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金 余益兵
摘要:闽南师范大学积极响应国家重大需求,发挥区位优势和办学特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师范生实习支教与乡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三项工作有机衔接,实施协同支教、乡村教师专项培养、留守儿童精准帮扶和留守儿童关爱教育资源共建等四项计划,推进乡村教师人才培養模式创新,有效地培养了师范生的乡土情怀、责任意识和教育实践能力。
关键词:乡村教师;实习支教;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核心价值观
闽南师范大学认真落实国务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和《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深化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四项计划”,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师范生实习支教与乡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三项工作有机衔接、形成合力,协同推进乡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专业化、开放性、长效性和持续性,培养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乡村教师。
一、乡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我们必须补上这个短板。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乡村教育是决定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则是发展乡村教育的关键。当前,我国乡村教育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如何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这是教育扶贫攻坚的关键。二是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确保留守儿童在内的全体儿童都能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这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2015年国务院通过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指出:“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广大乡村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和现代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乡村教育水平,不仅有利于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让每个孩子都平等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还可以帮助贫困家庭拔掉穷根,努力增进千万乡村家庭的福祉。
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必须要加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 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由于缺乏监管和陪伴,留守儿童在安全保障、学习成绩、行为习惯、情绪情感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2016年2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并强调,“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
办好教师教育,是尊师重教的重要标志和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师范毕业生是乡村教师的重要补充渠道。为增强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强调“各地、各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切实把师范生教育实践工作落到实处”。师范生实习支教,作为专门针对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缓解农村师资紧张矛盾、促进中小学教师置换培训等问题而推出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教师教育改革模式,在机制体制方面又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加强和完善。全面推进实习支教改革是中国师范教育百年发展史上一次带有根本意义的重大改革,对推进国内教师教育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三份文件的相继出台,为新时期将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师范生实习支教与乡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三项工作有机衔接、形成合力,协调推进乡村教师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依据。一方面,通过一学期实习支教这一教育实践形式,造就一大批爱乡土、知乡音、近乡情,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师范毕业生,可以为实现教育精准扶贫、支持乡村教育输送稳定的补充师资。另一方面,实施实习支教兼顾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既可以发挥大学生与留守儿童间的时空相近、心理相亲、情感相融的优势,实现爱心接力、关爱传承,还可以探索建立由地方政府、高校、中小学校三方协同联动,实习支教志愿者、支教学校班主任和家庭协调配合的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体系,促进师范生实习支教育与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之间良性互动,协同推进乡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二、乡村教师人才培养实践的历史积淀
作为地方高师院校,如何主动国家战略需求,发挥区位优势和办学特色,积极探索乡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服务农村基础教育,这既是地方院校必须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突破瓶颈、实现特色发展的重大机遇。
闽南师范大学(前身为漳州师范学院)的实习支教工作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五年前的顶岗实习。早在1992年,闽南师大就率先在泉州、漳州等地推行师范专业一学期“顶岗实习”,这在全国尚不多见。2001年学校立足地方教育发展,探索本科教育“一次分流+相对主辅修”的多元人才培养机制。2007年实施省级教改质量工程“教师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项目,正式启动地方政府统筹下的高等院校、地方教育部门、中小学校“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改革模式和运行机制。2009年起创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以培育乡村中小学高素质师资为目标,全面推行师范生一学期实习支教工作,同步实施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在职教师“置换培训”和“校际交流”三项改革,构建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促进县域内城乡中小学师资均衡配置。2011年学校选送的《高校、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改革试点计划》列入“福建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成为福建省“综合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十大试点项目之一。endprint
如何创新师范生教育实践形式,成为深化“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改革必须研究的课题。2014年3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闽南师范大学校长亲自带领学校相关单位负责人,深入创新实验区的几十所实习支教学校,就如何拓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功能,引导師范生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境遇,强化师范生师德养成和基层意识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随后,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纳入师范生班主任实习内容,开展“实习支教+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改革试点。在此基础上,以支持乡村教师发展、关爱乡村儿童成长为目标的“区域农村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为福建省“2011计划”项目,学校申报的“基于‘协同支教+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乡村教师培养模式创新”改革项目获批2016年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重大攻关项目。由此,乡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进入快车道,成为闽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领域的办学特色。
三、乡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理
念和具体举措
1.实践取向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
乡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是在国家实施教育精准扶贫脱贫的大背景下,基于“传承乡村文化、培育乡村情感、关爱乡村儿童、服务乡村教育”的乡村教师培养的实践理念,着眼于解决新时期“支持乡村教师发展”和“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这个乡村教育领域的两大难题,通过实施基于实践取向的乡村教师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机制,不仅要建构在地方政府统筹下,高校、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三位”协同联动,职前培养、入职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体系的“责任共同体”;而且还要构建高师院校专业指导教师、城镇优质化学校实践指导教师、乡村薄弱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三师”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更要形成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协调合作的乡村儿童成长的“育人共同体”。
通过打造高师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乡村中小学校三者之间的“责任共同体”、“育人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实现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和基层学校互动合作的机构管理一体化,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机衔接的教育过程一体化和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与师范专业学生合作学习的专业发展一体化,从而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2.实践取向协同育人的乡村教师人才培养举措
(1)实施协同支教计划。开发建立协同支教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信息平台——“童享阳光网”,面向全国各类举办教师教育的地方高校、农村中小学校、幼儿园开放。各高校可自愿申请为协同单位,协同单位在校师范生及持有教师资格证的毕业生可申请注册成为实习支教志愿者。农村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广大农村中小学校、幼儿园均可志愿申请注册成为支教学校(教育扶贫单位)。支教学校和支教志愿者在该平台发布需求信息,实行支教学校与支教志愿者间的双向选择,实现支教资源和教育扶贫需求的精准对接。截至目前,童享阳光网已累计注册协同高校9所,支教学校(教育扶贫单位)63所,实习支教志愿者824名。
(2)实施乡村教师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实习支教前,二年级师范生根据“自愿报名、适教乐教”的原则列入乡村教师培养专项计划,成立乡村教师人才培养试点班,单独组班,制定专修方案。开设专修课程,加强乡村教育、乡土文化、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等系列特色教育;建立党支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教育,鼓励有志青年学生响应党的号召,到乡村,边远地区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为国家教育事业建功立业。安排优质化的研修见习,实行学科教学法教师和中小学优秀教师的双导师制;实习支教中,获得资格后须到支教学校参加实习支教与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支教志愿者在支教学校指导教师和校际交流教师的双导师指导下,完成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实习任务,协助班主任做好留守儿童日常关爱教育和家校沟通工作;实习支教后,对实习支教志愿者进行教师职业技能和核心素养测评,提高支教志愿者的专业素养,为农村中小学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教师队伍的后备人才。
(3)实施留守儿童精准帮扶计划。一是动态监测。借助“农村学生发展与教育研究所”的专兼职研究团队,开发留守儿童发展评估工具,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台账,实现留守儿童“一人一档”,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状况进行摸底调查、动态监测及高危儿童的早期预警。二是精准帮扶。实习支教志愿者选择3.5位具有相应需求的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志愿者与留守儿童同吃同住,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儿童和情感抚慰、习惯养成、学习辅导、行为矫正、潜质开发等关爱教育活动,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和关爱教育日志。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和关爱教育日志,设立专用密码,一届承接一届传递给爱心接力的志愿者。三是专家指导。组建专门从事农村学生发展与教育研究的专家团队和留守儿童关爱教育讲习团队,对实习支教进行全程跟踪研究和现场指导,确保实习支教兼顾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专业性和长效性。
(4)实施留守儿童关爱教育资源共建计划。一是共筹资金。学校前期投入专项资金开发建设“童享阳光网”信息平台,各协同高校发动各方校友力量捐资,筹建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基金。二是共建资源。组织协同高校相关专家和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加入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专家团队,联合国内出版机构进行关爱教育系列教材、课程资源及个性化关爱教育方案的研发,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专业化培训。三是共享数据。参与该平台建设的地方院校、中小学幼儿园和实习支教志愿者均可免费使用该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建、数据共享。
近年来,闽南师范大学将实习支教与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紧密结合,协同推进乡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效地培养了师范生的基层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得到了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乡村学校的积极响应,也得到了省部领导高度重视。2016年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曾批示,闽南师范大学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方面做了不少开创性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做法和经验值得推广。2016年11月7日《教育部简报》(2016年第45期)以“闽南师范大学协同推进实习支教与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为题专篇报道了这项开创性工作。
[责任编辑:周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