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维军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教学方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3—0105—01
传统的应试教育下,数学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而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课堂形式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高效课堂的构建。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而情境是知识产生的大背景,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支撑。在课堂中,适时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降低学习难度,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适时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教学“平移”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平移的现象,并且掌握好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并且标出2个点所在的位置,让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来回答是如何平移的。如,已知A(3,5)、B(2,1)两点,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假设猫在的位置是原点,也就是(0,0),有2只老鼠分别在A、B两个点的位置上,问猫要怎么平移才能抓到老鼠。学生一听到猫抓老鼠,学习兴趣马上就被激发了,都在认真地思考着教师的问题。最后经过教师的耐心引导,学生知道了要想抓到老鼠A可以先向右平移3个点,再向上平移5个点;要想抓到老鼠B,可以先向右平移2个点,然后再向上平移1个点。
二、注重德育的渗透
德育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个人如果品德上、人格上有缺陷,就可能毁掉他的一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对于数学学习非常重要。
比如,教学“圆的周长”时,笔者搜集资料,并结合教材中的材料,向学生讲述:早在2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周三径一”。特别是1500年前,数学家祖冲之就精确地计算出了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数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学生从中受到了教育,得到了启示,并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
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求索的思想和方法,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化简比”一课内容时,学生通过练习和观察,总结出比的前、后项都是整数、分数或者是小数的化简方法。此时有学生提出问题:“能不能用分数除法法则进行化简?”笔者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尝试练习。通过练习,学生认为后一种方法既方便又简单。实践证明,通过质疑学生不仅掌握了化简比的方法,还有效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及时组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使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优越性。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例如,教学“圆锥体积”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6人左右为宜。并给各小组准备好等底等高圆锥和圆柱以及水,让学生用圆锥装满水倒入圆柱中,看一看几次可以倒满。经过实践,学生发现把圆锥装满水倒入圆柱中,3次可以装满。由此可以猜想:圆锥的体积是圆柱體积的■。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6]GHB1370)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