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实践

2017-10-09 02:34邱智超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35期
关键词:专科变革课程体系

邱智超,张 峥

(1.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1609;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同仁医院放射科,上海 201609)

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实践

邱智超1,张 峥2

(1.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1609;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同仁医院放射科,上海 201609)

本文运用组织变革的理论,通过对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过程分析,发现在变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调整变革的方案和策略做好准备。

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学校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护理人才一直是高职高专护理教育中的一道难题。我校面临着来自于外部健康产业对护理专业人才需求变化的压力,还有内部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巨大压力。为此,提出了强化特色教育,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过程大体上经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1 “解冻”阶段

即变革的第一阶段,是对变革的策划,包括机构的建立、变革方向的确定、制订详细的行动计划,人员的培训和动员及建立保障措施。

1.1 机构的建立

变革初期的坚决推广和试行将对变革的成功起到关键的作用,也只有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才能创造变革的持续动力,于是护理学院院长亲自带头作为变革项目组的组长。考虑到项目的前期是试行阶段,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的。综合考虑到教师的年龄、家庭状态、教学能力、研究方向、工作热情等多方面的因素,最终变革工作小组的成员由组长直接指派,形成了由组长、副组长和三位教师组成的项目工作小组。

1.2 变革方向的确定

变革的方向就是一个指南针,它的正确性决定了变革的成功与失败。那么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怎么变革呢?领导小组成立后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结合社会、行业、学生的需求,经过了市场调研,最终确定了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方向即“全责、专科、全能型”护士。

1.3 人员的动员与培训

项目组长亲自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宣传,营造一个变革的环境,激发人们的变革意识,将变革的影响力辐射到每一个人。对参与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每一个成员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让参与者在思想上认同。同时院长也给参与者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可以根据需要参加培训并获得证书,取得培训资质,为后续的工作做好知识的储备。

1.4 行动计划的制定

制定计划必须要详细具体,有阶段性目标,即变革后的第一学期、第一学年等以及最终要达到的目标。阶段性目标的制定更利于对变革后成效的评估,变革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突破一个个小的目标,这会给自己更大的信心。居于此,项目工作组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计划书。包含项目内容、项目负责人、时间进度表、预期成果和经费预算。见表1。

表1 变革项目执行计划书

1.5 保障措施的出台

为了保证变革能够获得成功,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以保证变革的各个环节顺利开展。

1.5.1 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项目的开展需要经费的支持,所以必须要建立专项资金。并且每一部分经费的使用设置一定的比例,如课时津贴占30%、业务经费占30%、设备购置费用占20%、奖励经费占20%。根据目前学院经费的使用现状和变革实施计划,经费分三期投入,列入学科建设项目中,每一期投入10万元,建立专项经费使用薄,做到专款专用。经费使用实行项目组组长负责制,以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为基础,财政支持为主体,护理学科管理与使用为保障,提供综合性护理实训服务为目的。

1.5.2 教学资源的配置

教学资源是支撑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和条件,为保证变革的有效性必须配备最优质的教学资源。一方面,组建一支精良的教学团队,对于开展的“全责、全能”型护士培养的相关课程均选择本专业有一定资历的优秀教师来担任。对于培养“专科“型护士开设的兴趣班均选择教研室主任和优秀教师来负责。另一方面,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实行全天候24小时开放,为整个教学服务。在现有基础上,还新建了健康管理实训室、老年模拟病房、儿科模拟病房和婴儿SPA室,增加实验管理人员2名,以保证校内实训课程的顺利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在原有基础上,增开了2家健康体检中心、2家老年护理院,以保证学生的临床见习。

1.5.3 教学质量监控

加强教学质量监督,是重要的教学管理环节。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我校依据人才培养规律,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以确保变革后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成立了护理教育研究办公室,由具有教学经验的教授担任办公室主任,建立健全了日常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计划的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实验室规章制度等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实现了教学运行状况的信息反馈及目标化管理与教学医院评价相结合的质量监控体系。

2 “变革”阶段

2.1 变革的尝试和探索

这是变革实施的初期,学生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同时,学院面向二年级的同学开设了不同的培训班和兴趣小组,培训班开设了健康管理师班、儿童营养管理师和高级育婴师三个;兴趣小组开设了三个:老年护理、手术室护理、急救护理。而这些课程的学习,全部是在业余时间通过第二课堂来完成。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选择不同的培训班和兴趣小组。原则上只能选择其中一项,以免由于精力不足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培训班的课程侧重于对“全责、全能型“护士的培养,需要学生获得技能证书,所以需要制定完善的符合考证要求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还要选派有考证经验的指导教师来任教。选定任课教师后,任课教师就根据考证大纲要求制定详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表,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进行授课。兴趣小组的课程侧重于对“专科”护士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兴趣小组的开设强化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技能。

全责护士是主要的护理责任人,要对患者的基础护理、心理护理、专科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全面负责[1]。因此,除了要掌握护理的基本技能,全责护士还要有健康管理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所以,我校在护士传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增设健康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如健康管理概论、健康管理,学生掌握健康管理技能和手段,使学生既能从事医疗护理工作,又能从事健康促进工作,成为“全责护士”。

全能护士是指在临床中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应急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2]。“全能护士”,是指除了具备护理专业的基本能力,和获得学历证书和护士资格证书外,同时获得一至多项相关专业技能培训证书,成为一专多能的即“全能护士”。主要是通过开设模块课程高级营养美容、儿童营养管理、高级育婴师,同学通过参加模块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相应资格证书来达到这一全能护士的标准。

专科护士是指在某一特定护理专科领域,具有熟练的护理技术和知识,并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而被认定合格的护士[3]。主要是通过第二课堂教学的方式,开设专科护理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专科护理能力,达到“专科护士”培养目标。

项目完成后,每个项目的负责人都对各自的项目进行总结反思。通过这种方式,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使学生在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的同时又能获得一项至多项技能证书,解决学生就业压力大、毕业后离职率高、离职后再就业问题。通过变革第一阶段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就业招聘会上有很多的月子中心、老年护理院,给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2.2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初期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可以证明变革的方向没错,但是单凭借第二课堂补充的形式来达到“全责、全能、专科”型护士的人才培养目标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涉及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包括培养目标的制定、对培养规格要求的思考、课程体系架构的优化及培养方案的实施等方面。所以,必须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全责、全能、专科”型护士的培养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以借鉴,这就意味着必须要创新传统的护士的培养方案。其中,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确定要涉及专业与方向、共性与个性、理想与现实等矛盾的处理。课程体系架构的优化更是个复杂的问题:有总学时的限制,各个课程模块之间的比例如何把握,课程怎么设置合理,而这些都会影响到最终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对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修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校变革领导小组经过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听取专家组的意见,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结合变革的方向,逐一对培养方案的内容进行重新修订。

2.2.1 培养目标的制定

我校护理专业认真分析人才需求市场,紧密结合自己的办学优势,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能尽快和更好地适应地方或区域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护理及其相关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医疗卫生保健和服务机构及健康产业相关领域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性健康产业相关人才。

与先前的培养目标相比,调整后的人才培养目标更体现了地域性,同时不仅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行业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受教育者的需要。学生的职业方向更加多元化,就业范围扩大了,就业岗位增加了。

2.2.2 人才规格要求的调整

调整后的知识目标除了要求掌握护理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求掌握专科护理的能力,还拓展了很多和健康领域相关的知识,为其将来从事健康领域相关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调整之后的能力目标不仅仅测重于对护理专业必备的基本能力的掌握,更侧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为对其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毕业后能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终身教育与学习的潜能。

2.2.3 课程体系的调整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作为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要建立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调整后的课程体系力求体现“以人为本”、“全面素质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平台”是以护理专业为平台,开设了专业拓展和选修模块,包括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儿童营养管理和育婴师方向的相关课程。平台课程分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通过护理专业的平台,期望能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的护士。在此基础上,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护理人员的多元化需求,拓宽学生的就业方向,构建了以专业拓展和选修课程模块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架构可见,课程体系架构修改后更突出了个性化。

3 “再冻结”阶段

这是变革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自我审视,总结反思变革中的问题,巩固和加强变革的结果。同时对进一步改进变革同时提供可靠的依据。

3.1 对变革的总结反思

变革是痛苦的。因为变革意味着必须要改变以往的工作、生活的习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但变革也是有意义的,因为变革可以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和观念,进行创新,而创新又可以获得更大的成绩。

我校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实施后,反应很大。在访谈中了解到,对于参与变革的教师反馈,变革取得了一些成绩,让她们意识到了变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意识到变革对学生的益处。对于学生来说,变革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多方位需求,学生受益匪浅。未参与变革的教师也反馈到,变革后确实成绩显著,学生的业余生活丰富了,就业的渠道和途径拓宽了,选择的范围增大了,但对学生的专业思想的稳固性和课程的设置也产生了质疑。

的确,变革也存在很多不足。首先,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护理专业由于受到历史文化因素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历来就不被看好。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固性问题也一直是护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不断强化的问题。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学生的选择范围增加了,就业途径拓宽了,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性。也有行业人员反馈到,她们更愿意招聘普通护士,而不是能从事健康管理方面的人才,她们更需要技能型专业思想稳定的人才。但对于专业思想稳定的学生来说,应该不会受到影响,这不是导致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决定性因素。

另外,课程设置确实存在不足。模块课程的设置缺少系统性,知识前后不能更好地衔接,所以学生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再次,在变革的初期,无论是领导还是参与变革者,更多地看到了变革后的成效,弱化了变革中存在的不足。的确,人人都希望越变越好,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总会沉浸在变革获得成绩的喜悦之中,强化了它的积极作用,忽视了他的消极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变革的进一步发展。

3.2 对变革的进一步调整

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变革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显,因此,在总结经验,分析不足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变革方案。在“全责、专科、全能型”护士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模块课程的设置思路,向教委申请开设了三个专业方向,即老年照顾管理、健康管理、涉外护理三个护理专业发展方向。而每一个护理专业的发展方向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不同。分别设置具有特色方向的培养计划,特色之处体现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就业方向和范围以及课程的设置方面。尤其在课程设置方面,克服了前期存在的不足,设置了每一个专业方向的完善的课程体系。而对于原来第二课堂的专科护士培训课程如急救护士、手术室护士的培训,还有儿童营养管理师和育婴师的培训仍继续。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通过两年的实践,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不足,但是对于护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1] 马 宁.层级全责护理模式对基础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7(7):169.

[2] 韩红燕.全能护士的培养与管理[J].护理研究,2009,23(9):2335-2336.

[3] http://www.ccun.cn/hsfc/hsx/hsrw/2010-09-06/content.1283740869000d24798.shtml.

本文编辑:张 钰

R47-4

A

ISSN.2096-2479.2017.35.176.03

注:此项目获得2014年上海市高职组教学成果二等奖

猜你喜欢
专科变革课程体系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变革开始了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