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久雨+姚兰
摘要:传播良好的国际形象是中国对外传播中的重要任务,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当今条件下,做好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我们沿着已经形成的国家文化形象及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去回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哪里去”等国际社会关切的问题。因此,中国在国际交往中,既要讲清楚“文化”,又要讲清楚“变化”,还要讲清楚去向,以此来塑造真实的、立体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中国变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5-0029-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形象塑造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对外传播工作,将其纳入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提升国际形象的战略高度。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1]这一指示告诉我们,做好对外宣传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我们沿着已经形成的国家形象历史和脉络,去回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來,我们向哪里去”等国际社会关切的问题。因此,中国在国际交往中,既要讲清楚“文化”,又要讲清楚“变化”,还要讲清楚去向,这既是中国价值观念对外传播的重要方面,更是中国形象塑造的重要途径。
一、讲清楚中国的文化
文化之于国家,就相当于精神之于个人。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孕育着国家的精神传统,也滋养着国家的现实发展和未来走向。中国的精神品质,中国现在的发展,中国的对外方针,都跟我们国家的文化基因和历史传统有着血脉相承的关系。
1.厘清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可以说其文化精髓就是“贵和”思想,它既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伦理精神和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人民价值取向和实践智慧,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指导原则。
“贵和”思想,首要强调的就是和谐。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最高状态,人来自于大自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在利用和开发自然的过程中,要规范人类自身行为,“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正确认识自然存在的重要意义和不可取代的价值地位,展示的是一种宏大的宇宙观。倡导人与社会的和谐,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认为和谐是天之道,人类应该在遵循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倡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冤家宜解不宜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贵和”思想从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处理,全方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价值取向,对于任何时代的社会发展,都是重要的道德遵守。
“贵和”思想,在处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时,强调的就是和平发展。中国人自古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2]各个民族国家之间有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追求和现实国情,和合文化强调世界的多元和谐发展,强调多样性和包容性,“讲信修睦”,“睦邻友好”,“百花齐放”的包容性品质依然是中国坚守的信条。
2.传递中国文化蕴育的精神品质
中国的和合思想,蕴育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品质,在与世界的交互来往中,这种精神品质是影响对外政策和交往方针的重要指导原则。爱好和平、维护和平成为中国不懈的追求。虽然近代史上的中国,从鸦片战争的战败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国土和人民屡遭践踏,经受了深重的灾难和不可磨灭的记忆,但是亲历过战争带来的严重创伤,中国并没有产生民族复仇情绪,反而是对和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说,“中国人民对战争和动荡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3]同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习总书记指出,“中国将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这种“协和万邦”的思想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民族传统之中,并在实践中践行着爱好和平的理念。历史上汉武帝遣派使者出使西域,唐太宗发展西域交通,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的开辟等,都是中华民族对外和平交往的历史见证。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总理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各国家之间求同存异,开拓了中国外交的“中间地带”,展示了在国家关系处理中的中国智慧,为突破两极格局作出了积极努力。长期以来,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时谋求与其他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作为周边邻国最多的国家,始终坚持各国主权平等和领土完整的前提,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睦邻友好,共谋合作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我们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周边外交工作会议,确立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工作方针,又提出了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的新型大国关系,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应该包容、互鉴、尊重、理解、共赢,不走对抗的道路,国家之间应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这都是中国文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精神的具体体现。endprint
3.阐释中国优秀文化的当代意义
如果说“早期的西方对中国的了解是出于好奇,基于神秘感,比如当时的英国人,觉得东方有许多奇妙的东西,对中国的诗,中国的艺术,中国的雕刻,都感到奇妙,他们用收藏家的眼光来探索东方,好像探索非洲一样。现在的东方热和早期的不一样,它的出发点是理性的,而不是非理性的,这理性的意思是说,它要从东方的经验里面,寻找重新调整它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人类关系的方法。”[4]中国优秀文化既包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包含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们既有处理全球问题的整体哲学理念,也有处理全球问题的方法论实践。
新世纪,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加深了世界各国的联系和相互依存的程度,我们更应该用一个整体性的、相互联系的观念去看待整个世界。中国文化具有极大的整体意识和融通观念,在新的全球问题频出不穷的现实状态下,提出了具有浓厚中国文化意蕴的中国方案,提出世界各国的“命运共同体”建设,在自觉遵守和维护国家准则的前提下,积极履行国家责任,共同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核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倚强凌弱,维护世界的公平与正义,倡导世界的共存、共享、共治、共赢,倡导国家之间摒弃“零和博弈”思维、二元对抗的思维以及冷战思维。当代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冲突和整合,恰恰也是世界整体性的表现,各个国家需要在“求同存异”的原则指导下,合理化解分歧,为积极探索合作共赢开辟新的天地,这是中华优秀文化精神体现的当代意义,今天的中华文化精髓依然具有经久不衰世界意义。
二、讲清楚中国的变化
中国国家形象的“自叙”与“他叙”的差异性对话,不仅体现在叙事材料与线索的时空选取上,而且在叙事基调的把握上都存在着深层次的差异。[5]讲清楚中国的变化,就是要妥善回应外部对中国的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深入了解,包括基本国情、价值理念、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让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更加全面、客观、理性。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便走上了强国之路。60多年的国家建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201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惊人的发展速度和辉煌的发展成果,使中国再一次成为了惊艳世界的东方国家,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路途。这种成就的背后,既有对中国道路的啧啧称赞,也有对“中国模式”的种种诟病,因此,在对外传播的国家形象塑造中,要讲清楚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和路径,用事实说明中国逐步发展壮大、走向富强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彰显中国发展的力量支撑。
1.中国的发展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劳动结晶
中国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艰辛奋斗的历史,中国的发展就是中国人民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结果。邓小平同志说過,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人民紧跟党的领导,饱受苦难,但从未放弃过斗争与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努力,在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之后,中国人民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赢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时期,中国受到西方国家的孤立与排挤,中国人民自尊自强的精神,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其间涌现的“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都是国家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正是这样的精神谱写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诗篇。70年代,中国农村率先探索出了农业发展新方式,以安徽小岗村村民包产到户的土地承包责任制为序幕,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进程;改革开放以后,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敢闯敢拼的精神,创造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进入21世纪,中国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方向,齐心协力,努力奋斗,争取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近期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长期目标。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都是人民力量的推动,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中国发展的历史。
2.中国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实践果实
中国快速发展背后的“中国智慧”,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和对中国道路的坚守与自信。在对外传播、国家形象塑造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治理国家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克服当前挑战”[6]等疑问,是国际社会中普遍好奇和关注的问题,因此就是我们需要积极回应的重点。
中国的独立自主源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家国存亡的历史危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带领中国人民赶走了侵略者,推翻了三座大山,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使中国在世界上重新树立起独立自主的形象。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人的带领下,进行了改革开放伟大战略决策,再一次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中国树立起了开放发展的新形象。在此后的党的领导中,从未偏离过社会主义道路,始终是跟根据现实国情引导中国走适合自己的道路。相比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可以说,这一切都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定领导,这是一切发展和壮大的决定性因素。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称赞道:“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在经济管理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是中国共产党软实力和合法性的重要来源。”[7]
中国共产党可以持久有力地领导中国发展,是基于它在自我建设基础之上的强大生命力。中国共产党敢于面对自身存在的不足,甚至是错误,既有未雨绸缪的前瞻意识,也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面对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志得意满、掉以轻心,而是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面对新的发展任务,练就“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看家本领——那就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担负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神圣使命,始终铭记“治国必先治党”的训诫,进行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建设,严厉惩治腐败;全面从严治党,以高度的自觉和忧患意识将反腐倡廉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联系到一起。正是这种高度的政治自觉,使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时候都保持高度的纯洁性和自律性,是大有可为的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党,它的初心、使命和一切决策都是为了促进整个国家的健康发展,使整个国家的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endprint
3.中国的发展是改革创新的伟大成果
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高速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创新给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作出了正确判断,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及时调整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从此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使中国逐步走上了强国之路。35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增长了142倍,城镇居民收入增加了7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59倍。[8]2010年,我国成功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今,我国又站在了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国家发展进入了重要机遇期和战略决策期,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重要的挑战和困难,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克难期。针对社会快速发展中凸显出来的问题,我国又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策,改革是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积极回应和方法探索。在政治方面加大反腐力度,使党内逐步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生态;在经济方面以改革支撑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文化方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倡导文化自信,弘扬优秀文化;在生态方面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了“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高度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努力建设人民生活的宜居环境;在社会方面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在发展进程中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与发展成果的共享,避免两极分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同时,规划了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目标和方向,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来凝聚中国团结奋进的共识和精神动力。中国的发展,是在专注自身创造革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讲清楚中国的发展走向
随着中国的强大,她将向何处去?这是让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在思考和叩问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担心中国的崛起对现有的国际秩序构成挑战,不符合它们的既得利益;其他国家担心中国会不会成为新的霸权?面对国际社会的揣测、疑虑、担心,甚至是诽谤、炒作,中国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要在对外传播中,阐释好中国的未来发展走向和价值选择,要处理好与发达国家的关系,避免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矛盾激化和利益冲突;需要处理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巩固好传统友谊,奠定新的发展基础,从而更好地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
1.不变的坚定立场:始终为第三世界人民代言
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相似的历史境遇和发展任务使得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利益与共、命运相连,正是有了第三世界国家的鼎力支持,中国得以在1972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也正是有了中国无任何政治附加条件的援助,第三世界国家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机遇和更便利的发展条件。这种情谊,并不会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而消失,中國的发展对于第三世界国家而言,既不是被抛弃,也不是对手,更不是威胁,而是机遇。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一起实现共同发展。在中国的引领下,“一带一路”倡议、创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都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重大利好。在全球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曾经对发展中国家所作的承诺很多都没有兑现,反而在投资贸易方面设置壁垒,这会让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局面。而中国发展的“顺风车”,是在契合沿线国家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是在平等相待的基础上,开展互利合作。就目前来看,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铁路、通信、投资、金融、制造业等多个领域建立起了深度的产业融合与合作,在实现优势互补中实现了互利共赢。随着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在现有国际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就会愈加重要。2016年在中国主办的G20杭州峰会所达成的一系列成果就是很好的证明,中国在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谋利益的道路上将会走得更加坚定、长远。
2.永恒的世界承诺:永远不会称霸
中国的崛起之所以引发很多国家的隐忧,是因为他们担心崛起后的中国会对自身的利益造成威胁和损害,而这些担心导致了对中国崛起的很多误读、误解和误判。这一切,都源于他们看待中国“崛起”的视角和思维上的成见和偏差。的确,历史上,不论是英国、德国,还是美国、苏联,脱胎于西方文明的强权国家都曾以“超级大国”和“独霸世界”作为其国家发展的梦想和目标。[9]457但是,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抉择,都注定不会走上“国强必霸”的道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我国一直以来对世界的郑重承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主席就说过:“中国不会发生对外扩张的事。”[10]周恩来总理也指出过:“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不会向外扩张,根本不会对其他国家进行侵略。我们认为革命是不能输出的,我们主张由各国人民选择自己的政治制度。”[11]邓小平在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的讲话中也庄严承诺:“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如果中国有朝一日变了颜色,变成一个超级大国,也在世界上称霸,到处欺负人家,侵略人家,剥削人家,那么,世界人民就应当揭露它,反对它,并且同中国人民一道,打倒它。”[12]充分表达了中国永不称霸的决心和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依然奉守着和平发展的世界承诺,先后于2005年和2011年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和《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阐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坚定立场和决心。习近平总书记说:“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13]
习近平总书记说,“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14]对于中国而言,未来国际格局的变化焦点,并非只是中美之间能否平起平坐,也并非谁是所谓的世界第一。至为关键的问题是,美国能否善用而非滥用其实力与优势,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与中国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平与公正的方向发展。[9]444在处理中美关系的过程中,中国提出了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的新型大国关系,倡议在“G2(中美两国集团)”结构内部摒弃二元对立思维和冷战思维,通过合作来正确地处理全球性事务。在复杂的两国关系中,中国一直致力于自身的发展和强大的外交能力,以消解来自美国的压力,维护世界和平。这条道路将是艰难而漫长的,但是前途一定是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endprint
3.远大的理想追求:世界和平共建
费孝通先生曾经提出建设“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社会,这种人类社会最理想的发展状态,虽然实现的过程艰难,但依然是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方向。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日益变成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经济、信息的全球化发展也加剧了利益的全球化、问题的全球化,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各国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5]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层出不穷的挑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交叉叠加,世界经济曲折复苏,社会发展多元多样,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滞后失衡。这些挑战超出任何一国或国家集团独自应对的能力,世界各国迫切需要从全人类的角度去认识挑战和应对挑战。[16]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为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国方略”。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世界各国的永久利益之所在。首先各国需要共同维护一个和平安全的环境,当今世界,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恐怖主义、核扩散等众多问题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唯有达成携手共治的合作意识,才能共同维护一个安全的全球环境,才能有发展和进步的外部条件。“只有当不同族群、民族、國家以及各种不同的文明,达到了某些新的共识,世界才可能出现一个相对安定祥和的局面,这是全球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挑战。”[17]在和平的环境下还需要谋求共同发展与繁荣,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目前来说,南北差异、贫富差距依然很大,全世界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共享发展,还需要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大国对小国、强国对弱国,给予相应的资金、技术、金融、硬件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支持与援助。中国的发展与强大,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不是威胁,而是机遇和福利。况且,今天的国际舞台上,除了中国之外,其他的新兴大国也在崛起,众多的中小国家实力也在不断增强,中国将携手各个新兴崛起的国家,共同致力于世界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1-1.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5.
[3]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76.
[4]成中英.文化·伦理与管理[M].上海:东方出版社2011:24.
[5]侯洪, 董彦君. 国家形象叙事的"他者"视域:从《超级中国》说起[J]. 新闻界, 2016,(1):31-37.
[6]周明伟.全力做好十八大精神的对外传播工作[J].对外传播,2013,(1).
[7][美]约瑟夫·奈.中国共产党拥有强大的软实力[J].求是,2014,(4).
[8]人民日报评论部,编.政论中国2013:人民日报评说党和国家重大举措[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127.
[9]姚遥.新中国对外宣传史——建构现代中国的国际话语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10]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03.
[11]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97.
[12]邓小平.在联大特别会议上的发言[N].人民日报,1974-4-11.
[13]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9-29.
[14]杜尚泽,廖政军.习近平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N].人民日报,2015-9-24.
[15]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16.
[16]杨洁篪.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J].求是,2016,(1).
[17]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530.
(责任编辑 焦德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