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技术在血液肿瘤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2017-10-09 02:34王友焕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35期
关键词:尖端异位心电图

王友焕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PICC门诊,山东 济宁 272100)

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技术在血液肿瘤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王友焕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PICC门诊,山东 济宁 272100)

目的 对小儿血液肿瘤中经心电图引导的PICC尖端定位技术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进入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血液肿瘤患儿69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32例通过传统方法引导置管为传统组,37例于心电图引导经PICC尖端定位技术置管为心电图组,对照两组置管效果。结果 心电图组仅2.70%发生导管异位,相较于传统组的18.75%明显较低,且心电图组94.59%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1/3处,与传统组的68.7%对比显著较高(P<0.05)。结论 在血液肿瘤患儿的PICC置管中,于心电图引导下对PICC尖端进行定位准确性、安全性较高,可积极选用。

小儿血液肿瘤;PICC;心电图

在血液肿瘤患儿中,PICC穿刺技术常被应用,穿刺时,约有6.0%~10.0%的患儿会出现导管异位这一并发症,使患儿痛苦增加[1]。有临床研究显示,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中下部的1/3处时,上腔静脉和右心房的交汇在上方,会有高尖P波出现,尖端进入到右心房后,P波会增高,达到R波的50.0%~80.0%,可通过心电图对PICC尖端的定位进行引导[2]。为进一步探讨血液肿瘤患儿经心电图引导对PICC尖端进行定位的效果,本次研究分69例血液肿瘤患儿为两组,分别于传统方法、心电图引导下对PICC尖端实施定位,现作如下对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进入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血液肿瘤患儿6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5例,女34例,髓细胞白血病35例,肝母细胞瘤23例,神经母细胞瘤11例,年龄3~11岁,平均(7.1±4.6)岁。所选患儿血液肿瘤均在多项临床检查下明确确诊,需置入PICC导管展开治疗,已将合并心脏疾病、不能耐受PICC穿刺等患儿排除。依据PICC导管置入穿刺引导方法,将其分成心电图组37例与传统组32例,客观对两组以上资料进行统计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心电图组于心电图引导下对PICC尖端进行定位:经B超引导,将开口型4F导管置入上臂,对心电图机进行连接,右侧上肢与下肢、左侧上肢与下肢以酒精进行除脂后,分别与心电图的红、黑、黄、绿进行导联,对Ⅱ导联进行设置。成功穿刺后,PICC导丝的末端与无菌的金属夹一端相连接,金属夹另一端与心电图机右上肢的导联线相连接,缓慢将PICC导管置入,依据心电图中P波对尖端位置、方向进行确定,P波可见增高时,说明导管的尖端进入到了上腔静脉中,双向的P波出现时,说明导管成功进入了右心房,将导管的送入停止,退出0.5~1.0 cm,直至P波不可见,且P波振幅是QRS波的50.0%~80.0%,对导管长度实施固定,对血管鞘实施撕裂,回抽血,预冲处理导管,将导丝、金属夹撤出,对输液接头进行连接,以肝素盐水实施封管处理。

传统组经传统方法置入导管:经B超引导,将开口型4F导管置入上臂,穿刺时,直接在体内送入测量长度,右侧胸锁关节往下返折至第三前肋间为预穿刺点。

完成穿刺后,两组均以X线展开胸片检查,对导管尖端位置进行确定。

1.3 观察指标

第一,对两组导管异位发生情况进行统计与对比;第二,对两组导管末端深度进行测定与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照两组导管异位发生情况

心电图组导管异位发生率是2.70%,传统组是18.75%,两组对比,心电图组显著较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导管异位发生情况对比

2.2 对照两组导管末端深度

心电图组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1/3处有35例,占94.59%(35/37);传统组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1/3处有有22例,占68.75%(22/32)。两组对比,明显心电图组较高(P<0.05)。

3 讨 论

对于导管尖端的定位,现阶段常用的方法是X线胸片、心电图定位两种,但X线胸片会使患者接受放射的检查增多[3]。腔内心电图可对导管尖端的位置进行反应,可将其应用在需置入PICC导管的血液肿瘤患儿中。经心电图引导对尖端进行定位,将其定位于上腔静脉的1/3处,此时,在X线显示下可见导管尖端处于6~7后肋之间,可使导管异位得到有效预防。此外,对于PICC导管的留置,导管尖端在下腔静脉的三分之处为最佳位置,可使血栓发生的可能性减小。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儿分别于传统方法、心电图引导下对PICC尖端进行定位,结果显示,心电图组仅2.70%发生导管异位,相较于传统组的18.75%明显较低,且心电图组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1/3处有35例,与传统组的22例对比显著较多(P<0.05)。综上,对于需置入PICC导管的血液肿瘤患儿,临床上可积极通过心电图引导对PICC导管尖端进行定位,以使PICC导管的置入更为准确、安全,使患儿痛苦得以减轻。

[1] 刘艳慧,张 茵,翟亚平,等.血液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临床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16,22(4):433-435.

[2] 范晓娟,王爱红.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出血与血小板计数相关性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8):38-40.

[3] 徐桂芝,赵翠芳,赵孝先,等.小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预期带管率影响因素的研究[J].全科护理,2017,15(1):68-69.

本文编辑:刘欣悦

R473.73

B

ISSN.2096-2479.2017.35.102.01

猜你喜欢
尖端异位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腔内心电图技术用于早产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效果
郭绍俊:思想碰撞造就尖端人才
自发型宫内妊娠合并异位妊娠1 例报道
入职体检者心电图呈ST-T改变的意义
米非司酮结合MTX用于异位妊娠治疗效果观察
中西医联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8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