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博文+周涛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小说家菲兹杰拉德的代表作,其在中国的传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从该作品的传播基础、传播媒介、引发的共鸣三个方面梳理了该作品在中国传播成功的原因,希望为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传播基础;传播媒介;受众
随着我国的文化产业进一步与世界融合,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学翻译作品在我国获得了引介和传播。与此同时,中国也在不断增强本国的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经验有助于反思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和方法,对我国文化产业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是由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于1925年发表的一部小说作品。本文以该文学作品在我国的出版为例,探究了国外文学翻译作品在我国传播成功的原因,为我国的优秀文学作品更好的“走出去”提供建议,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一、伟大的作家作品:传播成功的基础
(一)菲茨杰拉德——既是时代的经历者,又是时代的观察者
菲茨杰拉德作为美国现代小说巨匠之一,他的一生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他的作品又与他的人生经历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他经历生活,又以冷眼旁观的态度记录生活,特殊的视角让作品描绘的景象更加真实,更加有说服力。
“爵士时代”是指一战后、经济大萧条之前的约十年的时间。菲兹杰拉德参与、沉浸在“爵士时代”,他的生活经历饱含着时代特色。菲茨杰拉德从小热爱写作,一战时爱上了南方富家少女泽尔达·赛尔,后来通过写作获得财富,功成名就。菲兹杰拉德又冷静地站在局外,描写这个时代。他充满戏剧性的一生,正是《了不起的盖茨比》故事的原型。菲兹杰拉德的人生经历诠释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而作品又为他的人生做出了注解,这两者的相互印证加深了读者对于那个时代的理解。作家这种“超然于外”的气质使人们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巨大的文学价值使作品长久不衰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写作生涯的巅峰之作,奠定了菲茨杰拉德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巨大的文学价值促使人们不断重读《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对美国梦的一种反思,而这种反思有助于人们研究与追溯那个特定的“爵士时代”。所谓的“美国梦”,代表的是每个人的机会均等,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奋斗走向成功。在小说中,伴随着金钱和享乐掩盖下的精神堕落,“美国梦”最终破灭了,美国梦的魅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化为一种巨大的讽刺。这之间作者对真实世界的还原,对“美国梦”的思考,是这本小说的经典所在。
《了不起的盖茨比》还运用了许多高超的写作技巧。以爱情为切入点,围绕着盖茨比的“爱情梦”,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得以体现,脉络清楚;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尼克既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在小说的情节中与盖茨比这一人物相互配合,感情和思想的层次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小说还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例如:黛茜家码头边的那盏“绿灯”、灰烬山谷、飞蛾、艾克堡医生的眼睛等。通过运用象征手法,理想与现实相互渗透,增加了作品的浪漫色彩,而且每个读者对于形象里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各有理解,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
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了不起的盖茨比》都是一部经典著作。可以说巨大的文学价值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传播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丰富的传播媒介:传播成功的关键
(一)众多的翻译版本——跨文化传播的桥梁
中文译本在外国文学作品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对一部外国文学作品的传播,其中文译本必不可少。《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的传播起步于港台地区,而中国大陆最早的译本为上海译文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的巫宁坤版本。其后,各种版本不断增多,到现在达到翻译出版的顶峰。
根据孙毅泓(2010)的统计情况,2009年之前,《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的译本大约有32个,并且同一位译者只统计了其最初译本。除此之外,在2009年后出版的还有其他近20种译本。其中包括2009年的颜湘如、紀飞、王宁、张瑜译本,2010年的范文美、贾文浩、石建华译本,2011年的王勋译本,2012年的田堃、徐之野、李佳純、邓若虚、王圣芬译本,2013年的张思婷、周彦译本,2015年的吴建国、苏福忠译本,以及2016年的徐之野译本。在这之间,多个版本获得再版,如:具有代表性的巫宁坤版本于1983年、1996年、1997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11年、2013年、2016年多次获得再版。随着读者英文水平的提高,以及对英文版的需要,还有多种版本的中英对照及英文原版书得以出版。
由此可见,《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有着丰富的译本,这为其传播成功提供了条件。众多译本满足了中国读者的阅读要求,也利于读者对原著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使跨文化传播得以实现。
(二)借助新兴媒体实现文学经典的大众化
在当今这个大众消费时代,同时也是网络传播时代,《了不起的盖茨比》借助新兴媒体实现了文学经典的大众化,提高了知名度和关注度,促进了作品传播。
首先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同名电影的上映,成功实现了文学经典与影视艺术在传播层面的相互促进。《了不起的盖茨比》于1925年出版后,分别于1926年、1949年、1974年、2000年、2013年被改编后搬上荧幕,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尤其是2013年8月30日同名电影在中国内地的上映,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和读者效应。应用百度指数工具我们可以得到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在百度的搜索指数,指数越大,搜索数量越大。下图为该搜索指数在2011年1月1日 至 2016年12月15日之间的变化趋势图。(见图1)endprint
其中,C点显示了2013年9月1日到2013年9月7日这一周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搜索指数,达到了最高值90,219,而且与其他时间段的搜索指数相差极大。并且搜索指数在达到峰值之后,虽然有所回落,却仍然高于之前的平均水平。通过上图可以直观地看出,8月30日上映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改编电影使接触文学著作的方式更为丰富,传播速度更加迅速,效果也愈加明显。
而在网络文化发达的今天,《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传播也借助网络实现了文学经典与大众的良性互动。在百度使用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进行搜索,共找到相关网页3,060,000个,在豆瓣、百度贴吧、知乎等网络互动社区中,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相关主题的分享、问答、讨论等非常多,其涉及《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译本比较、书评,同名电影影评等各方面,虚拟社区为读者提供了交流平台。借助网络这个新兴的平台,能充分发挥其渗透作用,有效地促进作品的传播。
三、引发受众共鸣:传播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作品内涵与当今中国社会相对照引发读者共鸣
当今的中国社会,跟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类似,都处于刚刚开始进入社会财富大量聚集的浮躁时代。《了不起的盖茨比》对20年代美国社会的描绘,对盖茨比的刻画,都引发了中国读者的强烈共鸣,促进了作品的传播。
盖茨比通过自己的奋斗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妄想融入上层社会,但事实是,暴富的盖茨比处处受到上层社会的鄙夷和猜疑,理想中的“美国梦”与现实格格不入,个人奋斗在固化的阶级面前失去意义。小说中还描绘了繁荣的美国社会中拜金主义的盛行,盖茨比的巨大信心来源于积累的巨额财富,黛茜也为了金钱而泯灭良知等等,这些都反映了拜金主义下价值观的扭曲。而当今的中国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各种相类似的社会问题频发。两相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作品和当今现实之间巨大的相似性。而在道德沦丧的社会中,盖茨比持有的真诚与良知,也契合了中国广大青年奋斗阶层的心理。所以,这部在当今社会有着一定警示和启示作用的作品,引发了中国人越来越多的研读、追捧。
(二)知名作家的喜欢和推荐
《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一部伟大的作品,也引发了文学界众多作家的共鸣,获得诸多赞誉和肯定。而这些赞誉和肯定既能为普通读者提供参考,又使《了不起的盖茨比》借助这些作家走向了更多的读者。
著名诗人兼评论家艾略特贊叹它是自“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称赞这部小说“绝对是一部一流水准的作品”。2013年一份由152名作家选出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十部小说”榜单中,《了不起的盖茨比》名列第四。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对菲兹杰拉德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也大加赞扬。
众多作家的肯定也促进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的传播。村上春树是日本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在中国有着庞大的读者群体。村上春树则对菲兹杰拉德大加赞扬,他称赞菲兹杰拉德为“我的老师,我的大学,我的文学同事”。在作品《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春树多次提到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而且《了不起的盖茨比》对我始终是绝好的作品……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众多作家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关注和高度评价,促进了其成功传播。
除了上述所总结的,出版社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不断出版这种市场化行为,中美文化交往日趋频繁的大趋势,中国越来越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等,都对小说的成功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总结
通过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和成功原因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其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对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走出去”提供了一些启示:从作品本身来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传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其巨大的文学价值,所以我们的文学作品传播也要坚持以内容为导向,具有传播价值的文学作品才能经得起市场和读者的检验。从传播媒介来说,文学作品传播要加强外宣能力,培养翻译人才,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利用新媒体时代的各种渠道进行宣传。从受众群体来说,要挖掘文学作品与受众之间的契合点,注重知名作家对于舆论的引导。
在当今消费社会,文化受众群体在不断变化,媒介内容和传播手段也在不断变化,虽然《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传播所取得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但是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仍然具有极大的价值。中国不乏优秀的作家和文学作品,唯有经过有效的传播才能走向世界,获得世界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周显信. “美国梦”的特色及其对“中国梦”的启示[J].探索,2013,02.
[3] 刘士川. 《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 [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汉文综合版),2008.2R.
[4]孙毅泓.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多次重译的评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04.
[5]李珂.差异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多译本的对比分析[J].文学界,2012,10.
[6] 林少华,译 . 挪威的森林[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7]张忠喜.《了不起的盖茨比》: 从文学到电影的嬗变[J].电影评介.2016,12.
[8]程锡麟.菲兹杰拉德学术史研究[M].译林出版社,2014.
[9]豆瓣读书.《了不起的盖茨比》全部版本(125)[EB/OL].https://book.douban.com/works/1034299,2016-12-26.2016-12-24.
[10]百度指数.“了不起的盖茨比”指数趋势[EB/OL].https://index.baidu.com/?tpl=trend&word=%C1%CB%B2%BB%C6%F0%B5%C4%B8%C7%B4%C4%B1%C8.2016-12-24.
[11]百度一下.“了不起的盖茨比”搜索结果[EB/OL].https://www.baidu.com/s?ie=utf-8&f=8&rsv_bp=1&rsv_idx=2&tn=baiduhome
[12]THE TOP TEN.Top Ten Books of All Time[EB/OL].http://www.toptenbooks.net/top-ten-books-all-time.2016-12-24.
作者简介:姜博文(1996-),男,汉族,辽宁大连人,宁波大学理学院精算科学与风险管理专业在读,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MTSU)精算科学在读。研究方向:精算科学,翻译学;周涛(1992-),男,山东泰安人,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译学。endprint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