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辰晨 孙苗苗
中等身高,花白头发,和蔼可亲的笑容,温和朴素的话语,看上去只是一位普通的老人,然而,89岁的他,背后却有着惊涛骇浪的故事。
黄旭华,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这一生,就像他一辈子的作品—深海中的核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赫赫无名”30年
1957年,黄旭华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毕业后来到北京工作。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感叹道,没想到这一来就“人间蒸发”了30年。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但在1959年,苏联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接到研发核潜艇任务后的30多年中,为保守国家最高机密,黄旭华淡化了和家人、朋友的关系,不透露工作单位、工作性质。从1958年至1987年,他从未回过老家,连通讯地址也没敢告訴家里人,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直到1987年,黄旭华作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的身份解密,家里人才知道,他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
“俗话说忠孝两难全,我觉得,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我相信终有一天我的家人会谅解我,能够理解我为国家所做的工作。”黄旭华说。
玩具模型里玩儿出核潜艇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我国的核潜艇研究是从玩玩具开始的。
中国的核动力潜艇完全是白手起家,核潜艇技术复杂,配套系统和设备成千上万。其中,核动力装置、艇体结构及艇型等7项难题号称“七朵金花”。黄旭华和同事们别无选择,只能一步一步地摸索向前。
“最困难的还是国内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当接到命令要造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时候,我们甚至都不知道核潜艇是什么,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黄旭华回忆,不知道就只能从头开始学。由于相关资料少,很多信息要靠国外的相关报道来获得,但信息真假难辨,“所以我们都要带上三副‘镜子,先用‘放大镜找线索,再用‘显微镜仔细看,遇到真假难辨的信息我们就用‘照妖镜来甄别”。
当时,他们弄来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拆了装,装了又拆,计算推理核潜艇的形状、布局。
最终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却最科学的水滴线型为艇体形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动力潜艇艇型是“水滴型”,拥有最完美的流线,摩擦阻力小,水下机动性和稳定性好。
确定了核潜艇的艇型,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从核潜艇的艇型方案到弹道方案,从模型制造到模拟试验……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相当复杂。“当时还没有计算机,我们只能依靠算盘。为了保证数据准确,每一组数字由两组人一起计算,结果一致还好,不一致两边都要重新算。常常为了一个数据,日夜不停,争分夺秒。”
因为设备和技术落后,加之国外的技术封锁,研发的困难程度逐渐增加。比如,为加强导弹发射时艇身的稳定性,专门设计了一节舱来安放一个重达65吨的大陀螺,占用了潜艇的黄金空间,这对于异常珍贵的水下空间无疑是一种浪费。
经过反复计算、分析、研究,通过调整核潜艇内设备布局,黄旭华团队解决了65吨大陀螺的问题,为潜艇节省了空间,而且摇摆角、纵倾角、偏航角、升沉都接近于零,使核潜艇下水后的数值和设计值几乎完全吻合。
在没有外援、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黄旭华带领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用8年的时间攻克了反应堆技术、艇体线型设计、水下发射、水下通讯等七个核潜艇关键技术,成功造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把“前进”牌算盘。在没有计算机之前,研制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就是从这把算盘上跳出来的。
水下深潜第一人
1970年12月26日,当凝结了成千上万研制人员心血的庞然大物稳稳浮上水面时,黄旭华激动地流下了泪水。
下潜的深度,决定了核潜艇能否躲过对手的监视从而成功攻击目标。
1988年初,核潜艇要针对设计极限做深潜试验。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有人给家里留了遗书,有人唱起了《血染的风采》。总设计师黄旭华觉察到了这种情绪,他在动员大会上说:“我们下去是做试验的,不是准备牺牲,我们要唱雄赳赳,气昂昂!”为了稳定军心,黄旭华在和潜艇的官兵们开会时,大胆提出了要一同下水的决定。
就这样,时年62岁的黄旭华随着核潜艇下潜至水下300米,在这一深度,一张扑克牌面积大小的核潜艇艇壳要承受1.5吨的压力,黄旭华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最终获得了成功,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尽管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黄旭华却把名利看得淡如水,生活上也极为简朴。他的办公室里没有空调,分房时挑了没人要的顶层,夏季室内温度经常达到39.5摄氏度,直至2005年,他才在家里装了一台空调。他说:“我今天的梦还是核潜艇!我愿为国家的核潜艇事业贡献到最后一刻。”
国之重器,国之匠人。
(本文转自央视网《网络传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