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贵知疑

2017-09-30 08:30蒋永红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账单彼得自然段

蒋永红

明代教育家、思想家陈献章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一、抓反复处质疑

有些文章,作者为了强调某种思想,或突出某种情感,有意让一个句子反复出现。教师抓住这样的地方质疑,能引导学生顺藤摸瓜,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主旨和情感。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級上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以下同版本教材只注明年级和册数)一文中,五次出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第一次出现在课题处。作为全文的“眼睛”,它既透露出了作者的观点和感情倾向,又暗示了文章的主旨,还串连起文章的结构。第二次出现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联系下文,我们不难发现这句话的作用:从意义上讲,它开门见山,统领全篇,点明了全文的主题;从内容上讲,它(第一自然段)与第二、三自然段共同描述了充满灵性的万物,表明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从结构上讲,这句话既与第二、三自然段构成了总分关系,又与第二、三自然段一起构成了全文的总写部分。第三至五次分别出现在文本的第5、7、8自然段。西雅图酋长分别从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三个层面,对白人提出了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善待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一切。从这三条要求中,我们能体会到以西雅图为代表的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眷恋。因为有了这三个方面的支撑,最后(第9—11段)阐述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就显得水到渠成,文章的主题也因而得到升华。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文中反复出现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对于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内容、线索、主旨等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学时抓住这句话质疑,即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能一线串珠,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二、抓层递处质疑

层递是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短语、句子、段落,表达出数量、程度、范围等层层递增或递减的一种修辞技巧。这种写法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将读者引入作者预设的氛围之中。

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这样一段话:“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通过这个层递句,我们至少可以读出以下几层意思:一,这是漫长的36小时。36小时里,父亲一直在废墟里挖掘,寻找儿子。一个“挖”字,显示出了父亲的劳累和坚持,这种坚持的力量是如山的父爱。二,这是痛苦的36小时。因为势单力薄,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真切地体会出父亲内心的焦急,以及对埋在废墟下的儿子的担心。父亲担心儿子的安危,他得迅速地救出儿子,而现实困难让他难以达成心愿。流逝的每一分钟,对于这位父亲而言,都是痛苦的煎熬。三,这是危险的36小时。“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体会出当时的危险性。在大震刚过、余震未消的情况下,不要说徒手救人,即便是逗留在现场也是很危险的。然而,这位父亲不管不顾,完全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四,这是内心煎熬的36小时。既想尽快找到儿子,又担心孩子的安危,还牵挂受伤在家的妻子。这位父亲的身心受着巨大的煎熬。五,这是有信念支撑的36小时。“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儿子在等我!”因为这种信念的支撑,这位父亲才能坚持这么久。

“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凸显出了父亲决不放弃、恪守诺言的品质和坚强的毅力,体现出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感情。顺着这条线索挖下去,我们还能体会出儿子坚韧不拔、舍己为人的可贵精神。这两点,正是文本要着力表现的关键点。可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这个层递句质疑,能让他们感受到人物的形象,进而理解文本所表达的主旨。

三、抓比较处质疑

阅读教学中的比较,可以是同一个文本中不同内容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单元内不同文本之间的比较,还可以是不同单元之间的整体比较。抓比较处质疑,一般可以从思想内容、结构层次、艺术手法等方面入手。

三年级下册《妈妈的账单》中出现了两份账单:一份是彼得给妈妈的账单,一份是妈妈给彼得的账单。通过对两份账单的比较,我们可以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也可以感受到彼得知错就改的优良品质。

两份账单的内容如下:

比较两份账单,我们会发现:两份账单的内容不同、时间不同、报酬不同。内容方面,妈妈的账单和彼得的账单中分别列出了四条款项,但内容各异,彼得的账单涉及到的是取生活用品、送挂号信、帮忙给花浇水施肥之类的生活琐事,而妈妈的账单涉及到的是打理生活、生病护理之类费时费力甚至于还要费钱的麻烦事;时间方面,妈妈为彼得付出了十年的辛苦劳动,而彼得所做的事都是临时性的(第4条除外);报酬方面,妈妈为彼得付出了很多,索要的报酬是0芬尼,而彼得准备向妈妈索要60芬尼。

通过比较,我们能看出,妈妈为孩子付出得太多太多,多到用金钱已无法衡量,但对于这种付出,妈妈从没有想过需要孩子给予报酬。由此,母爱是无价的、无私的这个主题就凸显出来了。进一步延伸,学生还能感受到,亲情是无价的,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与义务,而不能斤斤计较某一方面的得失。

这些发现、感悟都源于对两份账单的比较。可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这两份账单,探讨“两份账单有什么不同,妈妈为什么也要出示一份账单”,能让学生快速把握文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就是“授渔”。学生掌握了质疑方法并坚持运用,能逐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作者单位:随州市高新区淅河十岗学校)

责任编辑 姜楚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账单彼得自然段
又至一年“账单”发布时
长不大的彼得·潘
美丽的秋天
闽南妈妈的“生娃”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