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娣娜
我们从农耕时代、工业化时代跨入到今天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化促进了人类分布式知识网络、知识体系的建构,促进了人的学习方式和生存方式的变革,继而影响了教育体制及学校教学的改革,并在深层次上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未来的发展。
进入信息化时代,未来教师面对的矛盾与困惑、责任与使命是什么?
在我看来,信息化时代的优秀教师,特别是要立志成长为教育家型的教师(包括校长),要具备以下5个标准:第一,在教育事业上有崇高的理想追求;第二,要有全面系统、深刻独到的教育思想;第三,具有战略决策力和执行力,通过有力度的持续性实践探索,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学校育人模式、制度与管理的创新;第四,有较强的反思总结、理论提升能力,通过对自己的教育思想进行逻辑证明和实践证明,构成有个性特色的体系;第五,在一定时间内,将一所学校由一般发展为优秀、由名校走向卓越,让学校的阶段性发展特征明显,并在一定范围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实践成效显著。
要想具备这样的素养,教师必须拥有先进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的实践需求、高超穩妥的成果提炼和凝结水平,以及鲜明独特的外化表现等。
信息化时代给教育带来了深刻变化,同时对智慧型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要求教师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独特的思想和眼光、变革创新的勇气、热爱学习的兴趣、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求课程形态多样化,课程设计体现数字化、立体化和整合化,将线上线下相融合;要求教师积极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推行开放式教学,拓展学习空间,创设理想学习环境,实现知识传递向认知建构的转型;要求创建智慧型教育环境,多媒体教室、数字化校园、数字图书馆等教育环境将实现智慧化转型;要求倡导全球化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简约思维、跨界思维、流量思维、迭代思维、平台思维……也就是说,要求重构教育生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探索和发展空间。
从学校实践来看,智慧型教师的素养养成、成长之路在何方?在我看来,根据中小学学段的不同,各阶段关注的重点可能不一样。比如,小学阶段,学生主要是“玩中学”,教学更应体现游戏化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初中阶段,学生主要是“做中学”,教学应强调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和研究式学习;高中阶段,学生主要是“干中学”,在真实情境中关注学生基于设计和问题的学习。总之,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是培养重点,教师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自己的实践性能力,不断定义和研究新问题。无论什么样的举措,均应关注学生的文化生存环境,关注学生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获得真实的、真正的发展。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诸多问题还有待寻求答案。诸如:在数字化学习设备上如何集成教学内容、学习共同体、学习工具、学习档案?如何对学习进行诊断?如何集成学习资源?什么是未来的学习模式?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信息选择、批判、重组、创新的能力?网络支持下的多元、共享、交互式教学文化特征是什么?教师能够有哪些作为?
时代呼唤一种理想的教育,理想的教育要靠智慧型教师构建。
(本文转载自《中国教师报》2016年11月16日第15版,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