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民
【摘要】思辨能力是当代学生必备的能力,针对现阶段高校学生思辨能力低下的现状,作者以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为例,从课堂教学出发,通过情感培养、教学内容、自主学习、形成性评价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 视听说教学 思辨能力
【Abstract】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re necessary skills for students.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ow capacity of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he author takes College English Viewing, Listening, Speaking as an example, cultivat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from four aspects:affective cultivation, teaching content, self-learning and formative assessment.
【Key words】College English; Viewing Listening Speaking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教育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人才”。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将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的培养列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总则中就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核心都在于思辨能力。因此,培养具有较强思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的要求更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思辨能力的培养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认同和倡导。
二、思辨能力培养
国内大学生思辨能力低下的状况也引起学者们的关注。黄源深(2010)认为:“思辨的缺席直接影响人的创造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人的素质。”随着我国由“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的转变,外语的需求更加广泛深入,对外语的需求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那么,如何在外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笔者以《大学英语视听说》这门课为基础,进行了探究。
1.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国内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反差较大,大学课程密集度比高中时期大为降低,学生有较多空余时间。但是,多数学生习惯了高中终结性评价体系,在大学课堂上依然依赖于教师,将课堂作为主要知识来源,思辨能力差。因此,在接觸高等教育之初就将思辨能力培养融入课堂,对学生将来的学科学习有重要意义。
2.课堂设置。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对英语基础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进入大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评价的能力。《大学英语视听说》作为通识课程,在大一学年开设。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为例,该教材每一章节中既有根据听力内容填词的题型,也有设置情景进行对话的练习,既可以考察学生对具体听力内容的捕捉能力、记忆力,也可以在情景对话中训练学生分析、推理、评价的能力。
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以教材为基础,额外补充与单元主题相对应的文化知识,以听的方式进行知识输入。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单元讲授与互动。第三节为小组自主学习。班级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每小组选择一个小组感兴趣的并与本单元相关的话题,并通过网络丰富该话题,将教师课上讲解内容与课下自主搜索的内容相结合,形成时长约5分钟的表述并于第四节进行课堂展示。
3.课堂教学实施。在视听说课中,从四个方面帮助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以情感培养为先导,以学科内容为依托,以自主学习为支撑,以形成性评价为保障。
首先,在情感培养方面,教师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告知学生语言的正确流利只是学习考察的一方面,思考的过程也同等重要。因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弱,教师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要耐心等待学生将句子组织完整,并给予适当词汇上的帮助,不过分要求口语的正确性,注重表达中思想的组织情况。通过学生表达,了解其分析信息的过程。再次,在学生发言完成后,教师对回答中的发音、语法等错误进行纠正,并对有积极思考的内容进行点评并表扬,同时其他同学评价该同学的回答,以树立形成性评价的理念,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其次,以学科内容为依托。《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中教授的语言知识多为如何应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以第二册为例,讲授第二单元Journey into the unknown这一关于旅行的主题时,可以关联第一册第四单元中Getting from A to B中有关交通方式的介绍。教师通过两单元知识的串联,给学生一个思路去分析并推理之前学过的哪些情景可以为本单元所使用。
课堂上,教师用BBC采访视频做为引导,使学生获取真实的语言情境与语料来了解文化,如伦敦居民对交通工具与度假方式的选择:他们使用何种交通工具,他们喜好什么样的度假方式,以便对英国文化有一个最为直观的了解。随后,各小组用互相采访的方式获得班级同学在出行方式与度假方式选择上的数据,加深其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
随后,教师选取教材中提供的语料,针对相关情境,帮助学生分析语料,教授学生听力及口语技巧,并指导学生语料的加工练习。在课堂上教师完成任务分解,对需重复练习的部分,学生可在课下继续练习。任何一门语言,尤其是外语,机械性重复练习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这在多年的二语教学中被证明是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在外部语言环境缺失的情况下。endprint
再次,以自主学习为支撑。完成两节讲授课之后,在第三节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小组成员针对单元主题选择兴趣点,以小组成员相互协作的方式查找相应的资料(网络资料、教材中语料等),并通过分析与讨论将符合小组选择点的相关知识以文本形式呈现。
从学生对话题的选择可以看出其是否将已学知识点与本单元联系。以第二册第二单元为例,主题为旅行,旅行中所可以出现的情境均可作为选择点来阐述。因此,学生可从教材语料中获得诸多选择:寻去建议与给予建议(B1U2)、出行的方式(B1U4)、如何道歉及回复道歉(B1U4)、如何点餐(B1U5)、如何问路与指路(B2U2)、如何投诉及回应投诉(B2U5)、如何表达喜恶(B2U6)等。
最后,以形成性评估为保障。在第四节课上,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对本组知识点进行课堂讲解。每组介绍人将本组选择点讲解完成后,其他小组可进行提问,由介绍小组成员来回答。教师对该小组讲解中表现出的分析、推理、评价部分进行打分,其他小组与组内成员商议之后给出该组得分。教师打分与各小组平均分的总和为该小组的总得分。该分数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课下,各小组可以针对问题所在继续修改文本,并再次提交给教师,教师可根据该小组修改过程中体现的思辨过程对得分进行修改。
在整个过程当中,学生们充分体验了形成性评估的优点,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只是考察的一个方面,学生们搜集、分析,推理、提炼、成文、评估的整个过程,也就是思辨的過程是考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从情感、内容、自主学习、形成性评价这四个方面为出发点所进行的视听说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分析、推理、评估后,再通过自主学习对知识进行重新整理、丰富,使分析、推理、评估的过程不断循环,在完善了形成性评价的同时更提高了自身的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欣.英语视听说教学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5):75-77.
[2]何其莘,殷桐生,黄源深,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3]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4]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1-6.
[5]李莉文.试析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J].中国外语,2010(6):68-73.
[6]刘艳萍.通过英语辩论课培养思辨能力[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8):13-19.
[7]韦晓保.促进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多维培养模式构建——基于一份调查报告[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报,2012(8): 77-8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