级侧重于词汇量的扩大。汉语国际教育界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重视系列教材的建设,鲍康宁的远见卓识可见一斑。

《英华合璧》的系统性还体现在有配套的系列教材且不同教材和不同课之间的互参随处可见。鲍康宁在《日日新》(1920)第二部分提到:“一些字词右上角标注的数字表示这些字词在《英华合璧》中的页数,可以找到这些字词的详细释义、用法等等。”《字迹分析》(1926)第一部分以《英华合璧》1—5课的生词为例,列举了一些形似字,同时标明《英华合璧》所在课及页码。

阿尔文·奥斯汀(Alvyn Austin)在《中国民众:内地会与晚晴社会,1832—1905》(China’s Millions: the China Inland Mission and Late Qing Society, 1832-1905.Wm.B.Eerdmans Publishing,2007)中说《英华合璧》“阐明语言的基本元素,并在中国教师和外国学生之间建立起较为实用的沟通渠道”。④高永伟:《鲍康宁和他的〈汉英分解词典〉》,《辞书论集》(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182页。这一点首先表现在重点和难点的精准定位。和同时代的传教士一样,鲍康宁非常重视英汉对比,对英语中没有的语言现象如送气音、声调、量词等给予了充分重视。如不仅在课后列有50个常用量词,而且在每个生词后都标出了可以搭配的量词。

他还建议学习者观察和练习各种用法,观察中国人怎么说,如:上东城是从/打这里走么。是从/打这里走。模仿很有帮助,因为问句已经提供了需要的部分词语(《英华合璧》第八版92页,下文只标页码)。另外,此书也非常重视扩大词汇量,教材第四卷就是不同主题词汇的一个汇总。对于一百多年前有着强烈学习动机的传教士而言,掌握大量词汇是必要的。由于兼顾教、学,实用性、针对性自然很强。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是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⑤陈剑华:《近代外国在华传教士编写教科书的历史探究》,《宁波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第17页。传教士恰逢其时,从表音文字的视角出发,以中国原有的韵书为依据,利用罗马字“从音”的性质,拼写当时的实际汉语语音,编写出许多具有现代语言学意义的汉字字典以及相应的汉语会话教材,既为当时的传教士学习汉语提供了便利,也为我们今天研究明清官话留下了宝贵的文献史料。⑥陈辉:《从泰西、海东文献看明清官话之嬗变—以语音为中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54页。岳岚(2015)把晚清时期西方人编写汉语教材的经历分为四个阶段:1800—1840年为初步探索期,1841—1860年是快速发展期,1861—1890年是日渐成熟期,1891—1911年是全面繁荣期。《英华合璧》的出版、再版、改版处于三、四阶段,经过多次修订成为一部成熟的教材,鲍康宁在“处理语法结构时,已经把语法形式和表达减到最少,按照相似之处和相异之处”,①岳岚:《晚晴时期西方人所编汉语教材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47页。不仅语法如此,语音、汉字、词汇的解释和编排无不以简驭繁。

作为一部汉语教材,《英华合璧》的编写遵循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实际教学中又积极借鉴汉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习得规律。鲍康宁在前言中论述了外国人学汉语和中国人学汉语的不同,认为小孩子习得母语的方法值得借鉴,即不断地重复,因此他很强调背诵,要求学生对杂句能做到背诵的程度,另一方面指出成年人不仅应该记忆还应该练习推理和比较的能力。它的价值即使保守地讲,和为人所熟知的《语言自迩集》比起来也毫不逊色。

在配套教材的丰富性方面,《英华合璧》独领风骚。鲍康宁分别编写了汉字教材《笔画入门》《字迹分析》、书面语教材《华文释义》、口语教材《日日新》,几本教材各司其职,分工清楚,显示了鲍康宁独到的见解和超前的意识。

《英华合璧》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福州方言入门二十课》(A Manual of the Foochow Dialect in Twenty Lessons, C.S.& A.E.Champness,1904)体例完全模仿《英华合璧》。②陈泽平:《十九世纪以来的福州方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6—17页。鲍康宁去世后,澳籍传教士马守真(Robert Henrry Mathews,1877—1970)1938年在《英华合璧》的基础上,编写了《英华合璧》(Kouyu Primer: Progress Studies in the Chinese National Language)③常晓敏:《澳籍传教士马守真〈英华合璧〉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6页。,其结构、体例、内容基本沿用了鲍氏的《英华合璧》。

除了被直接沿用外,《英华合璧》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后世的教材编写。《英华合璧》的生词表语素和词语并举,二者分别排列,语素在前,词语在后,如第25课的生词表中,既有“功”“劳”,又有“功劳”,这一点影响了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 1836—1908)的《官话类编》(A Course of Mandarin Lessons based on Idiom,1892),《官话类编》1900年版53课生词表既有“云”“彩”,又有“云彩”,不同之处是后者连续排列。《官话类编》随后又影响了禧在明(Walter C.Hillier,1849—1927)的《华英文义津逮》(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How to Learn It: A Manual for Beginners,1907。又译:《怎样学习中国语文》),如1913年第三版75页注释12既有“商”“量”,又有“商量”。《官话类编》是《英华合璧》后极少数可以与之媲美的一部教材,不过《官话类编》的编写也得益于鲍康宁的大力帮助。④李蕊:《狄考文〈官话类编〉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4页。总之,无论是作为一部教材还是作为记录19世纪官话的语料,《英华合璧》都首屈一指。

《英华合璧》中的部首表照搬了《康熙字典》的214部首。这种做法在当时很普遍,比《英华合璧》早的《语言自迩集》第二章“部首”,比《英华合璧》晚的《华英文义津逮》均沿用了《康熙字典》的214部首。

它的不足表现在:内容方面,有些课文宗教色彩浓厚;语音方面,Ch、ch‘读 [tɕ]、[tɕ‘]还是 [tʂ]、[tʂ‘]取决于后面的韵母,后接开口呼、合口呼韵母,读 [tʂ]、[tʂ‘],后接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则读 [tɕ]、[tɕ‘]。虽然体现了音位互补分布的原则,但未加说明,容易给学习者造成混乱。⑤蔡梦楠:《〈英华合璧〉语音研究》,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第15页。有些解释显然是用西方语法框架硬套汉语,如对被动表达的一些描写等等,不过这也是西方人研究汉语普遍的局限性所在,从万济国(Francisco Varo, 1627—1687)的《华语官话语法》(Arte de la Lengua Mandarina, 1703)开始直到较晚的《华英文义津逮》、《华语入门》(A Course of Colloquial Chinese,1937)等概莫能外;编排上的不足如篇章中的词,有些在词汇中找不到,等等。但总体而言,《英华合璧》是汉语国际教育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优秀教材。

三、从《英华合璧》看鲍康宁的汉语观和教学观

《英华合璧》及其配套教材反映了鲍康宁对汉语的认识,鲍康宁认为语音方面送气音和声调是汉语的两大特性。虽然《英华合璧》中的汉字214部首并非首创,但鲍康宁对形声字的分析则可圈可点。

来华传教士中,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1905)对官话方言的论述最为系统。和艾约瑟相比,鲍康宁的描写和记录更加具体,《英华合璧》中有大量官话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描写。语音方面,鲍康宁兼顾南音和北音,指出南方官话有五个声调,北方官话有四个。从书中的记录可知,当时北方官话入声已经派入四声,但是入声字既标了已经派入的声调,也在音节末标注了h,如:月4üeh、割1koh等,说明“月”“割”当时是入声字,分别读四声和一声。词汇的记录如:北方“屋”是一间房子而“房子”是一座房子,南方则反之,“房子”的“子”通常省去。(85页)又如:南方叫剪子,北方叫铰子,西部叫剪刀。(228页)语法方面如:官话通行于北方、南方和西部,每个地区都有其优先使用的特定形式,如:“谁”用于北方,“那一个”用于南方和西部,类似的,问whose时“谁的”用于北方,“那一个的”用于南方。(3页)北方“上”用在很多动词后面做助动词,西部“到”用得更多。如:把门关上(到)。|那件衣裳他穿上了。(22页)狄考文在《官话类编》中采用两行或三行并列的方式体现南北方言及山东方言的差异,很可能是受鲍康宁的影响。

《英华合璧》的配套教材体现了鲍康宁对汉语口语、书面语、文字与语言关系的认识。《华文释义》是可单独使用的书面语教材,虽然早在明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就认识到汉语书面语和口语的分歧,后来也一直有西方学者阐述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不过不少人把语言与文字混为一谈,如马士曼(Joshua Marshman,1768—1837) 《中国言法》(Elements of Chinese Grammar,1814)对“书面语”的分析包含了对汉字特点的解释。禧在明的《华英文义津逮》在“(汉语)书面语”中花了大量篇幅介绍汉字造字法、书写形式等。相比之下,鲍康宁的认识更符合语言实际。

《英华合璧》涉及汉语各种重要的语法和语义范畴,如:比较、疑问、程度、反问、可能、时态、假设、概数、补语、词缀等。句式有被动句、把字句、连动句、兼语句、存现句等,补语涉及结果补语、可能补语、趋向补语、动量补语、程度补语,对结果补语的描写如:表示特定行为的结果有很多表达方式,常见的可能是“动词+副词”。不过有时动词后也可加另一动词,如“完、成、定”,讲定了、念完了书、做成了、装不完。(153—154页)

鲍康宁还特别重视虚词的用法,详尽地描写了“倒、就、才、凡、着”等虚词,尤其重视它们的句法位置。《英华合璧》描写的词类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副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也很重视一词多义和同义词,前者如吃(186页)、打(212页)、发(254页)的各种用法,后者如“买”有扯、截、挖、籴、称、割、打等说法。这些无不显示了鲍康宁对汉语极富洞察力的认识。

张西平教授说,西方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研究是自觉和主动的,而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都没有主动把对西方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件自觉的事情去做。①张西平:《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简述》,载姚小平主编:《海外汉语探索四百年管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第68—69页。如果说鲍康宁编写的系列教材全面表现了他的汉语观,《英华合璧》则集中体现了他的汉语教学观和学习观。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1.通过比较教汉语学汉语

和同时期很多传教士一样,鲍康宁很重视英汉比较,语音、词汇、语法均如此。另外也对不同区域方言进行对比,以方便传教士了解各地方言。此外也有大量语言系统内的对比,如对送气、不送气音的区分等。

《英华合璧》里有很多实用的表格,如送气/不送气对比表:津—亲,抱—泡,吊—跳等。

声调练习表有两个,表一是只有声调不同的五个字构成的最小对比,如:梯题体替剔。表二是五个声调不同的字组成的句子,如:招牌可上漆等。也有四声组成的句子,如:山前有店、关门请坐等。表一是单字调的训练,表二的句子则意义明确,朗朗上口。

除了语音的对比外,词语、语法的对比也比比皆是,如:“造”和“修”都用来表建桥,“造”用来指建船舰,“砌、立”用来指建墙,“修”用来指建城墙。(增补二十八课)鲍康宁认为教语法对比法比分析法更有效。如:英语中没有和“一下子”或“一下”严格对应的形式,或者说它经常读作的ih-ha-tsi或ih-ha。……比较接近的形式可能是give it a push, give it a pull等。观察细致,描写准确,分析透彻实用。

2.通过聚焦教汉语学汉语

凯西·凯克(Casey Keck)和金由今(You Jin Kim,音译)①Casey Keck and You Jin Kim, Pedagogical Grammar.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4,p.163.认为使用和习得语言的能力受限于有限的注意资源。……用正在学习的语言交际是控制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而用熟悉的语言交际则是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鲍康宁有意识地通过聚焦难点来提升学生的注意,从而把控制加工转化为自动加工。聚焦的方式有重复、模仿、观察、背诵等。

声调是汉语语音的重点和难点,鲍康宁强调声调的重要性时举了下例:贵国—鬼国、主—猪。差之分毫,谬以千里。他在《英华合璧》前言中说:“声调练习表应该反复看,直到耳朵能分辨出两个不同声调并可以单独听出某一声调。”“当学生可以反复准确地发出声调时,就可以丢开声调表,开始学习课文了。”

汉字是传教士学习汉语的又一大难点,鲍康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概说部分有实用的介绍:部首表、汉字、按照笔顺写字。另外,每课都有书写练习,要求学生按照汉字的笔顺写,从多方面帮助学习者掌握好汉字。汉字部分介绍汉字的结构,如何找到部首,如何查字典。鲍康宁对汉字的字形和字义都很重视。

3.语用先于语法

《英华合璧》非常重视语用,关注词语的用法,或描写搭配,或区分用法,或比较口气,如:表祈使时,直接用祈使句比较生硬,常常通过用“可以”来调节。通常相当于that will do,thank you 等。如:你可以去。可以去叫他。(第五课)

“那个”用于口语指令人讨厌或不快的人或事,但说话人不愿意明说。说一个人“太那个”意思是他“没法说”,“太那个”指一个地方时则表示坏得无法用语言形容。如果由于害怕疾病的后果,认为说明细节不吉利,也用“那个”。(二十一课)

年长的兄弟叫“老大”,他的弟兄则根据排行称作老二、老三,等等。出生的次序由“行a row”表示,如:你行几?我行四。(二十五课)

这些小贴士简明实用,均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有些课从标题就可看出对语用的重视,如比较(十一课);如何表达方位,如何表达距离,如何问路(十二课);如何表动作结果(十七课);如何表假设(十八课);如何强调(二十七课)等。这种思路和一百多年后中国学者们的反思不谋而合。②李晓琪:《关于建立词汇—语法教学模式的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期,第25页。陆俭明、王黎:《开展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词汇语法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第2期,第12页。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汇教学的若干问题》,《语言文字应用》1997第1期,第14—17页。

4.重视语言的变体

鲍康宁重视语体,认为学生要学习体面官话。同时对语言的地域变体非常重视,《英华合璧》对方言语音的描写比较简单,相比而言,词语和语法的描写则详细得多(见表1)。

表1 鲍康宁对地域变体的描写

(续上表)

这些描写准确实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有不少学者呼吁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高级阶段教学中应安排一定的汉语方言内容,如贺巍①贺巍:《关于对外汉语方言教学的几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1期,第99—105页。、张振兴②张振兴:《方言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第42—49页。、丁启阵③丁启阵:《论汉语方言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6期,第58—64页。等,鲍康宁一百多年前就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他的描写对我们了解19世纪末的官话方言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而其不局限于标准语的视野和胸襟也值得我们借鉴。

除了以上理念,鲍康宁在处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上也颇有见地。《英华合璧》除了每课第一页有一句俗语外,还有大量涉及文化的精当注释和点拨,如第五课注释:“脸”包括荣誉的概念,不要脸指一个人对他的人品不在乎。又如对礼貌表达方式的说明:“贵”放在与国家、城市和住址相关的问题前,如:贵国?|高寿?对50岁以上的人说。对文化的处理润物细无声,时时处处体现着汉文化,又没有刻意为之。

结论

鲍康宁的《英华合璧》不仅在当时独树一帜,影响广泛,而且很多理念和做法历久弥新,代表着语言教学的方向,汉语语法学界功能派近几十年来方兴未艾,根本原因在于汉语的语法规则不像西方语言那样“显性”,因此语用大于语法,而鲍康宁在一百多年前就是自觉的先行者。汉语国际教育界直到近几十年才越来越关注语体,鲍康宁当时就对汉语敬语、书面语和口语的表达等都有清楚的说明。跟同时代一些西方人相比,鲍康宁对口语和书面语的认识清晰而准确。对于语言的地域变体,《英华合璧》也有许多精当的描写。总之,《英华合璧》既是一部优秀的汉语教材,又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可从多角度研究。

目前《日日新》、《英华合璧》、《圣谕广训》英译本、《华文释义》、《汉英分解词典》都已经出现了相关研究,尚未见到对鲍康宁所有语言著作的综合性研究,角度可包括:厘清作者的生平著述,每部教材产生的背景、历史地位、版本及馆藏情况、拼音系统,反映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作为教材和语言学著作的价值,等等。我们期待系统深入的综合性成果问世。

猜你喜欢
合璧英华康宁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on the breaking of aluminum particle shells
Empirical Likelihood for Partially Linear Models Under Associated Errors
Review of Advances in Engine Efficiency and After-Treatment Technologies
人以修身为本 年年月月康宁
刘康宁
港珠澳大桥夜览
读写“合璧”
大小合璧,微宏互彰
合璧电子:匠心孕育竞争力
How to Teach English Reading Effectiv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