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淑梅
结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恰到好处的结课,或归纳总结,强调重点;或新旧联系,铺路搭桥;或留下悬念,引人遐思;或意蕴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一个充满艺术的结尾,不仅能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概括、画龙点睛或提炼升华,而且能拓宽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那么,教师应如何结课,使“课断思不断,语停意不停”呢?
本期,就让我们共同探讨结课的艺术。
如果把语文课比作一首歌曲,结课应该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如果把语文课比作一台晚会,结课应该是压轴好戏,令人耳目一新;如果把语文课比作一篇文章,结课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令人眼前一亮……语文课堂结束时虽然所用时间不多,但是在一堂课中尤其重要。下面结合名师课堂教学,谈一谈结课艺术。
一、总结内化
一节课讲完,学生接受的信息过于庞杂,这就需要教师把当堂所讲的内容梳理一番,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条理地、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来,强调重点,突出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总结既可以由教师来做,也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思想受到的启迪等方面讲自己一节课的收获。
请欣赏薛法根执教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哪吒闹海》时的结课:“对!要相信自己,要学会分辨是非,这样你才能变得有本事。今天我们先是朗读了课文;然后是概述课文,一件事说成三句话:原因、经过、结果,说得清楚、完整;我们还练习了讲述故事,一句话变成三句;最后我们学习了转述,一个故事有三种说法,目的不同说法不同。那么,《哪吒闹海》这个故事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还是让我们回去讀原著《封神演义》吧!”
薛老师的这节课中,课末教学抓主干,总结画龙点睛。此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拓展延伸
课堂教学进入结课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或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一节课上完了,学生要探究的问题越来越多,需要自己去查阅资料,请教他人,这才是一节让人兴味盎然的课。
请欣赏吉春亚执教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詹天佑》时的结课:“詹天佑在京张铁路修筑后的第十年,在他的创造才能得到最大发挥的时候,爬上长城,遥望自己留下的工程,对天长叹: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所幸的是我的生命能化作匍匐在华夏大地的一根铁轨,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莫大的幸事。
不久,詹天佑便忧郁而死。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课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答(课件出示选做作业)——喜欢读书的你,阅读《詹天佑》一书;喜欢参观的你,参观詹天佑纪念馆;喜欢诵读的你,配乐有感情地朗读简介詹天佑生平经历的剧本《詹天佑》。
当你们选择完成其中一份作业时,詹天佑的形象一定会在你们的心中更加高大起来,你们的心中也一定会再次激起汹涌的波涛。”
一节语文课的结束,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结课时,吉老师的选做作业作为引导学生联系课堂内外的桥梁,让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课堂之上学到的知识能力在课外得到拓展延伸,为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提供了帮助,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激情涌动
一堂课从起势到渐入佳境直至高潮迭起,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情感积累和知识底蕴进行渲染,从而制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课堂能量场。结尾时教师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语言,围绕课文的重点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请欣赏王崧舟执教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时的结课:
师:是的,一个盲人,一个艺人,一个乞丐,谁在乎他的情怀?谁在乎他的命运?谁又在乎他的绝世才华?孤独的阿炳,有着绝世才华的阿炳,只好把自己的《二泉映月》倾吐给这——
(课件出示词语:
茫茫月夜 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生(齐):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他的人生,他的情怀,他的绝世才华,随着他的《二泉映月》,就这样融入了——
生(齐): 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板书):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
生(齐):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
王老师带领学生体会了阿炳坎坷而苦难的人生,领悟了《二泉映月》悲天悯人的情感。以“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结束课文,抓住描写月夜的关键词,让学生反复咀嚼吟诵,身临其境,激情涌动。
四、故设悬念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教师若在结课时留下一个疑团,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欲望,产生无尽的遐想,满怀期望地等待着下一节课。请欣赏蒋军晶执教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时的结课——
师:是的,很多同学强调了,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贝多芬自己也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
(播放音乐,教师深情朗读: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涌过来。)
师:同学们,这就是月光曲的片断,贝多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围绕这段话,再次走近贝多芬。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往往来自于好奇心。一节课结束后,蒋老师留下“贝多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这一悬念,让学生浮想联翩,新旧联系,为下节课的学习铺路搭桥。
五、以诗作结
课末,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感的提升等往往比较浅显。教师若在结课时用诗歌的形式再次强调学习重点,如开启一扇窗,引清风入室;如挖出一条渠,让水到渠成。请欣赏窦桂梅执教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落叶》时的结课——
师:亲爱的同学们,咱们都在夸落叶呢!让我们一起将这首诗唱给落叶。
(课件出示诗:
春天来了,带着微笑,飞上树梢。
风吹过,哗啦啦,我们舞蹈。
风住了,静悄悄,我们思考。
放假了,乘着风儿,带上奖状,回到大地的怀抱。
小虫的屋子,蚂蚁的小船,鱼儿的大伞,燕子的电报……
啊,大地,亲爱的妈妈!在你的怀里,我们好好睡觉。)
师:睡吧,落叶,在大地母亲的怀里,好好睡觉!
课尾,窦老师把描写落叶的童话写成诗歌,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学生深情地朗诵,教师悄然吟诵,透着温柔、静谧。用诗歌的形式作结,串联重点,激发情感,浓浓的语文味如花绽放。
回味无穷、余音绕梁的结课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让我们将结课环节设计得精彩些,让每一节课都达到“课虽终,趣不尽;言已尽,意无穷”的教学境界。
(作者单位:天津市静海区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