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斌
[摘要]县级专业戏曲剧团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下乡演出是县级戏曲剧团的主要服务方式。当前,我们除了在活动舞台演出车上演出,还经常在农村简易剧场、乡村土台、搭建的舞台上演出,大小不同,条件各异。舞台美术怎么适应这种境况?加上目前舞美设计和制作的专业人才奇缺,又如何应对?总的要求是要适应戏曲艺术规律,贴近农民,努力探索服务基层的新办法。
[关键词]基层戏曲剧团 舞台美术 适应 探索
县级专业戏曲剧团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村的观众,在当前国家对传承发展戏曲艺术和农村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关心的大环境下,作为一名基层戏曲剧团的舞美工作者,如何发挥舞美功能为农村戏曲舞台增光添彩,既是我们的职责也是努力的方向。
流动性是农村演出的最大特点,剧团常年辗转各地乡、镇,一天一、二场,演完换个地方,年演出达200多场。近年来省财政厅、文化厅为各剧团赠送了活动舞台演出车和公勤车,这给剧团上山下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免去了搭台之忧,受到广大农村观众的欢迎和赞赏。剧团现在下乡演出基本上为两种模式,一种是演出车上演出,一种是乡、镇剧场,礼堂或搭台演出。演出车舞台有固定的规格,而乡镇剧场则大小不同,条件各异。农村演出的流动性和舞台条件的差异性,这是舞美面临的首要问题。当前许多基层专业剧团以及众多的民间职业剧团的舞美基本模式是写实的画幕背景加尼龙幕、屏风和几块硬景片构成。因演出的流动性和舞台的局限性,有的剧团便以轻装简便为由一切从简,敷衍应付,有的认为农民观众喜欢写实布景,于是以写实画幕如远山、街道、公堂、客堂、花园等布景轮换使用。过去由于条件所限,农村演出用景很少,一旦出现“真山”、“真水”真环境写实布景,感觉好奇、新鲜,曾受到欢迎。但这种形式单调、雷同,甚至简陋,缺乏自創能力的舞美,对提高农村戏曲艺术和农村观众审美水平究竟是起到促进还是阻碍作用,值得我们深思。
每个基层剧团都想将舞美做精做美,这毕竟是演出的外包装,直接关系到剧团的声誉,无奈绝大多数基层剧团心有余而力不足,除经济上的原因外,舞美专业人才缺失也是主要原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县级剧团都有专职的舞美设计,甚至不止一位,现在这些人已退休或即将退休,由于种种原因青年人留不住和进不来,后继乏人。现在剧团的布景大多数是在外请人绘制,背景画幕有的是电脑写真喷绘,由于水平不一,其质量难以保证,往往不尽人意。
面对这种情况,基层剧团除要重视和加强舞美人员的培养外,还需对当前农民观众的需求和戏曲舞美的特征和规律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今日之农村山乡巨变,随着经济逐渐富裕,农村文化生活日益活跃,有的村还建起了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农民通过大量的电视节目、电影打开了视野,他们对戏曲舞台美术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他们对那些一成不变、单调、雷同的值班式布景越来越不满,称其为“炒剩饭”,对那些“真山”、“真水”的画幕背景,更是调侃:“刘海砍樵前山后山砍来砍去还是在现地方”,“兰寄子搬砖的大街上空荡荡是座空城”。观众的意见表达了他们对戏曲艺术的喜爱和对舞台美术求新、求变、求美的期望。
农民观众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舞美呢,通过我们的观察和了解,我们认识到:戏曲来自民间,特别是花鼓戏本身发祥于农村乡镇,其浓郁的乡土韵味和纯朴的表演风格,通俗生动的音乐,贴近草根的情节,深受农民观众的喜爱。多年的戏曲熏陶,使农民观众对传统戏曲的故事情节、人物、唱腔、曲调耳熟能详,津津乐道,对戏曲表演的程式化,虚拟化和夸张、变形,装饰性服饰,道具也心领神会,他们能从刘海哥一根扁担,一把柴刀和充满生活气息、载歌载舞的表演中感受到真正的山林。《秋江》中并无真船真水,通过艄公的一支浆和演员的表演,他们能感受到轻舟扬波、奋力逐浪的情景。空旷的戏曲舞台,无“真山”、“真水”,却在不真之中见到真,在真的感受中不觉得其不真,这正是戏曲艺术的魅力。多年的观赏经验,培养了农民观众对戏曲舞台自由时空的感知,这就为我们舞美创作和运用摆脱写实的束缚,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再从农民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来看,他们不喜欢太抽象的事物,在农民家中墙上绝对看不到他们看不懂的抽象画,而大多是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写意山水画、花鸟画和年画以及风景装饰画。在戏曲舞台上他们喜欢看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进行了艺术夸张的舞美,这都是符合戏曲美学原则的。剧团在农村演出时剧目以传统古装戏居多,目前在戏曲舞台上有一套程式化布景,即利用幕布,景片和大道具有规律组合成厅堂,书房、闺房等室内景,这种形式对美化舞台,营造气氛、点缀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屏风景片、样式多变的图画和各种图案纹式,能适应众多剧目,这是值得我们继承的,如何进一步创新、发展、做精、做美并适应农村演出的需求,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我们应当遵循戏曲艺术的特点,用精炼简洁的艺术形象,以虚带实,虚实结合的手法,寻求探索更丰富的艺术形式,以满足农民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并启发培养他们的艺术情操、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们在布景设计、制作和运用上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和实践,如在新编传统戏《一钱太守》设计中,我们以四块活动的古典窗格门的移动和组合来构成不同的室内景,该剧的二场山野和湖边外景,则采用国画手法,用重彩染色刻画群山峻岭,用线条勾画水纹,为增强舞台层次,在舞台上方分别垂吊古藤和柳条,这充满民族特色的湖光山景,与戏曲表演结合,使情景交融达到和谐统一。该剧不仅在农村演出获好评,在应邀赴湖南大剧院为省纪委组织的全省优秀廉政剧目展演中,舞美体现也得到上级领导和专家的肯定。
在现代戏《茶园新绿》中我们采用年画风格,用浅绿纱粘贴背景,还尝试用短芦苇杆穿起来做条屏幕。这些新样式、新表现手法,新材料的舞美出现在农村戏曲舞台上,一改旧貌,新鲜感大增,受到农民观众的称赞。
为了便于下乡,在景片制作上我们精心设计,做成能叠能收,能分能合的形式,并力求一景多用,如将屏风做成活动框架,将山水屏、花鸟屏、龙屏、凤屏等做成软片,根据剧情需要,在活动框内更替变化,再与花架,落地古灯等大道具结合,构成不同场景。这样既能做到勤俭节约,一景多用,少花钱多办事,又能做到轻装简从,便于运输,适应下农村演出的特点和需求。更重要的是这些屏风类用景历来为农民所认同和接受,稍作改变,既符合剧情,又切合农民的欣赏习惯,增强了戏曲的艺术感染力。
近年来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基层戏曲剧团的扶持力度,从多方面给予了关心和支持,使我们深受鼓舞。在去年文化部举行的基层戏曲院团发展座谈会上,文化部长谈到“基层戏曲院团是维系民族戏曲生态的重要力量,最能让老百姓留住乡音,记住乡愁,回味乡韵。”我们这些坚守在农村基层戏曲舞台的舞美工作者,一定不辜负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期望,以自己的努力和创造性的工作,贴近农民观众,为农村戏曲舞台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刘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