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的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

2017-09-29 06:22哈长辰张炼
读天下 2017年21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意识形态气候变化

哈长辰 张炼

摘要:近年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始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语言学由此应运而生。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即从语言生态环境的角度对语言使用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本研究从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对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进行对比,从标题、词汇选择和主题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中美气候变化相关报道各自的立场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最终提高人们语篇对比分析的能力和保护语言生态环境的意识。

关键词:气候变化;新闻报道;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意识形态

一、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各国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因此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对其进行报道,各国在对气候变化问题报道的同时也在构建各自国家的形象。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是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多维度、跨学科的方法对相关语篇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揭示出语篇中所蕴含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等内容。调查发现,新闻语篇已成为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热点之一。因此,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中国日报》《新华日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中的新闻报道相关文本进行批评性对比分析,来探讨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语篇使用的语言策略,分析其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即对比中美两国构建国家形象方式的异同点及其所谓客观新闻报道背后构建国家形象的意识形态和利益争夺动机。两个媒体通过使用不同的语言策略和篇章安排塑造自己的正面形象展现他者的负面形象,进而引导人们培养批判性思维,指出它对环境的潜在危害,树立正确的认识观。

二、 生态语言学和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

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是语言学和生态学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Haugen(1972)表示生态语言学是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近年来,人口增长过快、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资源开发不合理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

全球生态环境的加速恶化让人们对和谐的生态环境更加渴望。因此,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们积极通过各种途径以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语言学由此应运而生。

生态语言学存在着非常广泛的研究范围,但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学派,即Haugen和Halliday所创的两大研究模式。范俊军(2005)将生态语言学的相关研究作出如下解读:第一,把“生态”一词作为语言在环境系统中的隐喻部分,这些研究主要强调能强化或弱化语言功能的相关环境因素,这个现象被称为“语言的生态学”,主要探讨如语言的濒危、语言的多样性、语言的进化、语言的活力等类似问题。第二,从生物学的视角去理解“生态”一词的含义,同时研究语言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这种情况被称为“环境语言学”,主要对特定语言系统的生态学问题进行分析、绿色语法、语言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影响等情况的研究。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分析吸收了当代批评语言学的思想,也就是从生态学的视角来批评和分析语言上社会化的生态行为和意识形态,即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是对语篇和话语中的生态学问题进行批评,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表面生态化”现象进行分析。“表面生态化”现象是指例如现在社会上的“绿色广告”,其表面称自己的产品技术是“绿色”的,但实质上存在很多环境问题。因此,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目的是要揭开表面生态化的问题,从生态学的角度对话语和语篇采取批评性分析,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 研究数据和方法

本研究尝试着采用自建语料库的方法进行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来将中美气候变化相关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发现中美两国在报道中选择的话语策略是不同的,进而揭示出中美两国气候变化新闻报道背后所隐藏的话语策略和本国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对于语料的选择,本研究考虑了语料的影响力、权威性、发行量等多重因素,结合2015年11月30日全球气候峰会在巴黎开幕,使得该时间段气候类新闻报道较多的实际情况,最终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中国日报》《新华日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四家新闻报道,采用wordsmith 5.0语料分析工具,对同一新闻在不同媒体报道中所体现出主题、标题、词汇等方面的差异。《中国日报》自1981年发行以来的中国影响力最大的英语报纸,同时其上面的内容多反映我国政府在国内和国际重大事件上的态度。《新华日报》也是具有极大影响力的英语报纸,其中的语料选择是为了保证中美语料数量选择的一致性。《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是美国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报纸,它们的新闻报道多聚焦国际新闻和视角,是整个美国对世界各国新闻事件和世界意识形态的体现。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将所选语料进行详细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从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研究中美两国气候变化新闻报道在主题选择、标题、词汇选择等多方面的异同点,进而对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语篇中的非生态因素进行识别与批评,最终探索出其背后对自身国家形象的意识形态构建。

四、 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下的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对比

本研究主要是用Wordsmith5.0的词表功能将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语篇的标题、文本内容的词汇选择和文本主题等部分进行生态批评性话语对比分析。

(一) 标题对比分析

新闻报道的最大特征就是用高度凝練的标题来吸引读者并表达其文本的思想,同时引导读者依照其特定的方向对问题进行思考。因此,新闻的标题毋庸置疑是一篇新闻中最有价值的信息之一。新闻标题的目的是调动读者自身的背景知识来帮助他们理解该新闻的具体内容。此外,标题是文本的核心,它的每个字都是其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和仔细编排而选择的,在有限的字数里蕴藏新闻的意识形态和作者的态度。由此可见,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气候变化新闻标题中的词语选择,就能够从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了解到中美气候变化语篇标题的差异和其背后的意识形态。

笔者首先从<中国日报》和《新华日报》中的气候类新闻标题中提取关键词“climate change”,然后从《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中的气候类新闻标题中提取同样的关键词。本研究将具体内容列出来,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两个国家在标题中的词语选择上有不同的策略。在《中国日报》和《新华日报》抽取的5个标题中,出现了4次“climate change”,但“global warming”在标题中未出现。但是,在《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抽取的5个标题中,“global warming”出现了4次,但“climate change”只出现了1次。笔者所搜集的具体语料如下表:

Whitmarsh(2009)在统计气候变化新闻报道话语分析的学术期刊标题和政策机构名字中发现,相关专家学者和政策的决策者更倾向在标题中使用“climate change”。由此可见,美国媒体在新闻标题中将“climate change”和“global warming”出现了混用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美国媒体误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或者是故意混淆这两个词语的用法。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读者能区分开这两个词语,他们就能准确地呼吁相关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但是,政府的这种做法能给自身留有更多推卸有关气候变化责任的空间。例如:美国的这种做法能让公众理解为气候变化问题并不是非常严重的大事,因为它连名字都没有被统一;或者气候变化是被美国民众所接受的,因此公众不会对政府在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的词语混用情况表示反对。

(二) 词汇选择对比分析

Geis(1987)表示英语中较为常用的词汇按其感情色彩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词汇。通过对比中美两国气候变化新闻报道语料,笔者发现从两国气候变化新闻报道的词汇选择中能够分析出报道者的态度和立场的不同。具体语料实例如下:

表2中的文本材料选自所选的中美四家报纸中关于2016年4月《巴黎协定》签署的描述和展望,从上表第一栏可以看出,中国气候变化新闻报道的语料表示了对该协定的肯定,同时持积极的态度表明了中国的承诺。而美国在报道中将这个全球参与合作的协定当做“中美作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国家的一场秀”,语料中的单词“show”表明了美国报道者对《巴黎协定》的不重视,以消极的态度认为该协定的可有可无的。

表2中的第二栏表示的是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对协议签订后的展望。中国媒体表示该协定签订后,中国会加强南南合作,同时会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和发达国家的合作机制,这体现出中国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国际气候变化问题。美国表示中美两国并不清楚接下来会有哪些国家加入进来,因此接下来怎么做更是没有规划,这充分体现出了美国对该协定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消极态度。

综上所述,在应对中美气候变化问题时,中国采取积极配合、以实际行动来加强各国合作的态度来应对。而美国在相关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则采取对该问题的消极态度,不愿正面应对,更不愿采取实际行动来解决该问题的态度。

(三) 主题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中美四家媒体中不同主題语料的选择,本研究发现中美在语篇主题上,为了向读者传达本国意识形态下有价值的信息,因此采取不同的策略。在将中美四家媒体语料的主题对比后,笔者发现,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的绝大部分主题都是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的,以介词和介词短语的形式出现的情况很少,这表明了大多数情况下新闻报道者都在以正式和客观的态度将信息传达给读者。

通过对比所搜集的有关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的主题语料,本研究发现以下结论:第一,和美国新闻报道相比,中国的气候变化新闻报道更倾向于把权威当做主题,例如:国家、相关机构领导人、高级官员等被作为新闻报道的主题,而美国的气候变化新闻报道选择的主题更多是相关人员。第二,美国的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有关组织和美国党派与公众观点上差异,但在我国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很少出现。第三,我国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的主题会涉及美国等许多国家,而美国的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很少涉及其他国家。

五、 结语

本研究对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相关语料进行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具体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对报道标题、词汇选择和主题选择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来分析出中美两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和所采取措施的异同。研究发现,我国气候变化新闻报道在标题上客观的表达对相关事件的态度和看法;在文本中的词汇选择上多选择积极肯定的词汇,给读者营造出负责任的形象;在主题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权威性的组织和人员。相比之下,美国的气候变化新闻报道在标题上倾向于选择其政界采取的措施对美国未来带来的负面影响;文本词汇选择多选用消极负面的词语;主题上多针对美国内部,多将既得利益者等相关人员作为主题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廖益清.批评视野中的语言研究——Fairclough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1999(02):2-6.

[2]田海龙.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王晋军.绿色语法与生态和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4]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J].文艺研究,2002(3).

[5]辛斌.《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3):1-4.

[6]杨艳丽.语言生态学初探[J].语言与翻译,1999(1).

作者简介:

哈长辰,张炼,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意识形态气候变化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气候变化》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2007:绿色企业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