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
摘 要 苏轼、辛弃疾是宋代词史上的两大代表人物,因苏、辛二人在思想、经历等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且为豪放词的创作都作出了卓越贡献,人们将苏、辛并称为豪放词人,其实二人的词风相似之中又各有特色。赏析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作,进而分析各自的社会背景、人生经历及个人性格特点,探析苏旷辛豪的词风差异。
关键词 苏轼 辛弃疾 词风 差异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8.071
On Su Shi and Xin Qiji
ZHANG Yuan
(Hohhot Vocational College,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51)
Abstract Su Shi and Xin Qiji, as the two major representatives of Songci, shared a lot in their thoughts, life experiences and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for their bold and unconstrained words though with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By appreciating the words of Su Shi and Xin Qiji, and then analyzing their social background, life experiences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differences of style between Su Shi and Xin Qiji are explored.
Keywords Su Shi; Xin Qiji; style of Ci; differences
歷代绝大多数词论家都把苏辛并称,因苏辛的词作将宋词从阴柔细腻的秀延伸到阳刚奔放的美,二人都作出了卓越贡献,拓宽了词的抒情领域,更融入了理性成分,彻底对词的发展进行了革新、开拓。而二人之词又异曲同工,仅以“豪放”一词概括显然是欠妥的,清末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明确指出其风格差异,且此观点受到词学界普遍认同。若要明白评语内涵,首先要了解“旷”和“豪”的含义。《辞源》中解释为:“旷,明也。”[2]明而扩大,引申为空阔也,空阔而物少,引申为空缺。可见“旷”有予人明亮、明朗,使人豁达,启人智慧,又有清超、洒脱、空灵之韵味。所谓胸中具有道理,眼底自无障碍的旷达。《说文解字》中解释:“豪,豪豕鬣如笔管者,出南郡。”[3]豪最初指豪猪脊背上长而尖硬的毛,有高、竖直,向上的意思,引申为形容词豪放、豪壮,名词豪杰,而豪杰指有才智超于常人、扶危济困的侠士,或者有豪壮、豪爽风骨的人,其中包含了慷慨激昂、叱咤风云的意寓。
1 比较《念奴娇》和《永遇乐》,看苏辛旷豪本色
以两首怀古咏史词为例,从苏辛的作品看词风的差异,两首同都是面对壮丽河山缅怀英雄,怀古伤今,但表现的情愫、风格却大不相同。
1.1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东坡面对黄州赤壁,波澜壮阔的长江气势雄浑向东奔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4]看到眼前浪花千万朵,心中无限感慨,多少三国英雄人物尽显风流,其中少年得志的周瑜形象愈渐清晰,年轻优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佳人相佐,从容作战,战法出奇制胜。词人定神回到现实,英雄早已作古,词人几经仕途坎坷头发早早斑白,罪贬居黄州。
面对传说中三国时的赤壁古战场赤壁矶,想到三国周瑜的年轻有为,词人如何寄寓这满腹郁闷呢?昔日倜傥的周瑜不也被历史长河湮没,词人又能在无情岁月之中留下什么呢?笔锋一转,将个人的愁思散化开融入江月,将渺小的个体放到无限广阔的宇宙,短暂的瞬间对于无限的永恒又算得了什么呢,面对人生失意、仕途的打击,东坡将适时地将自身情感融入广阔的自然、滚滚的历史长河之中,苦闷、失落瞬间淡化了,一种卓然超俗的旷达洒脱情致飘然而出。
1.2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稼轩的《永遇乐》开篇即“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横扫万古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现在的南宋再也找不到孙仲谋、刘裕那样的英雄了,昔日繁华热闹都已消逝,留下的是词人无尽的思念,“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同写古代英雄事业,在苏东坡的笔下个体被历史长河湮没了,引出了渺小、伤怀、难成功业鸣不平。稼轩笔下却是一种悲愤的激情,一种苦苦找寻却难逢明君的悲慨怆然。
下片以元嘉帝北伐败归,对比霍去病大败匈奴而凯旋,暗示当前南宋局势令人担忧。“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当年北魏的太子行宫正在迎神做社,香火兴隆。“四十三年”六句以当年的烽火和今日祠祭的鼓乐相比,指出南宋往日的昂扬战斗精神已经所存无几,收复失地的事业是否能成功,让人着实担忧,但一片爱国心、焦虑情清晰可见。最后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比,告诉世人老当益壮,报国之心不可辱,尽管露出怀才不遇的情绪,却无一丝放弃、自解的思想,英雄、豪情相得益彰。
1.3 比较两首咏史词
两首怀古咏史词,苏辛二人皆有怀古寓今,抒发个人的不得志。东坡将失意散化流逝了,稼轩将悲愤聚集喷发出来。苏轼将乌台诗案的打击、贬居黄州的苦难在“谈笑间”弱化了,恰如杨花点点,终须归为尘土、流水,往事只能回忆,不如寄情山水还有些安慰。稼轩在追忆历史英雄、抒发爱国激情时,想到南宋国运每况日下、自身年迈归乡,今昔对比中,无奈和悲愤如一江春水蓄势向东奔涌,不可遏制。
诚如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论李义山诗》中所说的:“然而为深于哀乐,而又有两种殊异之方式,一为入而能出,一为往而不返。”[5]此话虽是用于论诗,笔者认为用于品评苏辛之词也很妥当。东坡可用情“入而能出”,从精神上超脱,将一己的不平融入无限广阔的时空中,谁见融化消逝了,故词风旷而豁然,稼轩用“情往而不返”,无法解脱,故情意气势雄浑,喷薄而出。endprint
2 探析苏旷辛豪的成因
蘇辛二人同为积极入世者,受儒学影响极深,也都学习老庄、喜渊明李白。在逆境中坚持操守,入世后奋力有用世之志。辛弃疾在词文创作中继承了苏轼的“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创作风格,以词抒怀言志,扩大了词的涉猎范围,提高了词的地位。如此二人在词风上是有一定承接关系的,而生活的时代、创作背景各异,又影响到其词作风格。
2.1 不同的人生际遇
首先,苏轼生活的北宋期间,虽然没有大的战乱,但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地主集团内部也存在大的分歧。经历了王安石变法、新旧党争的苏轼,因政见不同,佞臣诬陷动辄得咎,几度被贬一再受到排斥打击,一生仕途坎坷,却始终勤于政事,心系天下百姓。
不惑之年,遭遇“乌台诗案”,身陷囹圄。面对牵强的指控,政治打击,苏轼在身体和精神都受到巨大折磨,后举家被迫迁至黄州,从衣食无忧到经济困顿,身体虚弱,内心痛苦矛盾。而面对世事无常,苏轼总能找到慰藉心灵的办法。现实的坎坷和本性的乐观让苏轼在仕途上更加成熟,词作中即使写到此段难以回首的经历,苏轼也更多地表现出旷达和洒脱,将个人的坎坷放入无限大的宇宙中,旷达的情怀让苏轼在困境中始终保持乐观主义信念。
其次,辛弃疾是时事造就的英雄。出生在金人统治区,以收复失地为一生追求。21岁,聚众2000人归南宋义军,次年俘获叛将张安国献之建康,震惊南宋朝野。 26岁上奏《美芹十论》,31岁进《九议》,从经济政治、战略部署等多方面谋复兴大计,恳切翔实。一生重气节,理想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度苟且,身为“归正人”的稼轩受到歧视,很难一展宏图。积极抗金收复失地的思想本就与苟且偷生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再加上他傲然不屈的刚直独立性格,更多了嫉恨和排挤。
稼轩66岁,正值韩侂胄执政期间,虽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后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但实际上朝廷只是利用辛弃疾主战派的身份作为幌子稳定政局。辛弃疾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另一方面也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孤危。历史的错位,将本来用以建功杀敌的才略来建立了词史上的丰碑,雄壮激烈,豪阔、刚健构成了稼轩的词作风格。
2.2 相异的性格因素
陈毅曾在《吾读》一诗中说:“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均”。这一评论是很中肯的。归根结底,二人性情不同使词作风格有极大差异。风格的形成既取决于先天素质,也有后天修养的影响。
苏轼刚强、乐观、顺境则喜,逆境不悲,坦诚中不失原则。幼时熟读儒家经典,汉代范滂是他心中的榜样,后接触并学习道、佛家思想,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也有激情山林的情怀。深厚而文学修养和高超的创作才能,让苏轼初入仕途便小有名气,而一生中却屡遭政治打击的, 这使他在仕途顺意时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思想激励自己,建功立业,而身处困境时,以佛学思想的避世无争来慰藉自己,以道家的无为清净进行心理疗伤。故而,苏词一改前人的“浅斟低唱”,而充分表现士大夫的高昂旷达。
辛弃疾是有才华有胆略有雄心,一直有着英雄梦的词人。范开在《稼轩词序》中说:“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辛弃疾可以算得上一世英豪,是人们常说的器大声闳,志存高远者。黄干在《与稼轩侍郎书》的信中说辛弃疾的气质是“果毅之资,刚大之气,真一世之雄也”。[6]高度赞扬了辛弃疾的果敢大气,称其为有出将入相之资的英雄人物。
3 结束语
苏辛词风的差异与其各自的社会背景、人生经历及个人性格差都有关系。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苏辛并称,俩人绝不相似。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逮苏远矣。”[7]这一评说是很中肯的。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世以苏、辛并称。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之;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二公之词不可同日而也。”[8]雅士与英雄之词的区别,让同为怀古词作有了不同的色彩。东坡作词不事工巧,崇尚自然,似不经意间偶得,又似胸中自然流出,无雕镂之笔,有款款深情。稼轩的词作是以炽热的爱国热情铸成,经过精致的锤炼,跌宕奔涌又蕴籍深婉,表现手法腾挪雄猛,纵横多姿。
参考文献
[1] 陆尔奎等.辞源[Z].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
[2] (清)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 费振刚.苏辛词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4] 缪钺.诗词散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 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6]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上海:沙国内还古籍出版社,2009.
[7] (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