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艳国+唐振宇+王海燕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文章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以及现实需要出发,运用专家咨询、文献资料以及逻辑分析法,在大教育观视域下论述了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依据与特征构成。指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要素,设立三维一体的多元化教学目标;改革课内外协调互补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设计的弹性化;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取向共五个方面的具体特征,希望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大教育观;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担负着与社会体育衔接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培养体育意识、树立体育观念、养成终身体育习惯、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但目前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运动技能水平不断下降,体育锻炼的意识处于消极状态。这既有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环境下对体育学习的偏见与忽视,也与学生个体的体育意识不强,缺乏体育锻炼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并未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规律,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个性差异与实际需求。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在理论层面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指导与原则。在这样理论指导与现实需求兼备的大环境下,围绕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得以在我国高校教学研究领域广泛展开,多种改良的、乃至于全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效果,但必须承认的是,在实际教学组织操作过程中,很多高校所试行的“新型教学模式”生命力却较为短暂,或由于各教学组织环节的制约,在操作过程中逐步异化,最终不得不回归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因此,通过对相关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新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应具有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仅仅将研究局限于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设计领域,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开展将具有更为深远、更为普遍的理论价值与研究意义。
1大教育观视域下的体育教育
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的概念也得到了极大地扩展,对于“人”的教育也有了全新的认知,大教育的观念也逐步为大家熟知与认可。所谓现代大教育观,是上世纪顺应社会发展与教育思想相碰撞而随之出现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教学理论,这一理论持系统论为指导的全方位的观点,提出应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综合地考察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大教育观主张“终身教育”的观点,同时也主张教育综合化的观点,即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应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老年教育等多层次、多侧面的组织结构的教育观点。
大教育观在体育教育领域的反映主要体现可以基本概括为以下两点:第一,体育教育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承认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的学科特征作用,而且还应具备培养和发展学生心理品质、思想品德以及人际适应能力等多重育人功能的教育共性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体育教育“工具化”的倾向;第二,促进了“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关注了对学生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建设后的体育参与能力及心理倾向的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基本“投资”一“人”的要素的经济效益的保障与最大化,同时也对保障“人”的生存与生活质量予以关注。
2体育教学模式的界定
“教学模式”首先由乔伊斯和威尔在其所编著的《Models of rreaching》一书中提出,该书从其用途的角度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定义:“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计划或范型”,此后有专家、学者以此为基础,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延伸和深化,出現了“策略说”“理论说”“程序说”“方法说”等不同取向的教学模式概念界定。
李杰凯、毛振明、方建新等学者以不同的教学模式理论或体育教学思想作为指导与核心,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都分别进行了界定。虽然诸多专家学者给出的最终定义不尽相同,但是通过要素构成的方式,我们还是能够得出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成包括: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均是以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或思想为指导的;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受教育教学理论或思想的价值判断影响,必然要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学模式要以特定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为组织开展教学的物质基础;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体育教学模式应具备特定的教学过程结构与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体育教学模式最终体现方式为单元教学或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具体实施;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体育教学目标而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教学程序,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理论”和“体育实践”的联系纽带与中介,是体育课程最终内化为学生身心状况的手段与路径。
3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依据
3.1体育教学价值取向的转变
不同的社会时代的发展特征,决定了社会中的主导思想、文化观念、价值形态等意识领域的各方面,也间接决定了教育的价值取向,随着世界整体环境的变迁与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转变,个体的自我价值的实现的追求正逐步取代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主流的以社会需要为指导的价值追求。这一历程在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的具体反映为:我国的体育教学价值主体经历了一个由关注社会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即由关注社会价值转向关注学生的个体价值,教育改革中注重了“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观逐步形成。在具体体育课程目标设定上,涉及个体价值的表述更为直接、准确,体育课程目标被清晰地表述为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两个发展维度以及包括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在内的五个具体学习领域目标,扩展了体育课程目标的内涵与外延,体现了对于“人”的主体价值的尊重。endprint
3.2对体育教育中身心关系的思辨
由于对身心关系理解的差异,体育教育中出现过两种不同的思想,即通过身体的教育和针对身体的教育。通过身体的教育认为人是一个身心统一的和谐整体,承认体育教学学科特征——强健身体这一终极价值的同时,也承认体育教学过程中所体内蕴的道德教育、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等过程价值。针对身体的教育则认为体育对教育的独特贡献是其对学生身体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主要关注体育教学的学科特征的终极价值——强健身体,至于体育教学的过程价值则属于教学过程的附属产物,因此不是需要考虑的重点。近年来,伴随着体育教学价值取向的转变及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的提出,通过身体的教育——这一体育教育思想更为被大家广泛接受,也更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所提出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纲要》中明确规定的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清晰地体现了体育教育的学科特征价值及体育教学的过程价值两方面取向。但是也必须要指出的是,受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不断下降的现实的影响,针对身体的教育思想重新获得了一定的关注,体育的健身、健体功能被学界部分学者赋予了相对其他教育功能更为高层次的社会意义,并再次引发了有关高校体育教育的价值判断主要标准的讨论与争鸣。
3.3终身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
基于教育思想研究的深入及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现代教育观念特别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思想在体育教育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则主要体现为“终身体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在《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中,阐述了体育在终身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将之视为“终身体育”教学思想的萌芽与初始基础,经过长期的发展历程,近年来“终身体育”教育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基本方向。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逐步融入世界范围内的大循环,教育领域的思潮也与世界其他国家教育发展相接轨与碰撞,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在历经初创期、曲折发展期、停滞与恢复期、高速发展期四个历史阶段,体育指导思想由最初的强调获得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三基”教育指导思想发展至强调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指导思想的巨大历史变革历程后,正逐步融入世界范围内的体育教育改革大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纲要》明确确立了我国高校体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4大教育观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应具备的特征
大教育观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必须以具体学校的实际办学硬件基础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师、生为人力资源基础,以学校所施行的具体管理规章制度为制度基础。鉴于不同高校在体育教学开展各方面影响因素上表现出的差异性,大教育观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应以要素构成模式搭建,既表现出学术层面的探索发展,又在现实层面表现出可操作性与合理性。
4.1三维一体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大教育观视域下要求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从单一的知识、能力教学目标过渡到三维一体的多元化目标,即体育知识与竞技能力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的生成性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随着体育教学价值判断标准的转变及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发展,体育课程目标正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教育主体——“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受此影响,作为具体化了的课程目标,在单元、课等不同层次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体系要符合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遵循合目的性的基本原则。体育课程目标是课程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的理想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实现这一设定的操作步骤。因此,根据课程目标的总方向及课程内容的理论逻辑,从教学实际出发,依托现有的物质基础,设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体系,是新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相对于课程目标设定的应然化取向,教学目标必须以学生的实然状况为教学出发点。鉴于我国高校学生近年来体质测试数据的悲观走势,多元化设计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必然应是最低标准受限的灵活、协调、科学的结构特征与实际操作策略。
4.2课内外协调互补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作为教学模式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体育课程顺利内化为学生身、心发展状态的教学組织运行保障。长久以来,我国高校体育被明确划分为课内与课外两个组成部分,课内体育被划分为体育必修课和体育选修课,课外体育则被划分为体育运动队训练及日常体育锻炼、竞赛等体育活动。不可否认的是,在理论上上述划分方法存在其合理性,但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打破原有的高校体育划分方法还是继续遵循这一方法组织开展教学,大教育观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都必须将上述分类中的要素均纳入教学设计之中,以学校总教育目标为根本出发点,系统规划各教学组织结构要素所应承担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协调教学组织结构,以追求应然状态体育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充分发挥不同分类层面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促进机制,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合力,避免各要素功能单一化倾向,以及各要素间联系弱化甚至失去联系的情况发生。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随着高水平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的渗透(例如CUBA联赛等高水平竞技比赛的广泛开展),如何在教学组织结构层面实现竞技体育对高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开展的引领、推动将成为今后部分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设计层面所要面临的“甜蜜而艰辛”的现实问题。
在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举措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较为流行的校内体育俱乐部的形式。高校可根据本校专项体育教师的结构以及现有场馆设施的基础上,协助学生会创设不同项目的体育俱乐部,通过制定俱乐部章程及组织训练、竞赛等活动营造校园体育氛围,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以利于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4.3课堂教学设计的弹性化
教学组织过程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涉及不同的层面,宏观上教学组织过程必须遵循课程内部的理论逻辑顺序,即我们常说的教学进度;微观上教学组织过程则必须遵循课堂的组织顺序,即课的结构。基于大教育观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在组织结构上将课内、外的体育活动均纳入教学组织视野,因此,教学组织过程就必须从各教学组织结构要素的根本任务出发进行设计。例如,同样是篮球项目教学,必修课与选修课由于教学目标的差异,承担的教学任务也将不尽相同,那么其教学进度的设计与安排也应体现不同的目标要求;进一步而言,由于选修课学生篮球基本技能水平较高,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就应该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发,调整教学进度;再进一步细化,不同性质的课程(例如必修课与选修课)由于课程的任务不同,课堂组织过程也应是弹性的,允许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设计课堂教学组织过程,这也是多种学习活动方式能够得以呈现的根本保障。endprint
4.4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伴随着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深入,“快乐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目标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已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得以应用。教学方法逐步丰富的同时,也为多种学习活动方式(例如聆听、思考、质疑、讨论、类比、想象、练习、模仿等)的呈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多种教学方法与学习活动方式的呈现,是现代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以人为本”,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现有研究结果已经证明,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体育教学中不同问题、不同教学对象具备不同的教学实际影响作用与教学效果;同时,不同学习活动方式在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参与的主动性,以及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等方面具有不同的促进作用。因此,大教育觀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在设计之初必须要考虑教学组织结构与教学组织过程对于呈现多种教学方法及学习活动方式的支持与制约,要根据具体教学实践需要灵活、科学、合理、有效的组合不同的教学模式构成要素。例如,在篮球战术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更为直观、系统的使学生建立战术概念,并通过讨论、想象等学习活动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战术执行概念。
4.5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取向
评价方式的适当,是体育课程目标、内容以及其他学习活动方式的有效性、准确性等能得到有效检验的前提,并且是保障课程目标、内容、学习活动方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必要条件,同时需指出的是,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和调节功能。因此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需要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与标准,要根据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条件等要素,设定具体的评价内容、目标及方法,以保障教学评价的功能的全面、准确实现。大教育观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涵盖了不同类别的课内、外体育教学活动,因此其最终的教学评价方法应体现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
5结语
体育教学模式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以特定的体育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承载对象,以特定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与终点,涉及了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等诸多操作层面的具体因素,可以将之视为设计组织和调控体育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理论不断发展,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不断完善,决定了体育教学模式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协调发展的系统。因此,应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不断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特征及我国高校教育实际需求的体育教学模式,遵循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以追求实现体育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进而最终达成体育教学终极目标——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