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行为模式及其内在机理分析

2017-09-30 12:51周及真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8期

周及真

内容摘要:已有研究和经验表明,企业在创新驱动中占据主体地位,目前对于企业创新行为模式及其内在机理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基于新经济社会学“嵌入理论”视角,解析企业创新行为“三层嵌入模式”,进而将“异质性”特质作为行为控制变量整合进“企业创新行为模式的内在机理”研究。首先将心理学“自律行为理论”运用于“企业自律创新行为机制”分析,其次从机械唯物主义视角出发剖析企业创新行为模式的“四元驱动机制”,最后进行企业创新活动四大外延层次的“矩阵分析”。

关键词:企业创新行为模式 内在机理 “嵌入理論” 异质性视阈 “企业自律创新行为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综述和研究框架构建

(一)企业创新行为和企业异质性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国外学术界对创新最早的研究起源于创新理论之父熊彼特。总体来看,国外学者着重关注企业自身因素(如组织学习能力、吸收能力等)对创新行为和绩效的影响,后又从外部空间视角(如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等)探讨企业创新行为。国内学术界对企业创新行为的研究则大致分为研究各类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运用创新型理论工具研究企业创新行为、研究创新行为的绩效及其影响因素三个类别。

20世纪80年代以来,演化经济学家突破了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开始将异质性作为分析研究问题的基本起点,认为异质性意味着“企业具有获取经济‘租的潜在可能性,为获得持续的超额利润和竞争优势而不断积累核心知识并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促进企业乃至整个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所依赖的关键性知识和能力即为其核心能力和竞争力(Hamel,1990)。此后,众多国外学者对于企业异质性与企业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大致分为三个类别:一是着重探讨企业规模异质性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熊彼特假说”认为企业的规模以及资金的密集度都促进了企业的创新行为,其他多位学者持相似观点,但也有不少学者运用不同的样本数据得出迥异结论,如倒 U 型非线性关系、U 型非线性关系、负相关关系等。二是从构建理论模型着手,着重研究企业开放度异质性下的贸易决策行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之父——Melitz为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差异和出口的决策行为,以Krugman的贸易模型和Hopenhayn一般均衡框架下垄断竞争动态产业模型为依据,建立了异质性企业动态产业模型。Bernard et al将异质性引入企业贸易模型,开创了 21 世纪以来贸易结构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最前沿领域。三是针对企业异质性其它多重特征,将企业家精神、生产效率、市场规模、地理距离、企业利润、人力资本等异质性特征引入到企业异质性与企业创新之间内在关系的研究中来。国内学者则各自从不同视角研究企业异质性,如规模异质性、利润异质性、所有制异质性、开放度异质性、资本密集度异质性等。

(二)异质性视阈下“企业创新行为模式及其内在机理”逻辑分析框架

现构建企业创新行为模式及其内在机理的整体逻辑分析框架体系(见图1)。首先,以企业创新行为为主体,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角出发,剖析新经济社会学“嵌入理论”视角下企业创新行为“三层嵌入模式”,分别为宏观政策环境“顺”嵌入——政府创新政策的保障作用、中观社会网络“互”嵌入——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的平台作用、微观企业家“逆”嵌入——企业家才能与创新意识的导向作用。其次,将微观企业家“逆”嵌入部分展开研究,以企业创新行为动机为中介变量,剖析“企业自律创新行为机制”。企业家精神(才能和创新意愿)发挥企业创新导向作用,通过影响企业创新行为动机,进而影响企业创新行为;而企业过去的创新绩效和企业创新行为控制变量(具体包括企业管理架构、制度结构、技术水平、资金状况、生产条件、市场情况等异质性)同时影响企业创新行为动机和企业创新行为,由此将“异质性”作为行为控制变量整合进“企业创新行为模式”研究。同时,将心理学“动机理论”引入企业家创新动机研究领域,解析“企业家创新动机内外协同驱动机理”。最后,挖掘企业行为内在驱动要素,解构企业创新行为模式的内在机理——“四元驱动机制”,以企业创新战略目标设定为“引领”、以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创新举措为“支撑”、以企业封闭式/开放式创新活动的实施为“基础”,以企业突变式/渐进式创新形式为“主体”。企业创新行为的四种主要具体形式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管理创新、营销创新。企业通过这一系列创新行为最终达成创新目标,成功实现创新并带来创新绩效。

新经济社会学视角下企业创新行为“三层嵌入模式”

最早研究经济行为“嵌入性”的Granovetter强调,“嵌入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单个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嵌入其与他人互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这种社会关系网络会影响单个行为主体的决策、行为及其后果”(Granovetter,1992)。此后,Zukin和Dimaggio、Uzzi、Hess等学者进行了拓展,先后提出网络嵌入、空间嵌入和双边嵌入等概念。他们认为,企业创新行为并非发生于封闭的企业内部,而是嵌入众多社会关系网络中并受其影响,后者共同作用于企业创新行为进而影响其创新绩效。Hagedoorn将嵌入关系划分为环境嵌入、双边嵌入和组织间嵌入。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进而提出环境嵌入、组织间嵌入和双边嵌入等概念,从而剖析中小企业嵌入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社会网络的创新行为机制以及这些社会网络关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刘茜、梅强,2013)。

已有文献虽涉及到了环境、网络、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但运用嵌入理论对企业创新行为与众多社会影响因素之间双向互动关系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研究仍十分欠缺。由此,借助新经济社会学的“嵌入理论”,构建企业创新行为“三层嵌入模式”(见图2),以此来系统审视企业创新行为的嵌入性影响因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可从宏观政策环境“顺”嵌入、中观社会网络“互”嵌入、微观企业家“逆”嵌入这三个层次着手构建企业创新行为“三层嵌入模式”分析框架。若将企业创新行为作为主体,政府创新政策、高校和研究机构、企业家才能和创新意识作为客体,那么企业创新行为对于政府创新政策具有宏观“顺”嵌入效应,由此形成宏观政策环境对企业创新行为的保障作用;企业创新行为与高校、研究机构之间存在中观社会网络“互”嵌入效应,由此形成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为三方创新行为提供共同的创新平台;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创新行为具有微观“逆”嵌入效应,由此形成企业家创新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导向作用。endprint

宏观层面:政策环境“顺”嵌入——政府创新政策的保障作用。宏观层面的嵌入关系,指的是从国家或区域整体环境视角出发,来研究社会关系网络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已有文献关于企业创新行为对宏观政策环境嵌入关系的研究分为两类:一是以系统理论为视角的创新环境研究(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企业生态系统);二是基于中国特色创新资源视角下的创新环境研究,分为硬环境(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在内的创新物质环境)和软环境(包括政策法规环境、制度环境、服务环境、文化环境等在内的创新非物质环境)(盖文启、王緝慈,1999)。企业创新行为的宏观环境嵌入突出表现在企业创新行为(创新主体)对宏观政策环境(创新客体)的“顺”嵌入,由此体现出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行为的保障作用。国内外学术界已充分认可政府服务在创新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可通过改变管理环境、资助研发等举措来引导企业创新行为,如用以解释政、产、学三大主体合作创新关系的三重螺旋(Triple Helix)模型(Etzkowitz,2000)。

中观层面:社会网络“互”嵌入——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平台作用。中观层面的嵌入关系,指的是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来研究社会关系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如Granovetter指出社会网络存在结构嵌入、关系嵌入这两种方式,Hagedoorn提出组织间嵌入,Hess提出社会网络嵌入。由此,将企业创新行为模式的中观嵌入机制定义为中观组织间“互”嵌入,创新网络是企业(创新主体)与其它社会组织(创新客体)关系的积累。为充分获取新知识、逐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自身创新绩效,企业创新行为嵌入中观创新网络并建立起与其他网络伙伴之间相互嵌入的协同创新关系;我国企业的创新资源非常有限、技术积累普遍不足,这就决定了企业创新行为更多依赖于其与其他社会组织间的合作式协同创新;社会组织间的相互信任可充分促进企业协同创新,实现企业与社会组织间资源有效共享,改善企业创新绩效,降低交易成本(刘茜,2013)。多样化网络成员的重要意义在于为企业创新提供异质性信息(Uzzi,1997);结构多样化的网络内部各成员代表不同的角色、定位和组织属性,因而企业可从中发现独特而多样化的知识技术资源,从而提升企业创新行为能力和改善企业创新绩效(Cummings,2004)。

微观层面:企业家“逆”嵌入——企业家才能/创新意识的导向作用。微观层面的嵌入关系,主要研究企业家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创新是间断的——即原来成功实施创新的企业家,通常非但不会在下次创新风暴中继续抓住创新机遇,甚至还会抵制创新。随着创新中可计划、可计算的科学成分不断增多,企业家在企业创新中的导向作用将不断减弱,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创新不再需要企业家的引导;无论创新活动如何趋向于理性化,企业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性和创新活动的内在不确定性是无法完全排除的,因而企业家永远会在企业创新中扮演重要角色,企业创新必定离不开这些能针对有限信息做出正确决策、敢于面对风险付诸实践的企业家(夏保华,2004)。在实际创新活动中,企业家创新与企业创新并非简单替代性关系,而是有三种典型模式——“大企业内生型企业家创新”、“大企业外生合作型企业家创新”、“大企业外生竞争型企业家创新”。其中,第一种模式尤其强调企业家在大企业内部实施创新,企业家创新内化于大企业中。企业家创新具有间断性,因而大企业持续创新的实质体现为企业内部一位又一位企业家的创新。由此,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微观企业家“逆”嵌入思想着重于企业家创新(创新客体)对企业创新(创新主体)的“逆”嵌入,由此体现出企业家才能和创新意识在异质性特征下的导向作用。企业家创新内化于大企业中,既实现了企业家精神的充分发挥,又使得企业充分利用丰富的创新资源,提高创新绩效,提升创新能力。

异质性视阈下“企业创新行为模式”的内在机理

(一)异质性视阈下“企业自律创新行为机制”

“自律行为理论(Theory of self-regulation,TSR)”(Bagozzizi,1992)是在“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和“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的基础上发展创立的,认为特定行为的效果由其行为动机决定,而这一行为动机又由主观参照和行为态度所决定,强调感知行为控制直接作用于行为动机与行为。现将这一理论运用于“企业创新行为模式及其内在机理”分析,构建“企业自律创新行为机制”(见图3)。这一机制能保持企业创新活动整体的、系统的、连续不断的平衡稳定运行,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创新目标的选择与设定、企业保持和提升竞争的创新举措的选择与实施、企业对创新活动的自我监察与评估、企业创新目标中止与替代目标激活等创新活动的多个重要主体环节;因而,这一机制的作用包括目标引导的前驱式调控与操作反馈的后驱式调控两个方面,并以创新活动过程状况与环境变化的感知、各种关键要素的动态关系判断、目标链系统的效用发挥、行动资源与能量的合理组合和有效运用能力、与创新活动特征相对应的活动策略应用等作为调控机能作用的基础(许小东,2002)。在此过程中,企业创新行为控制(产业、行业、地区、规模、技术、所有制类型、控股情况、隶属关系等)作为客观异质性要素,直接作用于企业家精神、企业创新行为动机和企业创新行为,从而将“异质性”因素内化为企业创新行为控制变量,作为独特的理论视阈整合进“企业创新行为模式及其内在机理”的研究分析框架。

在“企业自律创新行为机制”分析框架中,企业家创新精神占据着突出地位,对企业创新行为起到导向作用。由此,可将心理学“动机理论”引入企业家创新精神研究领域,运用“企业家创新精神内外协同驱动机理”来解析这一导向作用。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受“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这两种激励方式的驱动,内部激励生成企业家精神,因此企业家主要受内部激励而引发创新。相反,非企业家人群却更多受到外部激励。要更好地发挥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导向作用,就要积极促进内部激励人群对外部激励人群的“溢出效应”。然而,对于个体经济人而言,外部激励本身对内部激励有很大的“挤出效应”;而对于群体而言,外部激励人群对内部激励人群也具有强大的“挤出效应”。因而为尽量避免“挤出效应”产生,更好地发挥企业家创新的导向作用,需要对“溢出效应”作系统性制度安排,主要体现在企业、产业、市场、区域乃至国家层面的制度化,这些制度性安排让企业家创新精神不但受到内部激励,而且还获得外部激励。更为重要的是,更好地利用这种“溢出效应”,促使更多非企业家人群转化为企业家,并致力于创新驱动。endprint

(二)企业创新行为模式的“四元驱动机制”

从机械唯物主义视角来分析,作为有机构成企业创新行为模式的内部三大基础性驱动元素,企业创新相关举措的协同运作(支撑)、开放式与封闭式创新活动的协调配合(基础)、突变式与渐进式创新过程的动态平衡(主体),及时对企业创新战略目标的设定(引领)提供反馈效应,四者共同构成企业创新行为模式的内在机理——“四元驱动机制”(见图4)。其中,企业创新战略目标的“引领性”作用占据着突出的地位。企业创新目标的广度和多层次化(异质性)有利于提升企业创新的可能性(王悦亨、王毅、李纪珍,2015)。德国的调查也表明,不明确的研发目标是企业创新行为中最为常见的时间内耗因素(布凌格,2007)。企业的创新目标既受到企业战略定位、技术实力、学习吸收能力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受到技术环境、市场不确定性等外部条件的作用,因而企业需及时评估自身技术实力、外部技术环境,设定合理的创新目标(何暑子、王文平,2010)。

企业创新战略目标主要通过目标引导的前驱式调控与操作反馈的后驱式调控这两个方面,实现目标链系统效用。企业创新战略目标有机连接企业创新各子系统,及时有效地为企业的各类创新相关举措和开放式/封闭式创新活动提供信息;提出企业创新目标所必需的资源配置需求,引导企业将有限资源有针对性地向特定的创新相关举措和开放式/封闭式创新活动流动聚集;及时调整企业创新活动中开放式和封闭式的比重、创新过程中突变式和渐进式的比重。企业创新战略目标的设定对企业各创新子系统进行评估, 衡量创新决策是否及时准确,决定资源投入和配置方向,检验组织规则系统是否合适,测试激励系统作用是否符合标准等。同時,各创新子系统及时对企业创新战略目标的设定提供反馈。由此形成企业创新行为模式“引领—基础—支撑—主体”的“四元驱动机制”。

(三)企业创新活动四大外延层次“矩阵分析”

企业创新活动的异质性,在外延上大致体现为四大层次: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可在理论层面构建分析框架,反映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的变化状态,以及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循序渐进过程。这一“纵横维度矩阵分析”框架由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组成,纵向维度由“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创新驱动”三阶段组成,反映经济驱动类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而引发的发展模式变更;创新转型是时间上继起、空间上连续的完整动态递进发展过程(李凌,2013)。横向维度由“产品-工艺-组织/管理-营销”四大创新体系组成,从而将企业创新活动由点及面地表现出来(见图5)。其中,企业产品创新体系经由企业技术人员“干中学”将传统产品更新换代,从而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企业工艺创新体系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实施工艺改进、减员增效,最终实现高效率的新工艺;企业组织/管理创新体系从传统的立体金字塔型组织模式逐步向扁平化学习型组织转型,并最终达到人性化智慧型管理模式;企业营销创新体系逐渐摒弃传统营销模式,吸收“互联网+”等信息化成分,最终打造出新商业模式和新商业业态。

参考文献:

1.许小东.技术创新活动的自我调控机制探析[J].科研管理,2002(2)

2.刘茜,梅强.创新行为嵌入性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3)

3.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的技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络——以北京中关村地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1999(5)

4.刘茜,梅强.创新行为嵌入性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概念模型与解释[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7)

5.夏保华.企业家间断创新与大企业持续创新——熊彼特创新理论一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