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7-10-10 06:33邹志兵费汝海
体育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体育

邹志兵 费汝海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8)

独立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邹志兵 费汝海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8)

独立学院作为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人才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改革。“3+1”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为例,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3+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管理机制,通过“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完善,为独立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展“3+1”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指导与借鉴。

独立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3+1”人才培养

教育部近年来发布的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榜上有名,被亮起“红牌”。如何突破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体育人才,是转型时期各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校专业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为目标的重要途径。是现阶段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形式,是突破就业困境的最佳选择。

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前3年完成基本的体育理论和运动技术的学习,第四年在校外的相关企业和行业进行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1]。根据“应用型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2]。

2 “3+1”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的构建

以相思湖学院2015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从2015级开始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一套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方法及相应的运行机制。

2.1 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总体来讲,“3+1”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结构,进一步突出专业方向,根据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构建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采用结合、融合、整合的“3合”原则重组课程,使不同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相互衔接形成体系,实现同类课程的整体优化;基础课要展示层次性,以利不同方向、不同类型的学生选修;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1.1 调整课程模块

按照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素质拓展课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明确各课程模块在人才培养上的功能定位。公共课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学科基础课奠定专业的学科基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基础课题传授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专业方向课程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拓展课程包括原来的公选课和公共课中的一部分,如外语课程、计算机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等,打牢人才发展基础。

2.1.2 优化课程结构

通过“结合”“融合”和“整合”方式调整课程结构。将大学英语、计算机课程与专业结合,在所有班级开设一年普通英语,普通英语的教学内容要根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和行业对英语的要求,采用英语口语、情景对话等教学为主,弱化英语笔试。在第二年开设体育专业英语。计算机课程专业也与专业结合,重点讲述体育统计与 SPSS、以及办公软件的应用;将心理健康、军训、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与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衔接与融合,比如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就业指导课、创业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心理健康课。在专业课中建立体育与管理、体育与营销、体育与经济、体育与医疗保健等多学科相融合的综合课程体系;将部分交叉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比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导引养生和“保健气功”和“太极”中有相似的教学内容,将三门课程整合成“中华体育养生学”;将“头颈按摩”“躯干按摩”“四肢按摩”整体成为全身按摩等。

2.1.3 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适当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学分,扩大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见表1)。

第二课堂实践课(10) 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4基础实践教学平台 6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 10合计 100%

2.2 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2.2.1 搭建“3+1”人才培养平台

2.2.1.1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我院按照“以理论够用,实践更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办学思路,一贯注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学院目前与南宁美健尔体育文化有限公司达成了校企合作,在学院内成立美健尔健身学院,健身俱乐部方向学生的所有课程和企业共同开发,打包给企业,由企业负责为学生上课,为学生搭建一个集教学、实训和实习的平台。同时准备筹建“体育保健实验室”“运动解剖虚拟平台”“运动生理虚拟平台”等相关实验室建设。

2.2.1.2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为了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加对行业与企业的了解,运动与营养学系先后与“元之源保健会所”“广西交通运输学校”“南宁杰克斯奇体育文化有限公司”“中国红牛南宁分公司”“南宁体育园”“五象健身俱乐部”“艾郎健身俱乐部”等企业和学校达成实习合作协议。

2.2.1.3 邀请企业的管理者和相关技术人员给学生作一些专题讲座和行业发展动态的介绍。

2.2.2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体育是以实践为主的学科。我系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实验和实践、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系统的校企合作项目,实现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

2.2.2.1 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实验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是由国家教委规定的基础实验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等实验课程,且大部分属于验证性实验,实验课内容比较陈旧,属于设计性和综合性较高的实验比例较小,改革前我系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跟大多数院校一样。改革后,改变长期以来,实验课属于附属地位的局面,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造性试验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国家规定的实验课按部就班完成;增开一些与社会密切相关的社会体育活动方案设计性、综合性强的实验;深化实践类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对于科研水平较高、求学欲望强烈的同学开设一些创新性和研究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通过实验课的这四个层次,逐渐形成实验课程体系,把实验课提高到与理论课同等重要的高度,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2.2.2 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主要针对于学生对前沿知识的了解、裁判和赛事的组织能力、人们健身锻炼的指导能力、自主创业能力等方面。因此改革后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采取社团、学术讲座;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各种赛事的组织和举办;创新创业训练等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综和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实践与教学的融合,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

2.2.2.3 阶段性的项目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开展系统性的专业综合训练

项目实训有助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2015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加强专业实验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从大一到大三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实训环节,到大四参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系统性的专业综合训练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在第一学年开展为期一周的企业认知实训,包括去企业参观、社会调研和专题讲座。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开展综合实训,按照专业岗位的综合能力确定实训项目和内容。第四学年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第四学年第六个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到毕业论文答辩之前,把学生全部放到相关的企业、行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由学校老师和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共同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与解决具体的健身指导问题、赛事策划书、训练计划书、运动损伤康复计划等相关的实际问题相对接,切实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3 “3+1”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及运行体制探索

3.1 建立“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评估机制

聘请企业、行业和高校从事社会体育改革和社会体育指导的人员,组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评估委员会,定期召开评估委员会对“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进行评审。成立由专业负责人、系主任、主讲教师为成员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小组,负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3.2 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和管理制度

建立专任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制度,对于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实践经历的教师,特别是新进的硕士和老师,须有半年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实践。建立外聘教师的聘用和考评制度,让真正有能力且有意愿的企业界人士切实担起理论与实际教学或指导,建立创新型社会体育指导应用人才培养相关的激励机制[3]。

3.3 建立专业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创新型社会体育指导应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该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1)主干课、核心课实行教考分离制度;(2)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行导师制;(3)教师考核采用“学生评教+教学指标量化”制;(4)过程监督与检查多采用教学督导制、学生信息反馈制、听课制等。

4 结语

“3+1”人才培养模式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其宗旨和目的一致,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是企事业单位、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举措,也是学校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尝试,从而为社会、为区域培养更多的应用型社会体育指导人才奠定基础。

[1]唐天龙.校企联合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6):93-95.

[2]王刚军.构建以职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12(6):51-55.

[3]周锡武.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8(31):135-137.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3+1”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Social PE Major in Independent College

ZOU Zhibing, etal.

(Xiangsi hu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 ning 530008, Guangxi, China)

广西教育厅高等教育改革项目(2014JGB402)资助;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2015C536)资助。

邹志兵(1978-),湖南娄底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体育教育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体育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