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素华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268-02
阅读为孩子开启了追寻过去、关注现在、探究未来奥秘的大門;阅读能引发高雅的谈话,培养高尚情操及思维的深度;阅读能使孩子们珍视生活,珍重生命的意义,是促进孩子们成长的重要途径。然而,现行的小学教科书受篇幅的限制,往往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需求。因此,《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阅读数量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应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阅读空间。
一、以情激趣——点燃阅读的情感之火
(一)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1)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容易受到父母、师长的潜移默化。新课标也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提出了“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要求。因此,应加强家校联系,与家长一起探讨、学习,强化家长的教育意识,力求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2)教师作为学生进入书籍世界的引路人,更应该博览群书,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有自得,教师的阅读情感对于学生也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榜样。诚然,教师平时入神入情的阅读,或绘声绘色的朗读示范将为学生的阅读做出榜样。(3)利用人的从众心理,在学校、班级创设读书的大环境,形成读书的良好风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开设读书走廊、阅览室,张挂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在教室里设置富有特色的小书柜,布置“读书园地”“展示平台”等,让学生置身于读书的氛围里,沐浴在书香中。
(二)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先“放”后“收”
儿童喜欢读什么样的书,不仅受到心理年龄特征的限制,也受到性别、智力发展水平等诸因素的影响。新课标倡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在学生刚开始课外阅读时,应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读物,“放任”其自由。当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被点燃时,再适当给学生推荐一些比较适合他们阅读的有益书刊并提出读书要求。这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其读书的热情将越来越高。
(三)寓读于乐
(1)阅读表演课。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氛围。”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阅读同一寓言、童话等,结合他们的理解,用表演的形式把故事情节表达出来。这样,在节目出炉的同时,学生势必要把故事情节揣摩透彻,对故事里的人、事、物有深入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主动地发展。(2)争当小小朗读家。鼓励或帮助学生把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录下来,可作自我欣赏,也可与父母、同学、好友一起欣赏、交流、评析。他们在评析、研究中,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培养他们分析判断、自我修改、自我完善、客观评价与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3)成果展示。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感受,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针对各个年级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1)低年级:开展讲故事、表演、编故事、编儿歌、诗歌大赛等活动,同时积极鼓励家长参与“亲子活动”。(2)中年级:可开展小实验、小制作、美文朗诵、谈天说地、摘抄展评等活动。在美文朗诵会上,鼓励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解读自己心中的诗,他们可以尽情歌唱,可以独自抒怀,也可以小组合诵。(3)高年级:可组织排演课本剧、办小报、书评、方法交流会、阅读知识大赛等活动。高年级的读书活动更强调综合,涵盖面更广。他们或以小导游的形式,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或自己收集图片、数据材料,创作了《爱我家园》的小品……通过活动,同学们懂得了生活、社会都是获取知识的源泉,知识也是为生活所服务的道理。
实践证明,构建学生展示成果的平台,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掌握方法——探索通向阅读之径
(一)加强诵读,培养语感。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放声朗读,既有利于理解其内容又易于进入美文的意境,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充分地读书,是一个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相统一的过程。
(二)立足课堂,拓展课外。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为名家名篇,大多文质兼美,含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因此,在阅读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接触名著,提高素养。《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并建议学生读长篇文学名著。
(四)走进社会,拥抱自然。“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公园,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等,犹如一本本摊开的百科全书,漫步其间,既能怡情养性又能增长见识。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描写园林风光的课文,读过课文后,或者在参观游览之前,先布置学生去看相关的文章,那么学生对作者的描写会有更深的感受。既能对作者的选材、遣词造句等语言表达方法会有更深的理解,又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
(五)指导笔记,制作书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些学生平时倒也读了许多书,知道的资料也不少,但到用时却无从下手,这是由于平时没有做好读书笔记的习惯。因此,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提纲型:阅读完,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摘抄型:摘抄好词佳句、科学趣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见识。感想型:把文章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去生发创造新思路、新问题和新价值。想象型:续编、改写故事,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在指导学生做笔记的初步阶段,教师可以将自己读过、划过的书借给学生参考。
三、养成习惯——增强阅读信念
(一)保证读书时间。虽然说是课外阅读,也要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每天保证半小时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自由阅读,自由笔记,形式不拘一格。也可以争取家长配合,每周抽出固定的时间陪同子女进行阅读。
(二)明确读书目的。读书时间必须提出明确的思考目标,带着问题去阅读,用“心”去思考、去体验,达到融合贯通、自悟自得,并日渐提高学生的悟性,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贵在坚持,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只有坚持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把书本作为人生同行的朋友,不断更新知识观念,拓宽知识面,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转下页)
(接上页)“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教师要努力发挥好在小学生语文课外拓展阅读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小学生课外拓展阅读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各种语文学习资源,丰富小学生的阅读,如此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能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endprint