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栋栋
摘 要:运动员的心理韧性影响着其发展,在运动员生涯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如果运动员的心理韧性水平比较高,其能够克服困难不断的成长;如果运动员的心理韧性水平比较低,则可能因为挫折而一蹶不振。本文对运动员心理韧性问卷编制过程进行分析,并就其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关键词:运动员心理韧性;问卷编制;应用价值
目前,我国关于运动员心理韧性的调查问卷只包括心理韧性个人力方面,没有对其外部保护性因素进行探讨。在运动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这两项因素是同等重要的,共同对运动员发挥作用。所以,在编制运动员心理韧性问卷时,要包括个人力、内部和外部的保护性因素。
一、问卷编制
(一)访谈
访谈的对象是随机抽取的世界级冠军水平运动员,总共有12名,其中包括8名男性运动员和4名女性运动员,年龄在21-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岁。在这12人中,有5名为奥运冠军,3名为世界冠军,4名为全运会冠军。有6名运动员已经退役,在役6名。在访谈前,用生命线图中的横坐标表示年龄,纵坐标表示运动员在某个时期的感情起伏程度,运动员的人生道路及感受则是通过整个空间来描述的。在访谈时采用的是关键事件访谈法,也就是要求接受访谈的运动员只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时间进行叙述。在研究时,以被访对象在生命线图上画的关键事件圆点为中心,对其进行深入的访谈。其中,访谈的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过程、动员在此事件中的感受、应对措施。访谈的时间定为1小时,并将访谈内容进行录音。在对资料进行分析时,保留提及人数超过50%的编码,并以此代表世界级水平冠军运动员有代表性的编码。在确定出的119个条目中,采用5点计分,最低分为“完全不符合”,最高分为“完全符合”,形成初始问卷。
(二)初测
将180份问卷发放给运动员,回收161份问卷,其中的有效问卷为158份,有效回收率为88%。在这158名参加测试的运动员中,有82名为男性运动员,有66名为女性运动员。本次测试是通过集体统一测试和个别单独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问卷进行调查。在对个人力分问卷的分析时,根据意义,对影响个人力的5个因素命名,分别为观察学习、挫折中成长、不放弃努力、积极认知、未来取向。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每个维度的信度都在0.8-0.86之间,是可信的。在对社会支持分问卷进行分析时,根据意义,将影响社会支持的三个因素分别命名为教练支持、家人支持和团队支持。社会支持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2,每个维度的信度在0.76-0.91之间,是可信的。
(三)正式施测
在正式施测时,总共发放350份问卷,回收342份,其中的有效问卷为333份,有效回收率为95%。参加测试的运动员中有165名为男性,168名为女性。复测运动员心理韧性个人力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社会支持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为0.9。在测试时,是通过教练员或者领队的帮助,采用与初测相同的方法完成问卷调查。根据对个人力问卷的分析,模型的拟合指数都超过0.9,其拟合情况较为理想。对社会支持分问卷的分析,模型的擬合指数都超过0.85,拟合情况十分理想。根据对333份有效正式问卷的分析,说明运动员的心理韧性水平比较高。在个人力的5个维度中,平均分最高和平均分最低的分别为挫折中成长、观察学习,5个维度之间的差异显著(F=10.45,p<0.001),观察学习的平均分明显比其他维度更低。在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中,平均分最高和最低的分别为家人支持和教练支持,3个维度之间的差异显著(F=46.25,p<0.01),教练支持的平均分明显比其他维度更低。
二、应用价值
在本次运动员心理韧性问卷编制中,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都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能对运动员心理韧性的差异特征进行区分。所以,在对运动员心理韧性水平进行测查时,可将本次所编制的问卷作为测查工具。在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和比赛中,其心理韧性水平决定着其是否能够直面挫折,克服困难。如果运动员的心理韧性水平比较高,则其能够在挫折和困难中获得经验,促进自身的成长。如果运动员的心理韧性水平比较低,则会受到挫折和困难的负面影响。所以,一名运动员是否能成长为优秀运动员,其心理韧性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所编制的问卷,可在体育部筛选运动员时,作为测查的工具,从而筛选出心理韧性水平比较高的运动员,对其进行重点培养。并且,在对运动员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运动员可利用问卷对自己的心理韧性水平进行检测,促进自己的进步。
综上所述,运动员心理韧性问卷包括两个分问卷,分别是个人力分问卷和社会支持问卷,前者包括5个因素,后者包括3个因素。两个分问卷的信效度都很高,能够用于对运动员的心理韧性水平进行测查。在对运动员进行训练时,要注重提升其观察能力和和教练支持,从而提升运动员的心理韧性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斌.叶绿.吴敏.冯甜.彭秀,心理坚韧性对运动员倦怠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08):63-68.
[2]杨勇涛.刘运洲.孙延林,不同心理韧性运动员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7,32(01):63-67.
[3]叶绿.王斌.葛艺.卜姝.王伦,运动员感恩对心理疲劳的影响——社会支持与心理坚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J].体育科学,2016,36(11):39-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