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红艳+张胜华+李良胤
摘要:融合生命安全教育构建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阐述生命安全教育的内涵;分析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的意义;通过确立权责明确的领导体系、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体系、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体系和有效的医疗保障体系,进而构建出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期望通过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的研究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新视角和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生命安全教育;高校体育;体育风险;保障体系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第五条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学校各部门和有关群众团体或组织要相互配合,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防范能力。2012年10月22日,国务院又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健全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体系,研究制订学校安全条例等一系列的要求。尽管国家对学校进行相关安全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但是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6000多名中小学生因非正常原因死亡,其中多为溺水身亡。2008年汶川地震中,学生死亡4737人,伤1.6万余人;2012年11月,仅在一个月内就发生了3名大学生运动猝死事件。此外,高校学生在游泳池中溺水身亡、在教学、训练及比赛中骨折、挫伤事件也时有发生,许多高校甚至为了避免运动伤害及意外事故的发生删减教学内容,降低运动强度和考核标准,法律保障的缺失让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胆战心惊如履薄冰,高校频发的体育风险已然成为体育教学的“重灾区”。国家对教育安全的总体要求与现实情况的巨大落差,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学生面对意外事故、自然灾害及运动风险的茫然无措,更是对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缺失的无奈。因此,在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中对大学生加强生命安全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安全意识,有效降低和回避运动风险的发生,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1生命安全教育的内涵界定
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是一对双生子,貌似相近,却有着本质性的不同,人们常常将二者混为一谈,我们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视角,对二者进行区分辨析。生命教育侧重精神生命的觉醒与提升,注重生命意识的养成;而生命安全教育侧重自然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注重生存技能的培养。明确二者的差异避免混淆,才能更清晰的梳理生命安全教育的内涵。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杰·唐纳·华特首次提出了生命安全教育的思想理论,并且最早提出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生命安全教育是指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应变能力的教育,避免人自身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自我保护、安全防卫能力,安全意识的教育,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的思想历经一百多年来的发展与积淀,其理论精髓、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在全球不同学科领域得到迅猛发展,在不同领域产生丰富的价值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2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体育运动也不例外。丰富多彩的高校体育运动在给学生带来健康和快乐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和体育风险。学校体育风险是指学校体育运行过程中由于体育活动环境的不确定性、偶然性以及管理主体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的可能性。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实施,高校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空前高涨,极大的促进了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然而在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时,运动伤害和运动意外事故时有发生,近几年以学生运动性猝死为代表的学校安全事故频发,面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学生茫然无措而导致生命的陨落,致使国家和社会蒙受损失、学生及其家庭饱受创伤、学校体育工作受到阻碍,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对培养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有效降低运动风险、提高学生应对自然灾害和意外突发事件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维一体的生命安全教育互动模式,使生命安全教育的普及面更加广泛。指导学生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与所学专业相融合,对有效预防安全隐患,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技能应用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此外,生命安全教育涵盖了运动安全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既能满足《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的各项要求,也能满足《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对体育工作的特定要求,将对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及突发事故的应对能力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3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高校体育运动风险保障体系组成
3.1权责明确的领导体系
首先提高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风险的认识,将学校体育风险保障工作放在高校体育工作的首位,高校应积极落实大学生体育风险保障工作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主管领导是学校体育风险保障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将学校体育风险保障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全校普及生命安全教育,校长带头组织全员参加,定期演练,注重时效性,使之成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其次,为保障体育风险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要明确各协管部门的责任人,把每项工作具体落实到相应人员,确保工作有序,权责明确。最后,由于体育风险的发生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因此,应拟定相应的风险预案,形成预警机制,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学校主管领导为主要负责人,体育部门领导负责具体的实施,其他相关部门负责协管配合,使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学校体育风险保障工作,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抓。通过健全和完善学校相关领导体系,有效降低、回避学校体育风险的发生。
3.2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体系
学校体育风险管理是指学校制定并执行风险管理计划,能够有效控制学校体育教育活动,避免发生安全意外、伤害或损失的过程,是建立在“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基础上的科学管理方法。学校体育风险存在诸多变化因素,因此不易把控,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对体育风险有全面的认识,并正确识别和评估体育风险,运用各种优化技术和手段,实现对高校体育风险的妥善处理和有效控制,建立一整套科学而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风险保障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实施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计划,如:定期开展检查制度,实施信息反馈制度,制定应急预案制度,建立健全保险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实施计划和推广制度等一系列举措,进而有效预防高校体育风险,形成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体系。endprint
3.3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体系
3.3.1提高教师生命安全教育的专业素养学校体育风险频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体育发展的进程。教师是构建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学实施的主导者,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教师尚存在生命安全教育的专业素养不高,课堂组织管理涣散、体育风险防范意识弱化等因素,这些因素极易诱发学生潜在体育风险事故的发生。因此,迫切需要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生命安全教育的专业素养,这是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结合生命安全教育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共有四个方面:第一方面,由于生命安全教育在我国的推广尚属起步阶段,需要高校体育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第二方面,应强化教师体育风险防范意识,同时教师结合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科学优化课堂教学组织管理,尝试和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第三方面,经常加强高校之间运动防护、安全自救、体育风险等内容的交流和学习,探讨如何构建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第四方面,呼吁相关部门将生命安全教育强制纳入教学体系,为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专业、针对性的培训,组织相关的学术研讨会,通过深入的学习和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使生命安全教育更加科学系统,有效避免体育风险的发生。
3.3.2提高学生的安全风险意识学生是构建体育风险保障体系的主体,所有体系的构成最终都是为这个主体而服务。体育风险虽然存在很多的变化因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来有效预防和降低风险的发生,进而有效干预和控制体育风险。高校应从新生入学之初就把提高学生的安全风险意识做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由校领导主持,各院系负责人和导员共同参与为全体新生普及第一堂生命安全教育课;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向学生发放生命安全教育宣传单和体育风险告知书;通过校团委组织成立相应的社团,在校园里推广生命安全教育和普及安全风险的危害;在学校设立体育风险布告栏宣传国内外相关的前言动态;在学校广播站定期宣传普及安全风险的知识;设立安全风险的微信公众平台;拍摄运动防护微课程视频并借助体育教学网络平台向学生宣传体育风险防护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面向全校师生定期开展生命安全教育讲座和竞赛等。通过多种形式在高校营造浓郁的生命安全教育文化氛围,持续强化学生的安全风险意识。通过对学生加强安全风险教育和思想引导也是构建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的有效途径。
3.3.3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作为体育课程目标的下位目标是对体育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在构建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时,我们需要研究社会、研究生活,对未来进行预测。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面向未来、服务未来的体育课程。纵观我国高校体育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受“竞技体育教育”影响,大学只是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一种延续,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多以竞技体育为主,忽略了生命安全和生命健康知识、技能的教育,对体育风险的存在缺乏足够的认识,严重影响了学生掌握体育风险的防护技能及应对各种求生素质的养成。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目标即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构建高校体育风险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高校体育风险保障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目标,共分为五点:
第一,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生命安全教育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风险防范意识,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第二,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运动防护、心肺复苏、骨折包扎搬运,灾害自救等技能,提高身体素质,掌握体育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置方法,积极提高体育运动水平。
第三,身体健康目标:结合生命安全教育的特点,选择有效的锻炼方法,不断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掌握科学的自我评价方法。
第四,心理健康目标:通过生命安全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放松身心释放压力。通过将各种主题融入体育教学,通过团队协作创新,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团队意识、沟通技巧与人际交往能力和健全的心理。
第五,社会适应目标:积极培养学生尝试承担体育风险教育工作,积极组织班级、校级的运动防护、模拟自然灾害逃生、生命安全教育理论知识竞赛等不同形式的比赛和其他体育活动,培养其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部分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力争成为社区体育风险保障活动的传播者和组织者。
3.3.4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内容
(1)学习运动防护技能及理论知识。通过在课堂教授学生掌握运动防护技能是提高运动能力,有效避免运动损伤及应对意外伤害事故的有效措施。在两年的大学体育课中安排运动防护课内容,学习游泳、人工呼吸、心肺复苏、骨折、止血、包扎、搬运;结合不同的运动项目特点融入运动防护教学,任课教师随堂讲解每个项目运动损伤的成因、易受伤的部位,讲授预防措施及演示受伤后的自救方法;同时教师在课堂中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和放松整理活动;加强学生专项运动能力的培养,本着“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理念,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差异,不强求一致,对学生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简化教学内容或降低技术难度,避免学生因为超越身体极限而受伤。将身体素质练习作为每节课的必学内容,融入走、跑、跳、投掷、攀爬等内容练习;针对女生开设女子防身术,面向男生开设擒拿术,培养学生掌握自卫防护的技能,使学生有自信和能力保护自己应对突发意外伤害。在每学期体育理论课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教授学生掌握运动安全防护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同时介绍体育风险的危害,培养学生识别体育风险并有效的防控。通過网络教学平台,介绍运动损伤的内容及防护知识,指导学生课下安全健身,避免运动损伤,从而形成课内外一体化。
(2)情景模拟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的逃生及自救。生命安全教育的情境模拟教学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模拟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的真实场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与团队协作配合共同努力完成的教学任务。其教学内容包括越障逃生、火灾逃生、野外营救、地震逃生,风灾、泥石流、交通事故、非法暴利侵害等。结合教学大纲的内容设计,每学期都要进行情景模拟逃生及自救的教学演练,教师按照相应内容给学生提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组建学习团队,课前通过网络视频、图书馆、期刊网等提前储备相关知识。教学模拟要求教学团队根据不同模拟情景进行逃生和应对意外伤害的演练,培养教学团队协作创新共同抵御自然险情的能力,提高学生面对险情的心理素质及救护技能,增强学生责任感,促进心理健康,实现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endprint
(3)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维一体的生命安全教育互动模式。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日常家庭生活习惯、意识形态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着孩子。借助教学网络平台,向家长宣传体育风险的危害,传播应对运动防护、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的方法;通过QQ群或微信群定期向家长传播生命安全教育的相关知识;经常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引起家长对体育风险的足够重视,在培养家长体育风险防护意识的同时,带动整个家庭的参与使其成为生命安全教育的传播者和受益者。生命安全教育在构建体育风险保障体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习能力突出的团队与社区联合,指导社区健身爱好者有效预防体育风险,传播生命安全教育的知识技能,让学生成为社区体育风险保障活动的传播者和组织者。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维一体的生命安全教育互动模式。
3.3.5合理优化场地设施资源合理优化场地设施资源:一是,成立场馆管理中心,完善场地设施资源,制定场馆管理使用制度以及应对恶劣天气的场馆使用预案。二是,在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基础上加以修整维护。场馆工作人员定期检修学校的场地设施,排查教学场地设施隐患,定期保养加固器材,在器材旁加设宣传栏,详细介绍器材使用方法说明,在体育场地设施旁增加安全警示牌,提示大家注意运动安全,降低体育风险的发生。在室内外场馆中加设安全防护板或防护栏,增加室内外照明设备,保证室内外场地平整安全,适宜运动。室外教学场地要注意雨季的排水性能,确保雨后场地能够快速排水,避免湿滑。三是,根据教学需要定期采购更新教学器材,系统的科学规划场地使用并适当增建新的场地设施。通过以上措施进而保障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更科学、系统、有序、安全,通过合理优化的场地設施资源,为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提供坚实的硬件基础。
3.4有效的医疗保障体系
在高校建立健全有效的医疗保障体系是降低体育风险发生的重要途径。首先在新生入学时,要求学生购买医疗和意外伤害保险,这不仅是提前为学生的健康购买一份保障,而且一旦突发体育伤害、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可为学校和家庭减少经济负担。其次,学校医疗机构为在校学生开展定期体检,建立医疗健康档案,为每名学生结合身体健康状况制定运动处方。再次,体育运动是一种具有高度危险性的活动,配置专门的医疗人员是非常必要的。在国外大学一般聘用专门的运动防护师来处理运动伤害预防、急救、保健康复等运动健康管理事务。在我国高校缺少这样的医疗设置,因此,迫切需要在高校医疗机构增设运动保健、康复及运动伤害的医疗科室,配备专门的医务人员。结合医疗卫生对学校体育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与评估,制定应对体育风险的医疗预警方案。最后,借助网络、医疗书籍、进修等途径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学校医疗管理部门针对常规生命安全救护技术开展定期考核,不断提高从医者的专业水平。通过不断完善医疗配置,增设和购买新的医疗器械,提高从医者的规模及素质,进而确立有效的医疗保障体系,从而降低体育风险的发生。
4结语
生命安全教育是构建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的有效途径,也是未来高校体育改革的新方向。通过对生命安全教育内涵的阐述,分析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的意义,整合权责明确的领导体系、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体系、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体系和有效的医疗保障体系,进而构建出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它将对提高大学生运动防护技能、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的逃生自救能力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巨大的社会推广价值,也是未来社会和谐、稳定、安全发展的必然选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