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殿林+张梦娣
摘 要: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四个有利于”评价标准。其内在逻辑表现为:从改革的出发点看,“四个有利于”作为人民群众需要的观念反映,彼此之间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从改革的评价标准体系看,“四个有利于”是四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判断标准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组成的有机系统;从改革评价标准所遵循的方法论看,“四个有利于”体现理论和实践、整体和重点、全面性和协调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17)05056306
关键词:“四个有利于”;改革标准;内在逻辑
Abstract:In integrating development of the “Five in One” overall layout and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 strategic layout, the General Secretary of Xi Jinping proposed the “Four Advantages” evaluation standard of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The internal logic is expressed as:From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reform, the “Four advantages”, as the conceptual reflection of the needs of the masses,are different, interrelated and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From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system of the reform, the “Four Advantages” are an organic system consisting of four specific functions of the judging standard and in accordance with a certain logical structure;From the methodology of the reform evaluation standards, the “Four advantages” embody the dialectical unification relation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whole and focus comprehensiveness and coordination.
2016年12月5日,習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上提出:“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这一标准是对改革中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的回答,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指路灯和风向标。厘清“四个有利于”改革标准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助于更好地领航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
一、从改革的出发点看,“四个有利于”是人民群众需要的观念反映
“主体自身的需要是主体对于客体进行评价活动的出发点”。[1]69全面深化改革,首当其冲要回答为了谁改革,为什么改革,怎样改革。改革标准来自于投身改革伟大事业的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评价,经由领袖人物概括总结出来的,其中人民群众的需要成为改革的出发点,“四个有利于”标准就是人民群众需要的观念反映,其内在逻辑表现为:
(一)“四个有利于”相互区别
由于内在的结构规定性以及与周围世界的特定联系,主体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并且这些需要之间各不相同。“四个有利于”标准本身代表了人民群众四个方面的利益需求,内在涵义有所差别,展现了人民群众需要的全面性和丰富性。其中,“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是人民群众对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表达对更高水平物质生活的追求;“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是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尤其是中下阶层渴望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是人民群众对实在利益的需要,旨在改革中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是人民群众对凸显自身主体地位的需要,希望党和国家在改革中更加重视发挥老百姓的主体作用。
另外,“四个有利于”标准也是人民群众对当下改革中遇到的不同问题的回应。马克思曾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289。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3]8。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同,人民群众的需要和诉求当然也不同。目前,中国经济虽蓬勃发展,但面临着增速下行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因而需要“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改革中利益分配不公问题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存在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因而需要“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维护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失落感、相对被剥夺感持续增加,尤其在精神上得不到较大满足,因而需要“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还有少数人民群众不关心、不拥护改革,部分党员干部工作效率低下,既“不犯错误”,也不改革、拖改革、不作为,因而需要“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提高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坚持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全面正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不同需要,改革才能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成果和实效。endprint
(二)“四个有利于”相互联系
虽然主体的多种需要之间各不相同,但本质上都是对主体生存和发展有利的事物,因而并不是完全离散、毫无联系的,而是彼此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四个有利于”标准是以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为主线,从而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需要体系。
从所属层面上看,“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属于国家层面,强调整个国家经济的良好发展;“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属于社会层面,强调社会各阶层的平等和谐;“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和“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属于人民层面,强调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和主体地位。因此,“四个有利于”标准囊括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使人民群众的需要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统一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
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上看,“四个有利于”标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符合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曾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4]3。不难看出,“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直接作用于发展生产力,力求摆脱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重在调节生产关系,尤其明确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归社会各个阶层所有;“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和“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是对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劳动者的改革,不仅要维护劳动者的实在利益,还要发挥劳动者的主体作用。因此“四个有利于”彰显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注重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三)“四个有利于”相互补充
主体的多种需要间有时会产生一些外在矛盾,但主体的内在规定性使得这些需要并非相互对立,反而要求它们之间相互补充。改革涉及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3]44,由此提出的“四个有利于”标准之间不仅相互联系,还展现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
一方面,与过去的改革标准相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需要更加丰富、明确,“四个有利于”标准正是在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之初,针对姓“资”姓“社”的争论,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过“三个有利于”标准,并且成为人们评判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成为我们衡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标准,这一路线方针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然而,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层面来看,“四个有利于”标准显然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在内涵上更加具体、生动,能够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期待,有效应对全面深化改革中不同领域的不同问题,全面体现不同群体对深化改革的热望,凸显“四个有利于”评价标准之间相互补充的关系。
另一方面,就“四个有利于”标准本身而言:邓小平同志曾说:“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5]172。“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注重将“蛋糕做大”,而“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注重将“蛋糕分给广大人民群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相互补充;“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是人民群众在物质上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多推有利于增強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是人民群众在心理上对精神世界的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补充;“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强调维护人民群众的实在利益,“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二者也是相互补充的。
总之,从改革的出发点角度分析,“四个有利于”标准之间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虽然展现了人民群众需要的不同方面,但本质上都是有利于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标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良性互动,彼此协同配合,共同为全面深化改革擎起指路明灯。
二、从改革评价标准体系看,“四个有利于”是不同评价标准的统一
主体利益是被主体意识到的需要,也是主体的评价标准,并且多方面、多层次的主体利益决定了评价标准不只包括某一个方面,而是不同评价标准的统一。“四个有利于”评价标准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四个独立判断标准构成的有机整体,不仅体现着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还更深层次地体现着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一)具有有机的整体性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也是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对系统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3]140,必须树立系统思维,“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3]33。因此,“四个有利于”评价标准体系作为有机的统一整体,内含着四个基本要素,代表了人民群众不同的利益需求,囊括国家、社会、人民三个层面,符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并且在物质与精神等方面相互补充,由此展现了作为要素的多样性、差别性和关联性。
同时,系统与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系统对要素起支配、决定作用,协调各要素向统一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各要素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不仅反作用于系统,而且各要素的变化也会影响系统的变化。“四个有利于”评价标准体系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将具有差异性的四个判断标准进行协调统一,在系统观的统领下达到最佳状态,使得整个评价标准体系的作用大于四个判断标准作用之和,发挥系统的最大优势。同时,相对独立的四个判断标准也可以凭借各自特定的功能,影响甚至决定着整个评价标准体系的性质和作用。如,“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是人民群众层面的标准,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他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7。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最大限度地释放红利,让老百姓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更能凸显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基本价值取向,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