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的本质

2017-09-30 12:40彭丹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7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实践文化

彭丹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人的精神之所在。文化是在改造对象世界过程中实践的、创造的、生存与发展的智慧,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种符号,是负载了某种信息的物。文化要有统一性和差异性,这是文化交往的前提条件。本文从文化与实践、文化与地理环境、文化的分类、文化交往以及文化冲突和融合等多个方面试图对文化的本质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阐述,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让我门对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探索。

关键词:文化;实践;文化交往;文化冲突;文化全球化

一、文化与实践

文化无形无状,给文化下定义的人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最早给文化定义的是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中提到:“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了知识、信仰、哲学、伦理、宗教、习俗等,还包括个体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以及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习惯等。”泰勒试图从结构角度、心理角度和行为角度揭示文化的内涵,但从定义的角度看,泰勒所下的定义,只是罗列了一些要素,是一种描述,并非是定义。

本质是对现象的解释,外在东西的内在解释。马克思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所有的问题都能在实践中找到答案。从实践出发解释一种现象,这就是哲学的高度。“整个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创造的。”人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所以解释文化最后还是要回到实践中来,从实践角度可以解释各种文化现象。

社会意识决定于社会存在,同时,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人的活动,不是动物的本能活动,是有目的的。文化就是在改造对象世界过程中实践的、创造的、生存与发展的智慧,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实践活动本质上就是文化。人类和实践活动在逻辑上是实践在先,但在历史上是同时产生的。马克思说,人类最初不可能有完全脱离生产的艺术,都与生产活动有关。

二、文化与地理环境

文化总是以民族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相关,此时就表现出了差异性。为什么会表现出差异性,还是要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实践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或把对象化为我所需要的,这是客体主体化,或把我的意图化为对象,这是主体客体化,相当于一个硬币的两面,实践是最根本的,而对象决定了实践方式。人类最早的对象是自然界,最早的实践活动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地理环境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地理环境不一样,提供的实践对象就不一样,改造对象的活动就不一样,所以就产生了具有差异性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航海文化等。

地理环境形成文化基因,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文化是文化的条件,文化是一代代人创造的成果,后一代人的文化总是在前一代人的文化基础之上继承和创新的,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基因是很难改变的。文化基因、条件、稳定性等,这都是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然而,地理环境虽然对文化的绵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在文化这,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实践。人类的文化最主要还是在生活实践中习得的,要想构建一种文化,首先要构成这种文化的生活。

三、文化的分类

文化本质上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生存和发展的智慧,而实践活动本质上就是物质生产活动,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必须处理三重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观念的关系。作为人类处理这三类关系的产物,形成了三个层面的文化,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三种文化在逻辑上先后,在时间上同时存在。物质文化是生产力,是基础;制度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关系,与物质关系密切;观念文化是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对器物、对制度很重要。三种文化实质上是一体的,是辩证的关系,不可分割。

四、文化交往

交往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从实践概念出发来理解交往,一个人没办法完成所有的活动,所以需要交往,交往本身是一种需要,实践为交往提供了条件,交通工具为交往克服了地理障碍。此外,因为受地理环境影响,文化具有强烈的地理局限性,所以,文化必须具有超越性。而人类从自然创造的文化,慢慢走向于文明创造的文化时,文化就超越了地域限制。

文化要具有超越性,就需要交往。交往就是交换,合作共赢,把他人的变成为我生产的条件,每一个人在不断进步,获得更大的平台,把社会资源变成为我所用的,在合理的关系中,把别人的创造变成我活动的舞台,这样才能更好的回馈社会。文化需要交往,因为交往后会带来更多的价值,对个人自身的价值以及对社会的价值。文化超越地域性、差异性是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这是实践的产物。

如果没有交往,每一个民族都要重新发明一切。现在的生产活动是全球化的,那建立在这样的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也应该是全球化的。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等到生产关系不符合生產力的发展要求才去改革,只要交往,国际交往,外来的生产力足以摧毁现有的生产关系,发生改变。”

文化是一种符号,是负载了某种信息的物。文化能够交往,要有统一性和差异性,统一性是必要条件,没有统一性就无法交往,差异性是充分条件,没有差异性就没必要交往。首先要具有统一性,本质上要一样,统一于都是实践活动的产物;再者,要具有差异性,不通过交换就无法获得,差异性有民族性差异,丰富多彩、各有千秋,还要有时代性差异,意味着有先进有落后,这是更为重要的。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线性的,历史发展都有一个规律,由落后到先进,这样必然有人先,有人后。文化总是由先进流向落后,这是一个永恒的经验性规律,很难从理论上论证,是从历史的经验中得出来的。文化之所以能从先进走向落后,是因为它具备时空的超越性。

四、文化交往中的冲突与融合

文化交往由于存在着差异性和统一性,所以必然会产生冲突最后势必也要进行融合。

(一)价值观的冲突

价值就是追求的是什么,价值观就是对自身追求的观念。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核心是价值观,所有其他冲突都可以追溯到价值观的冲突。一个国家、民族、社会以及个人在文化交往的过程中,首先要面临的就是价值观的冲突,自己原本具有的价值观和外来的价值观之间如何进行融合,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更好的促进自身价值观的完善和重塑。

(二)思维方式的冲突

思维方式就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怎么考虑,如何解决。思维方式来自于实践,是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本身的关系的各种活动中形成的思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个体,由于实践活动的差异性,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也会不同,这样在交往的过程中,自身的思维方式就会和他人的思维方式形成冲突,本民族的思维方式会和其他民族的思维方式存在区别。所以,需要接纳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合理的部分,以促进自身、本民族、国家的更好的发展。

(三)生活方式的冲突

生活方式在早期与生产方式是同一的,生产活动就是生活活动。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在生产之外追求生活享受。互联网更直接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的冲突也是文化交往进程不可避免的,但是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会趋向于同一。

(四)社会制度的冲突

社会制度是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所制定的,在文化交往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社会制度的冲突和选择。制度的融合并非是彻底否定自己原本的制度本身,而是吸收外来制度的积极的部分,从而对本国制度的创新和发展。例如,中国对市场经济制度取代计划经济,就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总而言之,文化交往中所有的冲突的存在都是为了最后的融合和趋于一体化,在大的趋势上是一致的,在内容上是丰富多彩的,也就是所说的文化的全球化,多元一体化。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实践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犯罪新趋势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与协调
“文化冲突”让日剧很窝火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